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2-09 14:19
- 作者:孙刚
- 来源:解放日报
一把草、一根针,提起乡村医生,人们脑海里往往闪现出戴着草帽、挽起裤腿,在田间地头给农民诊治的“赤脚医生”形象。而如今,上海郊区农村村医除了“简便易廉”的中医药外,更拥有现代信息化技术助力:这不,他们中的佼佼者、2010年度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周忠良就有了新“法宝”电子健康档案。
昨天上午10点,浦东新区高桥镇北新村卫生室里,老周刚送走一个患感冒的乡亲。“春节里病人不多,而且新农合报销可以实时结算,社保卡一刷就好,特别省事。”老周也没闲着,得空就坐到电脑前,把新近收集的资料输入数据库,刷新村民健康档案。
“全村1926人,高血压102人,糖尿病18人,肿瘤5人……”提起北新村居民的健康状况,周忠良如数家珍,谁家新办了家庭酒席,谁家孩子该打预防针了,只要跟健康卫生有关都清清楚楚。不过电脑里的内容更齐全,历次就诊记录、慢性病随访情况、传染病管理台账等等,条分缕析,一目了然。“人上了年纪,有时候记忆有点模糊了,有了电子档案,用起来特别方便。”
1971年,年方二十的周忠良因为脾气好、办事认真,被选拔为大队里的“赤脚医生”,卫校进修三年后正式上岗。这可是份很荣耀的工作,受人敬重不说,每天工分13.5分,只比大队长少半分。当时农村普遍医疗资源紧缺,周忠良就四处收集草药,新开出七亩地,种了100多种药材。他还遍访名师,学得一手好针灸,农民干活腰扭伤了,耳针、腰针两针下去,再推拿一番,一般都马上缓解、次日痊愈。
改革开放后,村民们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很快地富了起来,乡村医生却不再“吃香”,收入只相当于村办工厂的小工。有人劝周忠良改行,说“凭你的聪明和人缘,一定能赚大钱”,可周忠良舍不得乡亲们,而且很实在地想,“除了看病,我也做不了什么其他事情”。他依然药箱不离身,白天坐堂巡诊,晚上随时上门急诊,虽然收入微薄,但乐在其中。
老周的坚持迎来了回报。近几年,上海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发展很快,保障水平越来越高,2011年浦东新区筹资水平已经达到900元。过去村卫生室除了一张办公桌、一个药橱,几乎空空如也,而现在老周的卫生室有八十几平方米,诊疗室、治疗室、康复室、宣教室应有尽有。药品短缺早已成为了历史,卫生室配备了100多种基本药物,农民看病报销80%,一般小病十几元就足够了。
农村医疗条件越来越好,老周却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过去农民以传染性疾病和重体力劳动带来的硬伤为主,而现在是慢性病越来越多,光靠草药和针灸远远不够了,还要懂"治未病"。”
为了适应新的疾病谱,老周拿出当年刚上岗时的劲头,重新开始学习各种慢性病的防治和康复技术。中医的功底也派上了用场,他结合太极拳的招式和养生气功的技法,自创了一套“转丹田功法”,不但练习筋骨,还畅通血脉,对防治高血压和肿瘤特别有效。
四年前,周忠良开始学电脑。起先,他怎么也搞不清屏幕上不断闪的符号,常常为了一个字打不出,要到村里找年轻人来帮忙。不服输的老周就天天泡在电脑前,终于在短时间里掌握了基本的电脑操作,并又获得了一个第一:在高桥镇所有卫生室中率先实现全部资料电脑化。“防慢病,数据库可少不了,不光是代替记忆,上级部门管理、专家研究,都能帮上大忙。”
行医四十年,周忠良自谦医技还是“村级水平”。不过,村医的作用不可替代:“能治的病尽量不出村,不能治的也指点好转诊方向,避免乱投医。”从一草一针,到村民健康档案,周忠良和其他村医们默默地为农民健康“守门”,“乡亲们的健康,就是我工作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