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智能医疗设备 >  医疗蓝海器械为王 小器械也能撬动大市场(2)
医疗蓝海器械为王 小器械也能撬动大市场(2)
  • 2010-11-17 10:35
  • 作者:佚名
  • 来源:互联网

在技术上,好的国产支架与进口支架的差距已非常小。在价格方面,根据我国入世承诺,医疗器械需由市场定价,从实际操作来看,是由采购方定价,市场主导就是医院主导。器械价格会根据不同的厂家有区别,目前,心脏支架的四个大的国产厂家执行的单价均为一万零七百元人民币,进口厂家执行的价格各不相同。以强生为例,每条产品的价格是一万九千三百元人民币,约为国产支架的两倍,“价差主要源自国外厂家对研发的投入远大于国内厂家。”韦星说。

如今,在整个心内科市场,国产产品的市场份额已达到了70%。基本在主流医院使用的心脏支架,都是以国产为主,进口为辅。

骨科材料

骨科基本上分为三大板块:创伤类、脊柱类、关节类。目前在国内市场,骨科材料的生产企业超过七八十家,其中,生产关节材料的企业全国不超过十家,但是在创伤类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小作坊,行业整体集中度低于心内科。创生控股、康辉医疗都是该领域比较优秀的上市公司。

骨科中进口产品和国产产品的价格相差甚远。创伤类产品,进口件与国产件的价差大概是一倍左右;脊柱类产品,国产件价格大概是进口件的70%。在技术,设计、研发、材料、表面处理工艺等方面,国产产品与进口产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辛迪斯是全世界生产创伤骨科类耗材排名第一的企业,它创立了AO标准,AO的产品取出人体后,表面不会有粘液附着,而国产产品的处理工艺很难达到,但这不会影响到使用的效果。如因质量问题引起的断钉断板等,则会严重影响到病人的使用。AO的产品也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比例要远远低于国产产品。

目前的市场份额,在创伤类骨科材料中,国产产品的用量超过进口产品,但是从总销售额来说低于进口产品;关节类材料,进口产品的使用占总量的70%到80%,国产产品的使用仅占很小一部分;脊柱类也是以进口为主。主流医院对骨科材料的选用上都是以进口为主,国产为辅。

诊断试剂

诊断试剂是医疗器械中另一个非常具有市场空间的细分领域,国内的科华、复星,国外的罗氏,都是相关的上市公司。

目前这个领域乱象丛生,国产产品与进口产品存在着巨大的价格和技术差距。例如常规的乙肝表面抗体两对半检测,国产产品采用的多为酶标法,通常人均费用为30多元,但是以雅培、罗氏为代表的进口产品,检测的人均费用高达几千块。价格如此悬殊的原因在于配合进口产品使用的诊断方法和诊断设备都更为先进,可以达到更高的精确度。此外,现在由于采用生化的方法,化验都是成套的,比如只想查查肺部的问题,但是却做了一个全身的检查,姑且不去评说它的必要性,但为此,病人需要支付更高的治疗费用是肯定的。

在国外,通常是按病种收费,对每个病种的治疗费用的上限有规定,由于是医保支付,特殊情况需要超过这个标准,需要医保审批。我们国家没有这个标准,并且,在我国,由于相关利益链条的存在,医疗产品似乎是价格定得越高越卖得出去,医疗体系似乎更有利于价格昂贵的医疗产品生存。因此,进口诊断试剂在我国市场已占据了大半江山。

我国的医药企业通常并不重视研发,以克隆、模仿为主。但是在诊断试剂领域,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屏障。“因为进口试剂多是封闭的,需要在相关的仪器中使用。比如生化分析仪,是国外做得好,我们进口了这个机器,就必须用它的试剂产品。而要设计出能与之抗衡的设备难度就更大了。”韦星说。在这个领域,我们的出路只有研发,但这又恰恰是国内医药企业的短板。

仅管在以上三个细分领域,目前的市场发展阶段以及成熟度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具有市场空间大,增长速度快等表明其具备投资价值的基本特征。

投资实战篇

市场与研发并重

对于医药器械这样一个技术含量颇高的行业,研发能力固然重要,但也绝不是唯一的生命线。市场中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国内的医药企业缺少研发,甚至没有研发。”这是否意味着国内的医药企业不具备发展实力和投资价值?

长期致力于医药领域投资的沃脉德资本资深董事总经理王健认为:“中国的企业在研发投入以及研发能力上相对较弱,这在当前的实际情况下,并不一定是多大的一个缺点。因为现在中国一个很大的机会是市场和内需的迅猛增长,医疗要往二三线城市和农村推,需要医疗服务和产品的人群数量很大,但是购买力相对偏低。在这样的国情下,花大量的钱和时间只做高精尖的研发,却没有抓住市场的机遇,有些得不偿失。”从市场中的实例来看,有的公司偏向于成熟产品的生产销售,有的公司偏向于创新技术的研发,在当前的中国,很多成功的案例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在若大的市场面前,一个公司占领市场、创造利润的能力有可能比研发更为重要。

共3页: 上一页 [1]2 [3]下一页 [查看全文]
标签:医疗器械  医疗设备  投资  心脏支架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