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会议活动 >  第二届《沪台健康城市论坛》应对老龄化挑战与机遇
第二届《沪台健康城市论坛》应对老龄化挑战与机遇
  • 2013-11-01 09:30
  • 作者:佚名
  • 来源:东方网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达到人口总数的10%即为老龄化。据首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发布的数据表明,今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占总人口比率近15%;到2025年将突破3个亿;到2034年突破4个亿,中国“未富先老”情况严重。根据中国老龄委提供的资料显示:2012年养老产业的市场需求约为1万亿元,而实际供应只能满足1000亿元,只占到需求的10%,供需矛盾已明显凸现,进一步加强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事业显得至关重要。2013年11月1日,由上海市健康产业发展促进会、中国市长协会发起主办的第二届《沪台健康城市论坛》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直接指导及两岸各界人士的热情关注和支持下,在上海隆重举行。

本届论坛主题为人口老龄化对健康城市永续发展的影响、挑战、机遇,上海市赵雯副市长在论坛上说,伴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类的预期寿命不断创下新高,我们海峡两岸的城市管理者都必须面对。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民群众的养老问医是关乎社会和谐重大民生,政府一定要担当好这个重任。同时,对于关注、参与健康养老事业的社会组织和商业机构,这无疑大有可为。中国市长协会陶斯亮专职副会长、台湾中华工业总会胡定吾常务理事、上海市健康产业发展促进协会胡锦华会长等人出席会议并致辞,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副主任朱勇作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应对战略专题演讲;上海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李耀新主任作建设智慧城市、促进养老事业专题报告;台湾安法机构王桂良院长专门介绍台湾的抗衰老研究和医疗实践;美国南加州大学周岐发教授发表美国的养老事业与远程诊断技术的应用;上海市爱卫办李忠阳主任、上海市民政局殷志刚主任、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王磊博士、复旦大学陈洁教授等领导、专家、学者,均在会上发表了真知灼见。来自山西、内蒙古、内蒙古、黑龙江、浙江、山东、湖北、安徽、四川、贵州、陕西、宁夏自治区、新疆自治区、河南、南京、天津、青岛、广州、上海等省市市长,市府相关局委办领导和内地相关专家、学者及部分沪台资企业代表以及东方网网民代表与媒体代表等200余人参加。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相随,中国的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中国健康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也将与时俱进的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论证、新的标准,将引导出一个持续影响改革决策的新话语体系。为此,上海市健康产业发展促进协会胡锦华会长在论坛上提出,人口日益老龄化,对持续高速发展的社会究竟是动力还是负担?对健康城市的规划建设,究竟会产生哪些影响?是否会对现行社会运行机制形成挑战?他认为,健康城市养老产业的从业机构以及各相关领域的市场经济实体如何在其中寻觅、发现可供投资、生产、营运、获利的新机遇,希望通过两岸交流和实践成果,来探索、研究相关的政策、措施、科技、产业等多方面的发展与建设,推动养老事业的不断进步。

会议透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已出台,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中央财政也将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纳入了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并下拨22.2亿元扶持资金。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多个支撑产业,明确了加快发展健康养老、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等八大任务,其标志作为由政府强力主导推进的健康养老服务业上升空间大,前景看好。

与国家相关政策相呼应,部分省市也出台了专门的配套政策,如甘肃省近日出台了发展中医药生态保健旅游规划纲要,将在风景旅游区开展中医养生、中医保健、食疗药膳等服务,力争3年初步建成中医药生态保健旅游产业体系;山西省也通过了发展中医药条例,将在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培育和发展中药特有品种和晋药品牌,对中药老字号、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等企业,给予重点保护和扶持。

据了解,我国金融机构纷纷看好健康养老服务行业:一是医疗器械领域,与之配套的医疗监护设备和家用医疗设备需求巨大;二是民营医院概念股,市场表现活跃;三是中医药发展前景广阔;四是养老地产领域。

按照《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上海将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养老事业的发展。在本届论坛上,有民政部领导对李克强总理关于建立“惠而不费”的公共服务发展新机制构想的政策解读;有部委办领导对论坛主题的心得阐述和策略诠释;有两岸城市市长对各自城市养老事业成功案例的经验介绍;有国际知名养老学专家的研究成果发布;有为健康城市养老产业保驾护航的风险管理机制推介;有先进抗衰老科研应用成果的权威发布;有健康城区测评体系的学术课题研讨;有论点鲜明论据辩论的高峰对话;有健康产业企业体现社会责任感的主旨演讲以及优质产品的现场体验……与会者紧扣主题,会议务实高效,内容精彩纷呈。

本次论坛秉承开门办论坛、持续搭平台、精心树品牌的宗旨,借助高新科学技术和广泛社会力量,共建包容度大、参与度深、体验度强的开放式框架来谋求发展,东方网将全程直播论坛盛况,并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推出东方网“健康城市义务巡查(察)员”活动,旨在形成一个平等、真实、和谐、实效的互动渠道机制,让来自民众的真实声音能够上传下达,形成全社会参与老年事业的积极行动。同时,专门设计的论坛APP将帮助所有关注论坛的有识之士全方位了解论坛的全部信息并能与之形成有效互动,东方网与城市导报及其它媒体将定期进行相关报道;有意愿向论坛提供专项服务支持的供应商,可随时进入平台彰显专业形象,会议呼吁各界人士更多关注老年事业,并把服务亿万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使中国的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为,活出人生精彩,安度幸福晚年。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全国社会养老服务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5-40张。学习贯彻《意见》,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正在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到2015年,老人护理、居家照料行业的需求可能达到4500亿元;到2020年,养老服务业可能提供约1000万个就业岗位。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也是当前扩内需、增就业的巨大潜力所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访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朱勇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朱勇日前在上海举行“第二届沪台健康城市论坛”前夕,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的发展既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并用好战略机遇期,发挥我国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我们一定能够战胜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朱勇认为,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中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养老负担重,对此,我们必须要有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同时,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发展趋势。因为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生命新阶段的开始,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健康长寿的新时代,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

他告诉记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战略目标,确立了“发展、保障、健康、参与、和谐”为导向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思路。

朱勇指出,其一,发展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根本途径。要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促进人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其二,保障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基础。加快形成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确保全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其三,健康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支撑。努力实现人人享有高水平健康目标,最大程度延长老年人独立、自主生活时间,夯实低成本应对人口老龄化基础。其四,参与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内在动力。做好生命历程的规划和管理,鼓励老年人自立、自强、自我发展,逐步形成全体公民享有充分参与、服务社会发展的格局。其五,和谐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要把尊老敬老助老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敬老文化建设,实施文化惠老工程,发展涉老文化产业,充分发挥老年人在社会和谐稳定中的积极作用。

●台湾地区养老保障制度

根据台湾经建会最新的人口统计,目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1%,预计在2018年成为高龄社会(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4%以上),很快在2025年就会成为超高龄社会(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20%以上)。如何构建养老保障制度使老年人过上尊严体面的退休生活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

据悉,台湾地区的养老保障体系大致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基本养老保障,主要由两类构成,一类是与职业相关联的养老保险。一类是适用于没有工作的人。台湾民众若因失业而失去参加劳工保险资格,台湾的劳工保险局会主动将其原有的劳工保险账户终止,并且立即将之转换到国民年金保险账户。因此台湾地区第一层体系的老年年金涵盖率几乎已达百分之百。

第二层次是职业退休金制度,主要体现为由企业、员工共同缴费,政府给予税优支持的补充养老制度。

第三层次是自愿性补充养老制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类是在职业退休金制度中,员工还可以选择在要求的员工匹配缴费外,自愿额外缴费。另一类则是不具有递延征税的退休金制度。此外,台湾的部份公营事业员工,也都有自愿缴费的储蓄性养老制度,并可于退休后享有较高的优惠存款利率(例如13%的年利率)。

除以上三层次养老保障制度之外,台湾还针对中低收入的老人提供非缴费性社会福利制度,包括年满55岁未满65岁少数民族每人每月3000元的给付、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贴、对无力负担全民健保费用的老人补助和特别针对身心障碍老人的照顾津贴等。满足一定条件的老年人无需缴费即可享受这些津贴补助。据介绍,台湾地区养老保险的基金管理与运用,也是按照不同的养老保险项目而分属不同的机构管理。

●低成本健康技术助力养老服务信息化

据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王磊博士介绍,当前主要养老方式是商业养老模式。全国约有1400多万老年人要求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而目前各类福利院的床位只有266.2万张,仅为老年人口数的1.6%%,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要。他提出,信息化系统与高科技产品相结合让为养老服务更完美,如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健康管理手机、区域定位系统、GPS定位系统、公寓养老智能系统、智能呼叫器、远程挂号系统、电子病历系统、体能分析仪、家庭护理监护仪等的应用,开发娱乐机器人在与老人下棋、助老助残机器人,实现普惠健康终端和高端医学影像、电动汽车、和机器人领域的三个突破。

据悉,全球每年有约424000老年人死于跌倒。他特别介绍了以人体跌倒和日常活动为研究对象,从BSN位置优化和参数优化等方面对跌倒预警时间、预警临界姿态角等进行分析,优化实现一种人体跌倒预警的新方法,即使用医学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如无线心电图仪等产品,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保驾护航,使他们的生活更为便捷安全。

●美国养老事业与远程诊断技术

据美国南加州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周歧发教授介绍,美国的养老事业,建立可持续的退休金制度;采取三支柱退休金体系,分别由政府、雇主和个人作为行为主体实施,法定退休年龄已延长到67岁。同时,该国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社会化为老服务网络,一般由私人或企业经营和管理,政府只负责制定标准和规则,市场行为占主体。在形式上,重视社区养老功能的发挥,建立立足家庭、依托社区,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及精神慰藉等综合服务,让老人们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实现养老。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发展老龄产业、创建养老服务机构;在机构上,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对象应由孤寡老人逐步扩展到有服务需求的老人;应根据不同老年人的收入状况和实际需要,建立不同类型的老年照料机构,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单位、社会组织和机构以及志愿者相结合的社会化为老服务网络。

美国老年人居住建筑模式主要有3种类型:1、独立式老年人住宅;2、集合式老年人住宅;3、护理型老年人住宅。

美国实行社会安全税,这是美国人享受社会安全福利的资格。具体而言,美国的社会安全税要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必须拥有足够的工作季点。根据有关规定,每人每年最多只能拥有4个季点,而季点根据年收入情况确定。二是一般到规定退休年龄(目前为67岁)才可以领取每月的全额社会福利经费。提前退休福利减少,超过退休年龄继续工作,可多得社会福利费。三是残疾人可以提前领取社会福利费。四是如果去世家属可以享受社会福利。相关问题均有具体规定。

美国的医疗保险体系主要包括两部分:社会医疗保险和私人医疗保险。美国远程医疗相当发达,老人服务充分运用远程辐射学,尤其是提供24小时紧急影像判读、起搏器等心电设备远程监控、行为健康视频会议、医师特护病床远程昼夜监控、皮肤病学远程医疗系统,可实现罕见皮肤病的远程专家会诊、病理切片远程分析、眼科应用等,深得人心。

●香港推行“护老者津贴”

香港安老事务委员会正在研究推行“护老者津贴”的可行性。香港劳工及福利局官员日前表示,不少居家养老的长者,要靠家人辞去工作留家照顾,政府应该肯定他们的贡献,因此正在研究给予适当的现金津贴。

据悉,香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了96万,约占全港总人口的13.6%,也就是说每8个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这个比例是联合国老龄化社会标准的将近2倍。预计20年后这个数字会上升到210万,也就是每4个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

近年来,香港政府不断尝试推出新举措以缓解养老难题。今年1月,现任行政长官梁振英《施政报告》的重点之一为安老,提出政府将于今年9月正式试行“长者小区照顾服务券”计划。根据这项计划,一些身体机能中度缺损的长者,可领取每月2500元至5000元的服务券,用于购买非政府机构的家居照顾服务,包括日间护理中心服务,或者日间护理中心和家居照顾服务的混合模式,期望增加长者或其家人选择服务时的弹性。

香港劳工及福利局官员指出,社会有很多长者没有进入养老院而是居家安老,这些人面对两大困难:一是所居住的小区是否有足够的支持,二是他们的家人要放弃工作来照顾他们,因此政府认为可多做一点帮助他们。

●上海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服务实践

上海市民政局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殷志刚指出,上海人口老龄化到2015年将达到435万,比重接近30%;2025年将达到606万人,比重将超过40%,并将长期保持在600多万人的高水平。上海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转型相叠加,老龄问题与利益、观念变化相交织,已成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

上海通过政府加大政策扶持,推动机构照护、社区照护,基本形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主,机构养老服务为辅”的养老服务格局,初步满足了老年人快速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从2009年起先后编制了《上海市老年友好城市建设导则》和《上海市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细则》。目前本市17各区县的40个街镇纳入试点老年宜居社区建设。截止2012年底,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313家;服务老年人27.2万,约占户籍老年人口的7.4%。其中享受政府补贴的12.6万。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492家,5.4万老年人受益。全市养老机构共计631家,其中政府办301家,民办330家;床位总数10.5万张,其中政府办占48.4%,民办占51.6%,共2.13万名低龄老年志愿者与10.55万名高龄老人结对。通过招投标方式筛选出14家社会组织参与“适老性改造工程”项目建设,1005户老年人家庭受助。

上海养老服务产业的实践探索,如上海海阳老年发展服务中心。以“96890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为依托,为居家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聊、助安、助急、助行、助医、助乐、助学”;爱生雅公司(SCA)走入社区,开展居家护理服务等案例。

据有关专家预测,中国老年群体的消费水平到2020年将达到31800亿,到2030年达到75300亿。

老龄产业将成为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综合性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的导向应该是重点扶持老年照护服务的发展,其次是老龄产品类,然后是老龄金融和土地类。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养老事业发展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李耀新表示,首先,须科学认识人口老龄化、养老信息化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虽然,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间短及“未富先老”的特征明显,但养老服务市场需求还是十分广阔的。据统计,我国养老服务市场空间超过3万亿元,而目前有效供给仅1万亿元。信息化手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求养老服务产业综合性强,信息化服务模式更需创新。

其次,上海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抓住全球信息化发展机遇,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九五”基础先行;“十五”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应用加快发展;“十一五”实施信息化整体水平大幅提升。“十二五”期间,着力把养老信息化纳入信息化建设全局,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形成“智慧养老”基本架构。通过电子健康档案、城市和社区生活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全市光纤到户累计覆盖750万户、实际用户突破320万户;累计建成WLAN接入场点近18000个(14万个AP);i-Shanghai覆盖450处公共场所。比如,我们利用物联网技术开展“智慧医疗”,对老年居民的血压、血糖等7项体征指标进行日常监护和智能管理;通过在部分社区的试点表明,居民健康管理成本降低了60%以上。

二是推进“智慧养老”建设工程。“安康通”已为近10万户老年人免费安装了紧急呼叫装置,通过电脑、IPTV、电话终端等多种渠道,让老年人生活更加方便、安心和舒适。选定10个区县政府门户网站、30家市级委办局网站,作为新一轮政府网站无障碍改造对象,方便老年人等人群访问和获取相关信息。

三是加强养老信息化综合服务保障。开展信息化应用培训,在推进“百万家庭网上行”、“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的基础上,以本市中老年社区居民为主要培训对象,达到通过移动终端会联网、会搜索、会下载、会安装、会使用“五个会”,目前已有1.7万人参加培训并通过统一的考核。

再次,下阶段将“智慧养老”作为重点内容,主要构建养老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试点推进10个左右“智慧养老社区”建设、可视对讲系统、指纹智能识别系统、宠物机器人、动作探测感应器、离床感应器等应用,让老年人获得“触手可及”的服务保障。

【责任编辑:晓一 TEL:(010)68476606】

标签:老龄化  健康服务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