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6-30 15:18
- 作者:佚名
- 来源:深圳特区报
上网搜养生药膳,小毛病上网搜搜吃什么药,大毛病上网搜偏方,网络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免费“私人医生”,但是,相关人士提醒“网上自诊”虽然给当事人提供了便利,但带来的误诊、维权难等隐患多多,常常让患者得不偿失。
上班族青睐“网上自诊”
家住南山的王女士是典型的“网上自诊族”,她称平时忙于上班,下班后又要照顾年幼的女儿,生病了很难抽时间上医院,平时有个小病小痛,往往就会鼠标一点,求助于“网上自诊”。前段时间她总是咳嗽,以为是甲流,担心会传染给孩子。然而在一个医疗网站,咨询了“在线医生”,发现只是普通的流感,随后她按照建议买了药,一星期后就痊愈了。
目前像王女士这样热衷于在网上自诊的上班族不在少数。一项在线调查显示,70%的上班族有过网上自诊的经历。
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网上自诊”,马上弹出10多万个相关网页,输入“在线医生”,也立刻出来500万个相关网页。记者发现多数网站只要注册成功就可免费咨询。通过链接一步一步点击进去,随意输入一些疾病症状的关键词,从普通的感冒发烧到肿瘤等疑难杂症,都能得到相关的回帖。至于解答者的身份难以判断,可谓五花八门,网友、医生、专家等等不一而足。在上网查询中记者还发现,像“39健康网”、“中国健康”等网站都有不少网民上网自诊,自诊者在搜索引擎里输入症状信息后,依照网上提供的“即时处方”买药治病,或者和在线医生进行交流后得到诊断回复。
“网上自诊”便利背后有隐患
网上自诊为何会如此受追捧?多位市民在接受采访中提供了答案。一位市民直言,如今“看病难”“看病贵”,去医院看病,挂号要排队,候诊要排队,缴费要排队,检查要排队,终于轮到自己看病了,医生往往三句两句就把患者打发了。到医院看一次病,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得不偿失。
在龙华一家外资企业供职的方先生则表示,平时上班繁忙,每周只休息一天,一旦生病根本挤不出时间上医院排队,还是在网上搜搜,键盘敲敲省事,不但很快就有诊断结果,而且还享受了免费服务,何乐而不为?
市民阎女士则坦白了一个“小秘密”,一旦感觉身体不适,她首先会上网搜搜,看看自己的症状可能是哪些病,另外也看看在线医生怎么说,这样她才会心中有数,可决定该不该上医院。她表示,如果感觉病情严重,她肯定毫不犹豫会上正规医院。
然而,网上自诊却并非如此简单。在罗湖上班的白领小马说,上个月他咳嗽不断,并伴有发烧现象,他觉得这种小病去医院不免小题大做,于是求助于“在线专家”,很快就有了诊断结果:普通感冒。按照网上提供的这一结果,他赶忙去药店买了几种药。然而将近一个月过后,小马的病情却不见好,咳嗽反而更严重了,去医院检查后大吃一惊,原来他患的是支气管炎。
前不久,网友“海鸟一号”在某论坛披露的经历叫人听了更是啼笑皆非。这位网友在发帖中称,今年有段时间她总感觉吃饭、喝水时吞咽不畅及疼痛,有时伴有胸口痛,吃药也不管事。于是她上网搜索关键词“吞咽不畅”,“当心食管癌”的网页立即跃入眼帘:“食管癌发生早期,一般表现为吞咽时有轻度梗阻感或吞咽时食管内疼痛、胸骨后隐痛、闷胀不适、吞咽时食管内有异物感”,“进行性吞咽困难是中、晚期食管癌最典型的症状”,“癌症患者趋向年轻化”……她越看越害怕,越查越觉得自己像得了食管癌。此后数日她茶饭不思,有空就上抗癌网站,了解有关食管癌的最新研究和治疗情况,以为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后在好友力劝下,她去医院进行了内镜等检查,结果是虚惊一场,医院明确告知,她得的是食管炎。
网上“误诊”维权难
“患者与网上医生不能面对面进行交流,不能准确判断病症。一旦判断有误,给了患者错误的信息,就有可能对患者的治疗造成延误,误诊率偏高。”针对日渐风靡的“网上自诊”,医疗人士认为,网上有很多医学知识都不是权威医疗机构提供的。正规医生诊病,离不开四个资料: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缺一不可,特别是对一些较复杂的病症,仅靠症状描述无法辨别,离不开各种检查手段。一些小毛病可能隐藏着重大的疾病,这都需要经过专业的医学检查才能确认。
医疗人士特别说明,正常情况下,医生在没有见到病人之前是不允许开处方药的,如果患者在管理不严格的药店买到了处方药,一旦错了将会很危险。网络判断病症,基本属于“隔空猜物”。每一种疾病会同时表现出多种症状,每一种症状又可能为多种疾病所共有。有时症状是一种假象,有些医生当面还能误诊,更别提不见病人的网络了。
此外,“网上自诊”在维权上也存在不小的风险。专业人士提醒,患者和医生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合同法律关系,国家虽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规规范医疗行为,但网上诊断这种属于边缘的诊断方式,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医生资质无法核实。一旦出现问题,患者将无法找到网上医生,责任很难追究,相关部门也无法对具体的诊疗行为进行调查取证。最终患者将陷入维权无门的尴尬境地,而医院在这些方面显然要安全可靠得多。
医疗专家建议,喜欢网上问诊的网民,即便是微小的身体不适,对“在线医生”给出的药方也要多留个心眼,不妨多咨询一下医生。病情严重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救治。
据了解,目前开设网上自诊的大多是私立医院,往往帮人诊断后直接推荐某某医院的所谓专家。还有一类是在网上推销药物的,是药商的推手,有的甚至是不知身份的个人。在这些网站接受诊断甚至治疗,风险显而易见。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