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互联网医疗 >  医保、自由执业不打开 互联网医疗盛宴变残羹
医保、自由执业不打开 互联网医疗盛宴变残羹
  • 2015-06-25 16:02
  • 作者:刘谦
  • 来源:健康点

 医疗是人命关天的事,被无穷多的法律、规定和指南管理;医疗包含着几百上千种疾病,诊断、治疗、随访互相都不一样,同一种疾病还包括药物、器械、试剂等多种手段综合应用,很难在某一个领域立足后快速横向复制;医疗的技术性和服务性很重,没法以零边际成本来免费送,何况医院和医生两级分化,好的本来就极其抢手,不像其它行业有充足的供应,所以难度最大。

 

 

互联网+医疗让人最看不懂的是这个行业这么难做,收入和盈利都遥遥无期,却有无数投资人和创业者争先恐后地加入;发展路径这么迷茫,却有大量的专家言之凿凿,有人说互联网只是工具,肯定不能颠覆医疗,有人说互联网颠覆了这么多行业,必将颠覆医疗。

可是看了上百个项目,参加了几十场论坛研讨,我们还是做不好互联网 医疗。

你会看到大家都做网络问诊,都说自己跟别人功能不一样,但一样都缺少知名医生,一样都缺少活跃度,一样游走在合法不合法的边缘;你也会看到很多移动慢病管理产品,界面和功能也差不多,能不能真的改变患者习惯,解决慢病问题就不知道了;你还会看到很多长得类似的可穿戴设备,自己看看数据不错,可惜医生就是不看不用。

美国的互联网医疗产品类型比中国丰富得多,设计和功能重合的产品很少,各家都在不同领域滋润的活着,产品在医院和医生中广泛使用,做网络问诊也有医保报销,互联网医疗是个严肃科学的话题,而不是被当做手机游戏。

天壤之别并不是因为美国创业者素质多高多能干,中国创业者也有大把医学博士、IT专家和资深互联网人士,中国动辄融资几千万美金的项目比比皆是,天使轮金额也比美国高出一个级别,但中国绝大多数项目都还在生存线上挣扎,行业领头羊也只是在医疗外圈转悠,做点挂号、问诊等医院不屑的事,而且短期盈利无望。

问题出在哪里?就在政策,当然跟政府有些关系。

有人说都什么年代了,自己做不好就怪政府。医疗跟其它行业最大不同就是政府高度管制,支付方主要也是政府。互联网医疗的最大价值就在提高诊疗效率和用户体验,帮医保节约了费用却无法让医保挤出一点利益,因为现有医保是按医院治疗行为和药费来支付的。因为公立医院的强势,商业保险发展举步维艰,也无法为互联网医疗创造的价值买单。

而医生作为医疗体制的核心,收入基本靠在公立医院吃大锅饭,缺少自由执业机会自然也缺少通过互联网医疗来联系患者、建立个人品牌的动力,甚至连业务学习的动力都不足。缺少买单者和用户使用意愿,再好的产品也会虎头蛇尾,偶尔有一两个机会点冒出来,大家就一拥而上互相抄袭。

近来发生的出租车司机殴打专车司机、政府清查Uber公司的新闻,我们感叹政策的手有时毫不作为,有时又到处乱摸。专车需要管理,但不能够一禁了之。专车在便利性、用户体验、经济性,甚至缓解交通压力、减少污染的问题上,都有巨大的优势,就是因为影响了一小部分人群的利益而惨遭打压。医疗行业复杂度和管制力度比专车要高几个等级,如果医保体系和医生自由执业不打开,中国的互联网医疗将会从盛宴变成一场残羹冷炙。

在中央高调推进互联网 战略下,执行层面的官员不会公开反对,但消极执行或者抓住枝节问题吹毛求疵,就会把战略性领域的创新扼杀在摇篮里。已经有大医院院长公开表示,网络诊疗存在误诊风险,需要严格控制乃至禁止。其实实体医院同样存在误诊,没必要就此因噎废食。

中国的新药研发已经吃尽类似苦头:政府鼓励新药研发,但千辛万苦研发出来的新药却在审批流程、医保报销和市场准入上占尽劣势,例如为了流程把二报二批硬生生拉长到三报三批,让新药又白白等待两年。看不到回报自然没有资金和人才愿意投入新药研发,遗憾这样的故事又在互联网 医疗上重演。

联想到中国互联网经济领头羊的BAT,都是在政策空白处野蛮生长出来的。如果当年在电商、搜索和社交领域也有很多的政策控制,估计现在我们就无法享受互联网公司带来的红利了。医疗领域需要更多的BAT来支撑日益老化的中国,只要政策稍微松开一点,好公司就会像雨后春笋一茬茬出来。

医疗领域毕竟不同于其他领域,如果不计后果地说放开就放开,那最终还是要吃苦头的。小编并不认为政府对互联网医疗的设限是多此一举,但是,如果这些限制的本身是为了阻止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是为了推卸责任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的话,那政府的担当又该从何体现?

好在,近期有一系列鼓励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利好政策不断推出,国内的互联网医疗市场也将迎来春天。

【责任编辑:少丽 TEL:(010)68476606】

标签:自由执业  医保  互联网医疗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