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区域 >  我国急需加强区域医疗信息化
我国急需加强区域医疗信息化
  • 2010-07-07 12:02
  • 作者:佚名
  • 来源:互联网

区域医疗信息化帮助辖区内居民能够享受更优质、更便捷的医疗服务,是未来医疗改革的一个重点。

《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中,明确提出了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工作目标:“围绕国家卫生信息化建设目标选择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以地(市)县(区)范围为单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和研究工作,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化示范区。区域化卫生信息系统包括电子政务、医保互通、社区服务、双向转诊、居民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实现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一体化的信息化应用系统。至2006年,拟建立5-8个区域卫生信息化示范区,实现区域内各卫生系统信息网上交换、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集中存储与管理,资源共享的卫生信息化区域,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

我国随着医疗服务改革进展的同时,区域卫生信息化已经初步形成几种模式:1.横向整合模式。地方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牵头,横向整合医疗服务,统一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或医院集团,如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的集中式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的市属医院的整合和实验室结果和医学影像系统的共享建设都属于横向整合的典型。2. 纵向整合,大型医院与周边多家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深入协作,实现双向转诊和医疗信息共享,如北京市复兴医院整合周边社区卫生服务和深圳市一些大型医院和多家社康服务中心协作的探索。3. 由单一行政部门发起建设的垂直信息管理系统,如卫生统计报告系统、电子病案报告系统、计划免疫信息系统等等,由各个医院的相关科室从垂直部署的应用系统中上报相关数据。

区域医疗信息化是政府行为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是自上而下规划和自下而上建设的过程。区域卫生信息化是构建在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基础之上的应用,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水平和管控能力有极大的依赖性,即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和标准化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才能建设区域乃至国家的卫生信息系统。基层医院的信息系统应用的完备程度、基础设施、数据标准化程度、IT管控水平和能力都直接影响到区域卫生信息化的范围和深度。

存在的问题

国外推动区域卫生信息化大多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着重解决临床医疗信息的共享问题,而国内区域卫生信息化更多是为满足公共卫生或者卫生管理方面的需求。对于发达国家,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水平普遍较高,且卫生标准体系相对完备,因此推动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临床医疗信息的共享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而我国的卫生信息化总体水平较低,卫生信息标准建设严重滞后,尚不具备建设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条件。因此,在现阶段推动建设的方向应结合最紧迫的需求,从信息化基础比较好的领域开始做起,从投资收益明显的领域做起,从小规模试点项目做起是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工作的现实选择。

在国内,卫生信息标准的匮乏则更为突出,主要体现在基本的业务数据标准不完善,数据交换标准空白等方面。长期以来,国家在卫生信息标准建设方面少有实质性的投入,支持区域医疗信息共享所必需的卫生信息标准几乎是空白。这一现状严重制约了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发展,使得卫生信息标准成了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目前,卫生部在相关部门领导和行业协会组织下,在卫生信息化方面进行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责任编辑:job02 TEL:(010)68476606】

标签:区域医疗  信息化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