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03-28 11:05
- 作者:佚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21世纪医学发展的趋势已由“以治病为目的的对高科技的无限追求”,转向“预防疾病与损伤,维持和提高健康水平”。未来20年,我国医药卫生工程科技既要适应医学模式转变、追踪前沿领域,研究手段由传统的分子细胞生物学向系统生物学转变,研究的切入点从早期诊断向早期预警转变,预防的重点从并发症向危险因素转变,治疗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变;又要建立疾病防治转化体系,研发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实现数字卫生,还要传承与发展传统医学。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人民健康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源泉、社会进步的动力、民族精神的基础,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个体、人群的健康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应该以人类的健康为主要研究方向。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也提出要从大病晚期治疗为主向主动预防为主转变,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沉”。
为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医药卫生提出的新要求,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医药卫生工程科技将面对未来医药领域科学研究更趋向于规模化、系统化、集成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力争做到动态化、可视化和定量化,疾病防控更加注重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新技术新方法不断为医疗、保健、康复医学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并提供技术支撑的大趋势,瞄准医学前沿的重大医疗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前沿跟踪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性应用相结合,规模化基地建设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相结合,以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改革对医药卫生工程科技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原始创新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治疗技术的建立为保障,面向医学前沿,解决医药卫生领域重大科学问题,以转化医学、个体化医学、再生医学、数字卫生为战略重点,多学科合作,探讨生物、环境、心理、社会等因素对机体的综合作用并从中发现、创造出与疾病发生发展的早期预警、干预策略及防治相应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设备,开展工程药物和生物治疗新策略研究,全面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实现社会经济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
医学发展的趋势已由治病转向预防
WHO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医学发展的趋势已由“以治病为目的的对高科技的无限追求”,转向“预防疾病与损伤,维持和提高健康水平”。
我国也重申卫生事业模式要转换,要从大病晚期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关口前移、重心下沉;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预防医学是我国也是全球医学模式转换的重大课题;按照“预防为主”的原则,我国应大力开展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活动,提倡全民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转化医学成为重点,组学成为前沿和主流。转化医学,是倡导实验室与临床研究双向转化的模式,既是新的概念,又是实际推动医学发展、药物研发和健康促进的引擎。转化医学的基本特征是多学科交叉合作,针对临床提出的问题,深入开展基础研究,研究成果得到快速应用。实现从实验室到床边的转化,又从临床应用中提出新的问题回到实验室,为实验室研究提出新的研究思路。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物效应系统,相关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参与。整体医学与个体医学结合,将推动医学的发展。如在内容上重视结构与功能,遗传与环境,遗传、发育与进化,生命与信息,生命与数学的结合;在方式上重视微观与宏观、个体与群体、分析与综合、部分与整体、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开发相结合,向着系统科学、立体研究发展,对复杂系统和重大生命现象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特别是利用系统生物学理论、方法以及计算机模拟方法来研究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的重大问题。
再生医学成为新一轮竞争的优先发展领域。再生医学是医学临床治疗学领域的革新,是当今国际医疗界重点发展和研究的高科技医疗领域。它是现代临床医学的一种崭新的治疗模式,对医学治疗理论、治疗和康复方针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以干细胞技术为代表的再生医学正成为本世纪人类疾病治疗的支柱性医疗技术之一。未来的15-20年将是临床医学器官移植领域干细胞移植研究与应用发展的黄金阶段。
发展数字化医疗和医疗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共识,并投入了巨额资金,这样的投入在应对金融危机、改善环境、保障健康等方面已经体现出积极效益。世界各国对健康档案建设十分重视,通过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实现关键医疗信息的共享,已经成为数字卫生工程科技的核心。
在今后10-20年内,对于医学科学研究而言,在技术层面上,更趋向于体现规模化、系统化、集成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特点,力争做到动态化、可视化和定量化研究生命活动过程和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过程。对于疾病的防控,更加注重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灾害所致伤害的救治,人口质量的提高,食品药品和生态生物安全,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基于营养科学、心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和实践,补充与替代医学,组织工程医学、疫苗和新药研制等重要领域中的新技术新设备的创造。
对于医疗保健和康复医学,新技术革命浪潮不断掀起,近年来对药物研发出现提出了新的要求,概括为“更安全,更有效,更经济,更快速”;全新的医学影像技术、介入技术、遗传工程技术、人工器官、微电子技术、纳米技术、芯片技术、干细胞技术、生物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具有生物功能的辅助设备等等对传统的临床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提出了强烈的挑战,为医疗、保健、康复医学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为医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技术支撑。
我国医药领域部分新技术研发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医药的发展,在一系列国家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医药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部分新技术研发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2008年8月,“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启动实施。通过专项的实施,构建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支撑体系,自主研发传染病诊断、预防和防护产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重大传染病临床治疗方案,建立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的防治技术平台,为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提供科技支撑,为提升新发传染病应急处置能力提供有效手段,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培养传染病防治人才队伍,最终实现全面提高我国传染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控制水平,完善国家传染病综合防控、应急处置和科学研究三大技术支撑体系。
2009年5月,我国启动了“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是保障我国人民健康、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求;是促进我国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建设医药强国的重大战略举措。
近20年来,在攻关计划、“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计划的支持下,我国生物药物与疫苗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从无到有获得了快速发展,逐步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基本上做到了国外有的我们也有,并有部分国外没有的一类新药也能率先上市,打破了国外生物制品长期垄断中国临床用药的局面。生物药的发展促使我国正在形成化学药、中药、生物药三足鼎立的新的药物格局。疾病基因组学研究基本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近年来,我国在干细胞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突破和原创性成果。我国生物芯片产业已经从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阶段走向了技术应用和产品销售阶段。某些技术和产品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表达谱芯片、重大疾病诊断芯片和生物芯片相关设备的研制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近些年来,中医药事业科技投入明显加大,屡获重大成果;中医基础研究取得长足进展;中医药科技队伍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重大疾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科技进步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与产业化快速发展;中医药在各国迅速普及;学术活动日益活跃;中医教育发展迅速;中医药科学研究方兴未艾。
不容忽视的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国的医药技术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出生缺陷已日益成为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问题。
慢病与伤害已经成为对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影响最大的健康威胁。资料显示,我国城乡居民的死亡原因中慢病约占80%。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15年,我国由于慢病造成的直接医疗费用将高达5000多亿美元。
我国每年因为创伤受伤人数约数百万,死亡几十万。由创伤导致的社会经济的潜在的损失远远大于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和。
共4页: 1 [2][3][4]下一页 [查看全文] |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