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业内要闻 >  中国医疗暴力史背后的制度缺失与财力不足(3)
中国医疗暴力史背后的制度缺失与财力不足(3)
  • 2013-11-08 08:56
  • 作者:刘俊 刘悠翔
  • 来源:南方周末

根子在于财政投入不足

病人对医生的不信任,其实从进入医院的那一刻就已建立,看病前的各种请托、送红包是最好例证。医好了大家都好,一旦没有医好,这种原本脆弱的关系会发生戏剧性转变,患者会立刻翻脸,150多宗案例中多数是因患者不满疗效引发。

不信任的直接原因在于患者认为医务人员和职业操守的普遍下降。有部分医生就诊时间短,态度冷漠,没钱不给看病,收红包,拿回扣,过度医疗,发生纠纷后,医院推卸责任,还有涂改伪造医疗档案,甚至集体造假。这些在现实中都可能惹来杀身之祸。

账或许不能全赖在医院和医生头上。追根溯源,这跟中国对医疗的财政投入不足有关。1986年卫生总费用315亿元,国家财政拨款122亿元,占38%,但到2003年,这一比例下降至16%。最近几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5%左右,远远低于9.7%的全球平均水平,更不用说跟美国16%的比例相提并论。

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医院要维持正常运行,资金漏洞必须从患者医疗费中抽取,以药养医的恶果由此种下。患者和医生都要为此埋单,患者承担高昂费用,医生超负荷工作。曾有八年从医经历的邓利强回忆,“为了完成上级层层下派的指标,医生的‘笔头’压力很大。”

据中国最大的医学专业论坛丁香园网站一份调查,有78%的医生将医患关系紧张,归咎于财政投入不足。

在财政投入不足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双重作用下,医疗资源分布严重失衡。一份权威统计显示,城市基本上占据了全国80%的医疗资源,其中30%又集中在大型公立医院。县级以下公共卫生机构仅1/3能正常运转,1/3处于瓦解边缘,1/3已瘫痪。

公立医院人满为患,人均就诊时间以几分钟计。医患双方没时间沟通,导致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埋下医患暴力冲突的隐患。“如果医生和一位患者有15-30分钟的沟通时间,患者意见会大大减少。”中国医院协会在最近的一份调查报道中称,近半数患者首选三级公立医院。“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的力量,是当前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郑雪倩建议,从顶层设计上分流医疗资源。一是学习英国从大医院向社区医院倾斜,另外引入竞争机制,提高私立医院服务水平。“现在对公立医院支持很多,对私立医院几乎没有,导致私立医院变成挣钱的机构,无法满足老百姓需求。”

医改一度让老百姓看到了解决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曙光,但现实中医患矛盾却愈演愈烈。“医生诉求和政府行动存在各说各话的偏差。”北京天用律师事务所主任刘凯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医务工作者工作太辛苦、待遇需提高,而政府的医改集中在改革以药养医和医保问题上。

据调查显示,67%的医生表示,他们强烈关注中国医改。91%的医生对“如果不改善医生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中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不会成功”表示强烈赞同。

除了加大对财政的投入,要想在真正发生医疗纠纷时,让医生和患者互相信任的纠纷解决机制,就必须解决好医疗鉴定、调解、诉讼机构的中立问题。以医疗事故鉴定为例。有专家建议成立全国性的鉴定专家数据库,医患双方遵循一定规则抽选组成鉴定委员会。

非诉讼机制亦是解决方案之一。有专家建议,建立由律师和民间团体组成的代替性纠纷解决机制,设立专门的医疗纠纷调解处和仲裁机构,仲裁员由医疗专家、卫生官员、法律人士等组成。

【责任编辑:清茗 TEL:(010)68476606】

共3页: 上一页 [1][2]3 [查看全文]
标签:医疗暴力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