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11-07 13:24
- 作者:董彩红/文邱琦
- 来源:东方今报
网上看病虽然便捷、省事,但因政策空白与监管难度,造成鱼龙混杂,假网站与假专家并存的乱象。在就医难的大背景下,应该如何规范和监管,才能让传统医疗在转型为移动医疗的道路上良性迅速发展,为患者带来真正的方便?昨日,东方今报记者也采访了河南省卫生厅、郑州市卫生局等多个部门的专家,一起寻求答案。
【讲述】
根据网友评价 找到名专家
“妞妞牙不好,该去哪家医院看医生?”郑州市民张女士和家人商量后,决定先上网找一下。对很多人来说,去医院看病,都很迷茫。“哪位专家看得好,哪位专家最擅长小儿牙科,还真不好说。”张女士说,因不在医疗行业工作,想要在这个问题上找到答案,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上网搜。点开网络,可以查询到各个医院的专家、教授,在一些独立的医疗网站平台上,有一家“好大夫在线”医疗网站,汇集了全国各地3200多家医院的医生介绍和门诊时间信息。每位医生的擅长专业、执业经历、门诊信息等写得很清楚。另外还有患者亲身体验的看病经历以及对每个大夫的评价等。
根据网站的信息,张女士选择了省人民医院口腔医学中心的史洋大夫,患者对其评价很高。张女士带女儿找史洋大夫看病,确实如网上介绍,看得认真仔细,跟患者沟通也好。
当张女士表示网站上对史大夫的评价很高时,史大夫很吃惊:“平时只顾看病,我在网络上‘很火爆’吗?”
【调查】
办公室文员也被包装成名医
应该说张女士很幸运了,因为记者调查发现,网上坐诊的“专家医师”中,其实不少是“门外汉”。
河南省一家民营医院办公室的小王,在大学里学的是中文,毕业后一直在医院行政办公室工作。上个月,因医院人手紧缺,小王被调到营销部做专家助理,每天的工作就是上网为患者“导诊”。
小王说,在上岗前,医院对她进行过培训包装,除了一些基本的医疗常识,特别提醒在患者咨询时要故意夸大病情,循序渐进地诱导患者到医院看病、买药。
小王说,像她这样的“门外汉”冒充专家坐诊的现象,在一些民营医院或企业在线医疗平台里很常见。很多时候,医院网站上挂的“国家知名专家”,连执业医师的资格证都没有。
“网络嘛,互相不见面,拼的就是忽悠功力。”小王说。
【提醒】
不建议按咨询建议自行吃药
记者了解到,也有很多正规医院的医生“网上坐诊”,但他们大都是做一些简单咨询和指导,并不主张患者在网上看病。
“网上看病只能是方便正常看病的一个辅助环节,例如应去哪个科,找哪位医生,提前做什么检查准备等。”郑州市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张勇说,完整的诊疗过程应该包括诊断、治疗和预后。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需要望、闻、问、切,不仅要询问病史,还要查体,并辅以仪器检测等才能判断出具体的病情。另外,由于每人体质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不同,治疗方案也要不断做调整。所以,仅通过网上看病,是无法准确诊断病情的。
多位专家也建议,可以发挥网络的快捷服务来辅助看病,但并不支持患者直接把网上咨询的建议当成诊断,更不建议按咨询的治疗自行去吃药。
【监管】
医疗纠纷也不好界定
“移动医疗应用是未来的大趋势,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小觑。”专做移动医疗的一家网络公司负责人杜国强说,目前还有较大的政策空白和监管风险。例如,在网上看病,很多患者想得到一个如在医院一样的电子病历,但这涉及跨医院开放,政策方面,对此还是空白。
另外,多位专家也提醒,除了正规医院的专家、教授,网上存在着很多假冒伪劣医疗网站和钓鱼网站。不规范的网上医疗平台多为民营医院,也有“医托”、“药托”混杂其中。
业界人士称,一些民营医院办的健康网站,很多“专家”只是经过简单培训就上岗。在患者咨询时故意夸大病情,目的就是诱导患者到指定的医院看病、买药。
此外,在线诊疗是否触及非法行医界限,远程医疗纠纷责任如何认定、如何监管,都还没有明确的答案,都是需要大家谨慎对待的问题。
【建议】
遇到荐医荐药者要当心
河南省卫生厅相关负责人提醒,网上看病风险较大,网络医师是否拥有行医资格不好确定,患者不方便留存就诊证据,一旦权益受到侵害,维权很难。在相关法规尚未健全的当下,大家“网上问诊应先查执业证”。若在网上遇到热心荐药、荐医者,更需提高警惕,正规医院的医生接受网络咨询时,一般只提供治疗原则、做些健康知识普及,不会随便推荐具体的药物。如果遇到要求缴费才能咨询的情况,患者最好不要理会。
新闻1+1
网诊前
先查医生执业资质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执业医生注册查询”栏目(http://zgcx.nhfpc.gov.cn/doctorsearch.aspx),可核对医生是否具备执业资格、属于哪家医院哪个科室等。
——河南省卫生厅相关负责人建议“网上问诊应先查执业证”
评论
别让“假作真时真亦假”
对有些人而言,看病难,难于上青天。一是名医的号不好排,二是有些病确实羞于出口。而网上问诊,给这些患者着着实实带来了便利。从全国知名的网上大V “医生哥波子”、“急诊科女超人于莺”,再到河南本土的“肿瘤专家陈小兵”、“关注紫癜任献青医生”,这些“加V”的名医,给上网寻求名医的患者们带来了希望和信任。
白大褂、大口罩、来去匆匆、权威、不易接近……名医大V的存在,打破了医患之间的这种心理距离。
然而,网上就医不是天堂,“微博诊疗”确有风险。很多冒牌“名医”的存在,让好不容易积攒的信任瞬间坍塌。因为无法“望闻问切”,也使误诊成为可能。2012年1月份,为防止误诊存在,当时的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医生不得开展“微博网上诊疗”,微博只能用来传播知识,不能用来诊病。
名医大V的存在,虽然互动有限,但很有积极作用。如何利用好这个平台,还是希望医生们加强自律,把自己的资料公布清楚,在获得话语权的同时,注意一些细节:比如语言谨慎,注重保护患者隐私,只建议、不诊疗、不卖药,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卫生部门加强监管,别让假“名医”毁了好好的一个平台;再就是,患者自己张开“火眼金睛”,查清楚自己找到的是不是货真价实的名医,想清楚网上看病最重要的还是咨询参考,而不是诊治。
最后提醒一句,生命珍贵,切勿“乱投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