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医疗信息化 >  采集利用医疗信息实践中医理论
采集利用医疗信息实践中医理论
  • 2010-01-18 19:40
  • 作者:刘焕东
  • 来源:e医疗

1996年这一年,中国的互联网界发生了几件大事

1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并正式开通,全国范围的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络开始提供服务;5月22日,“国民经济信息化论坛”第3次研讨会在京举行,主题是“医疗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改造中的应用问题”;6月3~6日,由联合国发展支持与管理服务部主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信息协会、国家信息中心协办的“政府与公共管理先进医疗信息技术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新一代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软件技术的新发展;当代数据通信与网络发展趋势;信息全球化;促进医疗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方面应用的政府政策与战略;也就是在这一年,诞生了中国第一个中医网站——“中医之窗”;
……

我们把目光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在记者的特写镜头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镜头一:1996年8月,正值北京的酷暑天气,人在室外,走不出几步就会汗流浃背。但从劲松到玉泉路高能物理研究所这段距离约15公里的路上,每天都会有人看到这样一个身影—一个30岁左右的年轻人,身着白色短袖T恤衫和黑色的裤子,骑着老牌的永久自行车,时不时地腾出一只手擦去脸上的汗水,然后又奋力地骑车向前奔去。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锲而不舍的奔走?

镜头二:高能所的计算机中心办公室,这个穿白色短袖T恤衫的年轻人正聚精会神地盯着眼前的球面显示器的屏幕,悉心倾听着专家关于互联网和计算机知识的讲解,不时地向专家提出自己的疑惑,而后笔走龙蛇,像个小学生一样详细地记录着听课笔记。

时间一晃就到了2008年,截至记者采访时,王映辉担任广安门医院副院长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从最初的住院医师到现在的副院长,这一路走来,王映辉经历了哪些心路历程?

走进王映辉的办公室,顿时被眼前的场景所吸引——古香古色的办公桌上是一个有数根毛笔挂在上面的毛笔架,毛笔长、短、粗、细形态各异,别具民族特色;毛笔架旁边是一个小鱼缸,里面水草充盈,两条小金鱼在里面游来游去,显出一派清雅来。

展现在记者面前的这位院长,身材不高但神采奕奕,面对记者的提问,不慌不忙,娓娓道来,一切都是那么从容淡定。

患者和同事眼中的“针灸大夫”

2008年刚进2月时,家住北京市海淀区上地村的李先生得了带状疱疹,经常是半夜里被背上钻心的疼痛惊醒,往返医院挂号看病成了他那些天最辛苦的事情。“广安门医院离我家非常远,以往一般的头疼脑热的小病,我就去附近的门诊医院看看,这次折腾得太厉害,朋友就推荐我去广安门医院做针灸,并说那里的临床大夫有个叫王映辉的人,会使用‘火针赞刺法’治疗这种病,而且他对患者特别有耐心,医术也高,据说还是副院长。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了从北城往南城跑的日子……”

聊起治疗效果,李先生说:“当然好了,王院长行医时不仅关心患者的病情,更关心患者的心情。我在医院治疗的这段时间来,他经常对我说,也经常对其他医务工作人员讲,人身体患病后,其实更需要医生和家人给予心理上的关怀和沟通。作为一名大夫,不仅要为患者解除身体上的痛苦,更应理解患者的心情,治病时更要治心,给患者一个积极的心态……”

王院长对人和蔼可亲,一点也没有院长的架子,平易近人,平时总是一件白大褂,让人看起来很亲切。“许多患者都喜欢找他看病,” 广安门医院的一名医护人员这样评价他。

从一无所知到CIO

1989年从安徽中医学院毕业后,23岁的王映辉被分配到了广安门医院,成为针灸科的一名住院医师,平时主要做一些与临床相关的工作,业余时间就练练太极拳和书法篆刻以充实自己的生活。

1994年,针灸科引进第一台电脑,对电脑一无所知的王映辉便一发不可收地爱上了电脑,成为不折不扣的“IT发烧友”。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王映辉就自学一些相关的电脑知识,从初级的系统安装,到后来在高能所为期三个月的潜心学习,他学会了编程,进而学会了建设网站。1996年9月10日,由王映辉自己编程、构思格局,前后大约用了半年时间完成的中国第一个中医网站——“中医之窗”终于建成了。为了使网站看起来更美观,王映辉又自己篆刻了“中医之窗”四个篆字,做成“中医之窗”网站的浮雕背景。这个网站开通以后,点击率大大增加,扩大了医院的影响力,同时收到许多国外来信,国外的网友纷纷向医院咨询中医的相关知识等。王映辉说,网站虽然看似简单,但由于受当时条件和技术的影响,网站上面的每一段文字和每一张图片都需要编程加工,加之当时的Modem速度只有14.4Mbps,上传或更新一次文件一般都要用几个小时的时间,其间坎坷,万言难说……

打开“中医之窗”的网页,以现今人们的眼光看来,“中医之窗”难免有些简陋甚至粗糙,但在当时,“中医之窗”的确在国内医院网站的建设中开创了一片全新的视野。由于王映辉工作努力,成绩突出,在1998年医院公开选聘中层干部时,王映辉应聘到科研处,成为建院以来最年轻的副处长。2001年又应聘担任处长,主持广安门医院科研处和医院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工作,利用医疗信息技术促进医院科研规范化管理,开发了广安门医院科研管理系统、主持建成广安门医院数字化图书馆……,医院的科技工作突飞猛进,2006年,王映辉获得全国“中医药科技管理工作优秀工作者”称号。2007年1月,王映辉成为广安门医院主管医院信息化、兼管后勤、基建和经济管理,并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副院长。到现在,广安门医院的医疗信息化做的有条不紊,每年都能有新的进步。此外,王映辉还带领医院的团队承担完成了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课题和“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课题“基于医疗信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研究”、“结构化中医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研究”,建立了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的新模式和医疗信息采集、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平台,并由此推动展开了全国利用医疗信息和数据挖掘技术整理研究名中医经验工作的新局面。

王映辉思路敏捷,精力充沛,凡事讲求效率,点滴追求合理。在广安门医院工作多年,了解他的人,都对他充满了敬佩,因为他能以身作则。多年来,他每天坚持锻炼,不管刮风下雨,工作加班加点,孜孜不倦。至今,即使身兼数职,每天比以往更加忙碌,他当初的习惯依然没有改变。

实践中医理论,管理IT人才

在对自己的要求上,王映辉表示,领导要善于汲取新知识, 要有综合设计集成的思路, 可以把中医理论运用到信息化建设,运用到管理IT人才上面; 对待用人, 王映辉一直采用扶助和提携的理念: 要发挥部门负责人的能动性, 给予这些人充分发挥的空间,给他们以信任,院长不要代替他们去工作,而是要做到“引导、完善和提高”,引导他们注意宏观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帮助他们完善工作方法和程序,进而提高个人素质和工作成效;在薪酬上,王映辉认为医院IT人员收入水平虽不能比临床医生,但是应当保持与医院管理人员同水平或略高,这样才能有利于IT人才队伍的稳定;再者,对待人才做到赏罚及时,不失时机。孙膑主张“赏不逾日,罚不瞏面”,也就是说,过时的赏罚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王映辉认为,作为医院的领导,发现下属员工工作成绩突出,他会及时向院长说明并给予奖赏。他相信久而久之,这种奖赏的行为就变会成承诺。如果领导的承诺能够及时兑现,就会得到下属员工的很大信赖。员工们也会更加努力地工作,从而为医院创造更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让人才没有用武之地,”王映辉以行动奉行实践着自己的承诺。

“医疗信息界”的博弈

王映辉出色的业务水平,引领广安门医院在医疗信息界的影响进一步扩大,王映辉也承担了更多的专业学会职务——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医药工程分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医药信息学分会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中医药信息数字化专业委员会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一届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许多国内外的人士慕名而来,要求与广安门合作开发相关的医疗医疗信息技术项目。对此,报有赤子之心的王映辉持谨慎态度:“一般我们都注重与国内企业的合作,对于与国外合作开发的项目,我们会特别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尤其是中医药的传统知识和技术。毕竟,国外的开发技术和实力很强,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性地去合作,我们的专有技术很快就会被别人吸收利用,成为人家的专利,到那时我们必然会很被动。绝对不能为了眼前的局部利益,损害了整体的长远利益!”

在提及与国外的合作时,“不能被人家吃掉,不能任人宰割,我们要特别注意把握与国外机构合作的‘度’”是王映辉重复了多次的话。

【责任编辑:钢铁小喷侠 TEL:(010)68476606】

标签:医疗信息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