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市场趋势 > 调研 >  新加坡医疗保健体系对上海的启迪(3)
新加坡医疗保健体系对上海的启迪(3)
  • 2012-12-05 20:33
  • 作者:佚名
  • 来源:医谷

三、新加坡医疗人力资源和研究开发

李显龙总理说,“新加坡什么资源都没有,除了人。”所以新加坡长期重视研发投入,立志成为研究密集型国家。2010年生物医学科学的公共部门研发支出从2009年的7.97亿增长到2010年8.97亿新币,增长率12.5%。2010年,生物医学科学研究者中博士为2,132人,硕士835人,本科1,574人,另有无文凭者174人。(2010新加坡国家研发调查,新加坡科学技术研究院。详见附表)新加坡现有7384名医生,医生与居民比为1:620,护士与居民比1:210,总共有22,332名护士。另有1,354牙医,牙医与居民比1:3,390。(新加坡卫生部统计)

雄厚的医学人才

新加坡之所以能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得益于丰富的专业人才储备。每年政府提供宽裕的奖学金,让成绩优秀者去海外名校完成学业,然后回国服务;国立大学医学院是主要的医学人才培养地,中央医院和国立大学医院是新加坡的学术研究型医院,担负着主要的科研任务;之外,新加坡还从海外吸收各类医学领域专家来此讲课或研究。而以下两所医学院的建立,将基本上满足新加坡医学人才的需求。

新加坡杜克-国立大学医学研究生院。该院已于2007年8月招收了首批25位学生,他们毕业以后都将在知名医疗机构服务,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该院由美国杜克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共同建立,其课程参照杜克大学医学院的课程设置,学生经过四年学习顺利毕业后,由杜克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共同授予医学博士(MD)学位。在这四年的学习中,该院不仅注重临床技能的培养,同时也强调医学研究能力的训练,学习的第三年将专注于医学研究。此外,感兴趣的学生也可以选择攻读医学博士和研究型博士(MD/PhD)双博士项目。

伦敦帝国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医学院。为满足日益增长和老年化人口的医疗需求,伦敦帝国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决定合办医学院,新医学院将在2013年招收50名五年制学生,以后扩展到150名。南洋理工大学校长SuGuanning博士认为,帝国大学名列全球最好的五所大学之一,帝国大学医学院已开发的创新过程采用电子学习和模拟病人护理,在上学年有2000多名本科生和500名研究生。

强大的医学研发力量

在最近几年的时间内,新加坡在生物医药科学领域已建立起了强大的科研力量。伴随着临床研究及产业化的聚焦发展,从2006年7月,生物医药科学的发展已进入了第二阶段。启奥生物医药园(Biopolis)内的各家研究所、组织机构及企业,从全球范围内延纳高端人才,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来承担了各领域的一系列研究课题,如基因科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学、纳米科技和生物信息学等。

此外,各医院及6个专科中心均从事各类尖端研发活动,旨在进一步发展创新及高端治疗手段及疗法。对于自然界的研究也是将进一步增加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从而有利于提供最新的医疗服务技术,进一步巩固了新加坡的医疗中心地位。

2006年8月,新加坡国立大学医疗保健服务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该机构将力争加快医疗服务研究的发展及实际应用。研究所致力于寻找最有效途径以组织、管理、提供服务,并为医疗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减少医疗失误,提高安全系数。该中心为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和兰德公司合作之产物,与国家卫生部、国立健保集团和国际医药服务管理局有着紧密合作关系。现在,卫生部已直接接手该中心的运作,以期发挥更大的作用。

卫生部下属的法定机构生物医药研究理事会(BMRC)和国家医学研究理事会(NMRC)还专设了临床医学家研究奖(CSI),以表彰那些为将基础科研推广到临床应用作了杰出贡献的医生或科学家。该奖项为临床医学科学家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并对特定研究课题提供资金扶持。至今为止,也有14位临床医学科学家获此殊荣,他们从事的领域包括肿瘤学、放射学、神经学及儿科等。该奖项的建立为新加坡国内的医药研发产业化起到了相当的促进作用。

前瞻的医疗信息化进程

新加坡已初步以电子病历交换系统连接所有公立医院、综合诊所和社区医院等医疗机构,并正在研发允许病人进入的电子病历交换系统。同时医疗机构已普遍使用电子病床管理系统、电子药房、医院管理系统等软件,和自动输送系统和机器人,这些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方便了病人。

到2020年,新加坡医院计划建立和完善患者为中心的数字健康生态系统,包括:电子病历:规范临床工作流程和医疗实践,提供决策支持,加强病人安全,改进治疗效率。

患者门户:方便患者自我关心、自助服务和自主学习。

全科医生和生态合作伙伴门户:拓展共享的保健、转诊和社区延伸。

健康管理计划和个性医疗系统:方便长期疾病管理、老人看护和个性治疗。

电子学习、决策支持和知识管理系统:建立信息结构框架来使用知识作为战略资产并强化学习型组织。

保健点和病床边计算系统:丰富病人住院经历,改进交流和咨询。

下一代纳米-生物医疗器械:方便智能、主动、全能的监护。

辅助系统:支持临床服务、工作流程。

增强的呼叫中心:协调保健并改善医患关系。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改进病人管理、财务、物资、供应链管理。

交流和安全基础设施:建立安全、主动、预测性和自我修复的网络、服务器和存储架构。

显着的医疗创新成果

在雄厚的人才资源和强大的研发资金支撑下,新加坡取得医疗领域多项第一:

心脏科--新加坡是亚洲首个应用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技术适用于不能承受常规手术的患者)的国家。

妇科--新加坡在世界上首次实施了针对罕见异位妊娠的单一经脐切口手术。

肿瘤科--2008年,新加坡实施了亚洲首例全腹膜切除术,这是一种跨学科的治疗晚期癌症的根治性手术。

眼科--2009年,新加坡实施的DSAEK(角膜内皮层移植术)手术例数超欧洲或亚洲任何一个国家。

整形外科--新加坡率先运用“三重内扣器”(TripleEndobuttonTechnique)技术来根治肩部损伤。

儿科--新加坡在东南亚地区首次对两个连体新生儿实施心内直视显微手术(两个新生儿的心脏只相隔数厘米)。

移植医学--新加坡成功实施了亚洲第一例心肝联合移植术。

共6页: 上一页 [1][2]3 [4][5][6]下一页 [查看全文]
标签:新加坡医疗保健体系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