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业内要闻 >  民营医院仍受限 引进名医何其难(2)
民营医院仍受限 引进名医何其难(2)
  • 2012-04-12 09:03
  • 作者:牛思远
  • 来源:南方日报

破解人才短缺需要细化政策

如今,“看病贵、看病难”正屡受社会诟病,逐渐形成紧张的医患关系,扶持民营医院发展,用“鲶鱼效应”激发医疗领域的竞争和活力已成许多人的共识。

无须讳言,作为从草莽中“野蛮生长”出来的民营医院,其生存至今都严重依赖广告。难以杜绝的虚假广告之下,民营医院不但要面对患者不信任、行业不认可、政府不放心的窘境,在人才引进上也同样面临尴尬。

有业内人士指出,事实上目前民营资本进入医药行业的主要障碍不在于资金,而是人才。民营医院如今“数量不少但质量不高”的尴尬状态,与人才引进困难不无关系。在现有行业格局未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医师多点执业无疑是一步妙棋。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当年9月,卫生部下发《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做出有关规范。随后,广东、海南、云南、四川、北京、江苏等地相继展开试点工作。

经过两年多的试运行,2011年7月,卫生部又发出通知,决定将试点地区扩大至全国所有省份,同时降低门槛,将申请医师的资格由副高级以上降为中级以上。在2012年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峰会上,卫生部长陈竺更是表态说:“卫生部支持公有医院与民资合作,特别是人才流动方面。”

然而,陈竺也指出,“多点执业是民营资本人才短缺的救星。但随之要发生变化的,是医院的管理体制。”为何医师多点执业政策试行近3年却“叫好不叫座”?除了民营医院本身的问题,更为关键的还是各地在细化落实政策时有意无意设置的“玻璃门”条款。而之所以会有这种条款,又牵涉到了背后更深层次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问题。

服务民众和调动公立医院的活力是政府引来民营医院这条鲶鱼的出发点,但政府要想民营医院为我所用,首先必须要民营医院这条鲶鱼动起来,这就需要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进一步开放思想观念。这其中,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否真正做到了解放思想,尤其应当自我反思。

【责任编辑:聿一 TEL:(010)68476606】

共2页: 上一页 [1]2 [查看全文]
标签:医疗领域  民间资本  人才短缺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