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01-17 09:47
- 作者:佚名
- 来源:科技日报
当前,医院信息系统已经成为支撑现代化医院运营的重要手段。一旦信息系统出现故障,会导致医院业务停滞,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而且由于信息系统中存储着大量患者个人数据,若泄露会引起患者不满、激增医患矛盾,同时带来负面影响。因此,现代化医院对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着更高的要求。
终极目标:
实现全国互联互通
在国务院公布的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的“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一节中明确提出,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建立医院诊疗行为管理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信息系统,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卫生信息化史无前例地“登堂入室”,成为国家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卫生信息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有望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对卫生信息化投入严重缺位的基本状况。
“落实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需要两步走。”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网络与应用处副处长杨龙频表示,首先是实现医院内部的信息共享,下一步就是区域卫生规划中医院信息的互联互通,包括地市、省和国家三个层面,最终目标是实现医院信息的全国互联互通。
由于公立三甲医院的资源优势和在百姓健康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应首先实现这部分医院内部的信息共享,并确保安全。杨龙频介绍说,卫生部2009年就出台了相关文件,要求三甲医院的核心业务信息系统信息安全保护等级不低于第三级,并于2011年下发《关于全面开展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医院于2015年底前完成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整改工作,并通过等级测评。
五级标准:
贯穿就医每个环节
近年来,医院信息化建设在保障与支持医改顺利进行和保证医院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从卫生部颁布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也可以看出,内容覆盖门诊就医、住院诊疗、安全管控、院务保障及信息公开等各个层次。作为全球最大的心血管病诊断中心之一,日前,阜外医院已通过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第三级测评,成为全国第一家通过三级测评的医院,提前三年完成了卫生部关于医院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要求。
阜外医院党委书记李惠君表示,阜外医院的信息系统自2002年起开始自主研发,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已建成一套以电子病历为核心、信息高度集成、流程严格控制、知识系统完备、具备事前控制能力、具备医疗成本控制体系、符合心血管专科医疗特色的信息化支撑平台,达到了卫生部《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标准》五级标准,贯穿了患者从门诊到住院的每一个就医环节。
“阜外医院的信息化支撑平台可实现门诊和住院医疗信息共享。”该院信息中心主任赵韡介绍,门诊医师在门诊诊室可查询到患者历次的门急诊就诊信息、历次住院病历及医嘱记录等。医师通过查阅患者的全面医疗资料,减少因患者叙述错误或资料不完整而产生的医疗差错。如果患者在医院所做的化验结果出现危机值或有可能出现凝血指标时,系统可通过短信服务平台将化验结果以短信的方式发送到患者手机上,提醒患者应及时来院复查。
赵韡表示,信息平台的建成使医院原有信息系统及其基础环境的安全性得到显著提升;加强了对患者隐私数据的保护,提高了医院对患者隐私安全的服务能力;同时提高了医院整体的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人才培养:
储备不足是制约因素
医院信息化建设对于推动新医改进程至关重要。然而,有关专家却表示,我国医院信息化依然落后于其他领域,应分步推进,加大投入,尤其是要大力培养专业人才,这是未来加快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虽然目前各家医院都开始重视信息化建设,但相比其他领域,我国医院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是比较落后的。”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沈韬认为,这种落后在人才方面表现尤为突出。随着新医改的逐步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爆炸式增长,但市场供应远远不足。
据美国HIMSS的最新统计,接近50%的医院其信息化部门人员规模超过50人,更有近五分之一的医院,其信息化部门人员超过100人,然而国内的大多数医院信息中心的人员配备都很难达到这样的规模。
“人才储备不足是卫生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沈韬指出,医院信息化人才不足除了和市场上对这方面人才的竞争比较激烈有关以外,主要是现行人才培养体制存在缺陷。长期以来,医院一直重视科研和图书情报等方面人才的培养,而对信息化人才不够重视。另外,待遇低,投入大、培养周期长等因素也限制了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医院要想在信息化建设中迎头赶上,必须改革观念、创新体制,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沈韬再三强调。
“组织机构建设滞后,专业技术人员匮乏,专业技术机构建设存在职能定位不清、资金缺乏保障、人才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卫生信息化专业队伍从数量和质量上尚不能满足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缺乏既懂卫生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规划》已开始正视这一现实问题。
信息共享:
北京三甲医院已结联盟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介绍,在国家层面,卫生部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35212”的总体框架。
北京市在其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了“一二三工程”,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网络、两级平台、三个基础数据库”。
“尽管目前北京各家三级医院信息化建设都达到了一定水平,从整体来看已处于全国较高水平。但是,因北京三甲医院分属卫生部、北京市、医学院校以及部队等系统,导致各家医院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同,开发程度也不一样。”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主任张文忠表示,要想实现各家三甲医院的信息完全共享,也就是患者在这家医院的看病资料,可在另一家医院调阅,还需一定时间和较大的投入。
据悉,北京市早在2006年就印发了《北京市三级医院检验结果相互通用暂行规定》,当时有50家三甲医院实现了检验结果互认。截至目前,北京实现检验结果互认的三级和二级医院达到了100家左右。
“不过,这种相互确认仅限于纸质检查报告和影像资料的现场互认,只有部分三甲医院实现了检查结果的纸质传输,影像资料由于占用信道空间较大,目前还不能实现网络传输。” 张文忠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推动医院间信息的网络传输,让广大患者看病就医更加方便。
张文忠还透露,目前部分北京三甲医院已和周围二级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大联盟。从2012年起,北京市二三级医院开始试点信息化就诊,电子病历可在社区医院和二三级医院间通用。同时,远郊区域医疗中心将与大医院实行远程会诊。这是北京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