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9-21 09:01
- 作者:佚名
- 来源:东方网
上海公立医院改革开始攻坚,但在这“医改最难”的领域,仍有不少困局待解。闵行区先行一步。5年来,闵行区不断完善区域卫生信息化系统,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新的监管绩效考核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财政拨付机制等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措施,困扰多年的公立医院改革难题初步得到破解。闵行的探索,对全市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闵行经验”。闵行区居住的243万常住人口,每人都有一张健康卡;闵行区近5000名医务人员,每人都有一张绩效卡。
以药补医如何破除,患者医药负担怎样切实减轻;公立医院如何真正体现公益性,补偿机制、监管机制怎样配套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如何真正发挥“守门人”作用,为大医院分流,让优质资源效率最大化……
每一次诊疗,每一次卫生服务,都要“两卡合一”。患者刷健康卡,诊断、用药以及健康动态数据,即时导入健康档案,形成电子病历;医生刷绩效卡,服务质量和数量记录在案,全天候处于可控状态。两张卡,浓缩了闵行区卫生信息化技术的精华,为突破医改难关创造了契机。
社区怎样“守好门”
上海是国内医疗资源最丰富地区之一,但看病难长期存在――大医院总是人满为患。到大医院的患者80%为常见病多发病,本市逐步建立社区医生“健康守门人”制度,引导市民“小病不出社区”。但效果不够显著,三级医院依然爆棚。
不愿去社区看病,是怕社区医生医技不过关。几年前,闵行区曾采取全市的通行做法,派大医院医生到社区坐诊,开联合病房。虽然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市民,隐忧也同时浮现:大医院医生更忙,甚至还带走了一批原先在社区就医的病人。
培养优秀的社区医生非短期能见成效,有什么办法,能让病人放心在社区看病?闵行的答案是信息化――全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区内第五人民医院、中心医院、吴泾医院建立了区域影像、心电图、B超综合诊断中心。
高雅平,龙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射科医生。会诊中心成立之前,小高的工作并不繁忙,“居民拍个胸片也要到大医院。”而今却有所不同,每天读40至50张片子是她的“必修课”。高雅平每天读过的片子,通过会诊系统第一时间传至上级医院,不出半小时,上级医院医生审核完毕,并输入审核意见,再把片子传回来。“在社区拍片等于有大医院医生把关,还有啥不放心的?!”病人郑平说。
仅去年一年,闵行区影像诊断中心就会诊20.24万人次,心电图诊断中心会诊5.08万人次。这意味着,25余万人次原本要去大医院问诊,最终被留在了社区。
借助信息化平台,慢性病管理也有了突破。在龙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韦莉君拉了一下绩效卡,工作界面上,慢性病人、残疾人、高龄老人、肿瘤病人,一目了然。点击进入管理栏目,一位高姓患者的信息一目了然,从一年多前的血压值,直到最近一次就诊开药情况,动态数据连成图表,清晰呈现。
社区还为大病“守门”。韦莉君说,每个就诊病人都有一份健康档案,如属肿瘤高危人群要定期开展筛查。一般人群随着年龄增长或其他指标变化,如果开始变得“高危”,会自动导入另一个数据库,“我们就要主动干预,上门联系他参加筛查,或者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访。”
去年,闵行区发现肿瘤303例,早发现率达30%;仅大肠癌一项,就查出20多例早期患者,病人及时得到手术,预后理想。世界卫生组织考察后评价,“社区肿瘤早发现,闵行开了先河”。
药费负担怎样降
看病贵,药费负担首当其冲。虽然国家多次降低药价,不断完善招标采购体系,在社区取消药品加成,推行基本药物制度,但患者感觉并不明显。
减负空间在何处?4年前,闵行区大胆“吃螃蟹”,借鉴国内外药品管理先进经验,借助信息化系统,重塑药品采购、配送、使用全流程,建立了独有的“医药分离”模式。
龙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药房主任张学滨手持PDA终端,正在为病人配药。药房里,每个置放药品的抽屉都有红色小灯提示。“复方芦丁片两盒”,张学滨扫描通过电子流程传输来的处方单上的条形码,不远处一盏小红灯“滴滴”亮起。PDA再扫描亮灯抽屉上的条形码,匹配;取出药,扫描药盒上的条形码,匹配……
与其他药房最大的不同,是那些抽屉里的药扫描过,才算是医院买下来,未扫描的仍属于药企。药不够了怎么办?
张学滨解释,医院药房信息管理系统与流通企业整合在一起,供应商能看到各品种的库存情况,接近储量下限时马上补货。如复方芦丁片低于50盒,供应商次日一早便送药上门。药房库存由此大大减少甚至“零库存”,不但腾出空间给紧缺的急诊和病房,还不再担心药品的损耗,减轻了资金压力,仅闵行中心医院一年能节约30多万元。
此外,在市级集中招标的入围企业中,闵行再次遴选供应商,承诺单一货源,量价挂钩,降低了采购成本。据统计,闵行公立医院药品采购成本,由改革前的8.2%降低到了4%,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成本的35%。进一步,药品收支两条线完全切断了医院与药企间的利益关系――所有药品收入全部上交到政府专门账户,购买药品支出由政府集中支付。
在药品使用环节,基于信息化的监管系统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医生每张处方都处于实时监控中,一旦发现违规开药马上记录在案,分别予以告诫、约谈,甚至取消处方权。“虽然不能说完全杜绝了大处方、滥开药现象,至少,全覆盖的信息系统给医院和医生的诊疗行为装了‘探头’,有足够的警示作用,有效控制了药品费用不合理的增长。”区卫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患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2011年,全区区属公立医院门诊均次药费为87.82元,住院均次药费3079.42元,只相当于全市同类医院均次药费的1/2。换言之,在闵行看病,药费支出只有全市其他地方的一半。
公立医院如何管
公立医院改革,要加大投入,尤其是取消药品加成即“以药补医”后,医院损失的合理收入需要补偿。但同时,政府投入到底应该多少,却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医院支出中哪些属于合理、哪些本就该废除,也没有明确标准。
在闵行,这个“老大难”得到了初步解决。借助于全覆盖的信息系统,闵行逐步建立了基于医院绩效考核的财政拨付机制。公立医院的诊疗规范、临床路径、费用控制等等,都编程为不同模块嵌入考核体系,与财政拨付挂钩。
“过去,政府监管就是提要求,发文件,手段主要靠检查。检查曾多如牛毛,不堪重负。”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孙君雷说,而另一方面,医院汇报工作则是将各种数据整理成报表,逐级上报,免不了“锦上添花”。现在,上级检查和下级报表都不再是必须。“有了基于健康卡和绩效卡的电子病历后,信息系统后台马上能算出各个考核项目指标的数据。由于电子病历是最基础的临床原始数据,弄虚作假的空间大大缩小。”
一度,闵行采取新的拨付机制后,各医院觉得没有了自主权,院长们颇有“腹诽”,医生也觉得“不爽”。然而院长和医生们渐渐发现,新机制“比较公平公正”。过去做多少、做得好不好都是“毛估估”,而现在在信息平台上,一切以事实说话,数据为证。实践证明,在总额投入没有大幅增加的情况下,闵行区医院和医生的收入不降反升,各方积极性得到充分保证。
“闵行卫生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市卫生局医改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评价,“而是用信息化手段推动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为公立医院改革奠基。”5年来,闵行先后开发了100多种卫生应用软件,涵盖慢性病管理、计划免疫、高龄老人免费体检、学校卫生等公共卫生领域;医疗服务方面,通过合理用药、临床路径等业务、质控软件,政府监管渐渐从粗放到精细化,促使公立医院保持公益性发展道路,真正姓“公”“这是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闵行已初步实现。”
相关推荐:上海闵行区莘庄卫生服务中心拓特色发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