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医疗信息化 >  大数据引爆医疗革命 信息数据仍未实现互联互通(4)
大数据引爆医疗革命 信息数据仍未实现互联互通(4)
  • 2015-04-08 09:37
  • 作者:芮益芳
  • 来源:商学院

医疗上游企业发力大数据

除了是传统医疗机构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意识到了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医疗器械商也已将其纳入到了商业战略中来。

GE中国医疗信息化部总经理杨涛表示,要把移动技术、远程医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引入到医院,首先要将这些数据从设备中连接,实现设备和医生之间的人机互动。比如患者拍一个核磁的片子要等待2~22个小时,这样的效率显然不能满足患者的就医体验。所以移动医疗解决方案使得设备和医生、医生和患者之间都能够通过数据的无缝连接协同医疗。比如:远程超声、远程心电,利用远程技术带相当于城乡卫生院、社区卫生院和三级医院协同作战的效率,这样的大数据协助,在中国已经成熟应用。

根据居民第三次死因调查报告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死因。脑卒中发病率正以每年8.7%的速率上升,我国每年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费用约在100亿元以上。2014年,GE医疗中国联合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脑防委)启动了“脑卒中行动”合作战略。GE医疗“脑卒中行动”的法宝之一就是大数据。尤其是GE构建的三级筛查网络,对双侧内膜增厚的高危人群检出率提升了近10%。

GE搭建的脑卒中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与医院Lis和His系统全面对接,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初筛信息、复筛信息、用药信息、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信息及其随访信息等,全面跟踪患者的诊治流程。还可以与PACS系统对接,全面记录患者的影像学信息,实现患者影像信息的共享。同时,可对患者全流程疾病影像信息回顾,减少患者重复检查的负担,协助医生对患者疾病信息的全面判断。

杨涛认为,数据分析在健康医疗领域的利用,对于改善就医体验和医患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中国医疗现在面临着复杂的流程,未来还需要长时间的探索。隐私安全——医疗大数据的阿喀琉斯之踵在电影《Gattaca》(《自然人》)中,隐私的泄露不是一封私人邮件的外传,也不是被对面楼的住户窥探家里的窗户,更不是银行将客户的信用卡信息倒卖给了销售等这么简单,而是你无意中掉落的一根眼睫毛或发丝、溅到马桶上的尿液、粘在衣服上的皮屑等,只要被人捡了去,找到像基因银行那样对公众开放的测试机构,不消5分钟,根据检测样本就能将个人的基因数据像购物小票一样打印出来,未来社会里,大家将不会再热衷于讨论星座,基因数据能准确说明个体的一切,包括健康指数、性格等。那个时代,也不会再有歧视处女座的说法,甚至种族差异都可能无足轻重,基因歧视将大行其道。

所以医疗健康数据从长远发展来看,泄露成本将远高于其它行业。全球范围内医疗机构的信息正在逐渐电子化,快速访问医疗数据的需求湮没了安全的重要性。我们在看病时留在医院中的社保账号、银行卡号等,会给同样有大数据思维的黑客们留下机会,对个人各种信息的拼凑可以构建出个人信息图谱,这些信息可以非法兜售,也可以用来入侵私人账户窃取财产。

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将手机和平板电脑接入互联网的同时,也在将个人的医疗健康数据、运动数据等通过可穿戴设备传给不同的医疗机构,给泄露隐私埋下隐患。

在许喆看来,在中国,病人的诊断说明和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都被放在一个数据库中并且一目了然,如果一旦泄露后果非常严重。美国在1991年开始就推出了HIPPA(医疗电子交换法案),为病人的病例保密问题、网上就医系统的可靠性问题、急救调度响应系统的可用性问题等保驾护航。在美国的医疗数据库里,也分为个人可识别信息和非个人可识别信息,前者设置严格的授权访问机制,后者则可以供医疗从业者拿来计算分析。

许喆认为,目前医疗大数据在国内还在起步中,技术并不是他最担心的问题,归根究底,国家层面居安思危做好顶层设计,建立起大数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个人隐私,将来才能赢得更多主动。

【责任编辑:孙杨 TEL:(010)68476606】

共4页: 上一页 [1][2][3]4 [查看全文]
标签:医疗大数据  信息数据  智慧医疗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