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0-13 13:25
- 作者:佚名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预约挂号,公众号内一步到位;健康知识,随搜随有、定期推送;没带医保卡,省本级参保群众也能在平台快捷用医保支付……自2016年贵州省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开通以来,贵州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医”)在该平台的服务性、时效性、互动性上下功夫,围绕服务功能全、内容发布准、信息传递快的目标不断完善运营,为群众带来及时、准确的健康资讯,提供智能、便捷、贴心的医疗服务。
截至目前,省医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相关信息3000余条,完成预约挂号超1000万人次,信息阅读量累计1500万次以上。省医微信公众号逐渐成为顺应民意、沟通医患、助力健康的“连心桥”。
畅通智慧医疗渠道 提供齐全便民服务
“医生,您帮我看看这个CT检查报告单有什么问题?”9月21日,上海“银蛇奖”“左英护理奖”专家到省医观山湖院区开展义诊,来自毕节大方县的张女士早早前往就诊,递给专家一份“云胶片”CT检查报告单。
“临时看到专家义诊的消息,没来得及带上报告单,好在手机上就能随时调阅,真是太方便了。”张女士是一名冠心病患者,这次想向上海专家咨询冠心病方面的先进的治疗手段和新的治疗方案,手机“云胶片”让她顺利完成就诊。
贵州省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平台“患者服务”内容一览
“云胶片”是省医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云储存技术,于今年3月开通的医疗影像智慧服务云模式。群众就诊时,通过点击省医微信公众号“患者服务”栏目内“电子胶片”选项,便能获取此前全部检查数据和完整的历史检查数据,随时调阅检查报告及全部DICOM原始三维影像。
相较于传统“塑料袋+传统医用胶片”模式,“云胶片”能安全、长久存储,使用更方便,图像更完整,影像质量更佳。“云胶片”的运用,让患者在就诊过程中随时随地获取检查进度、查看相关报告,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助力解决“看病难、排队难、等待烦”的问题。同时,“云胶片”还为远程会诊、异地转诊和分级诊疗提供更全面的技术支撑。
“云胶片”的运用,是省医完善建设微信公众号患者服务功能的具体体现之一。一直以来,挂号排队时间长、看病等候时间长、取药排队时间长、医生问诊时间短,都是群众就医的“堵点”。如何进一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升医院自身的管理和运作效率,省医的探索实践在其微信公众号内项项齐全的患者服务功能上得以印证。
近年来,省医以提升微信公众号患者服务功能作为进一步拓展医院信息化建设内涵的目标。以制定患者最急、最忧、最怨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为出发点,省医先后通过微信公众号开通了多渠道预约、智慧预问诊、就诊指引、智能化电子病历、诊疗结果查询、检查预约、电子胶片等服务功能,使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目前,省医微信公众号设有“医院资讯”主页和“患者服务”“诊疗助手”“志愿登记”3个功能模块,内含数十个二三级菜单。进入省医微信公众号,群众可随时实现预约挂号、门诊手机缴费免排队、查看住院清单、查看检查报告、查看院内导航等数十项自助服务,就医流程获简化,就医“急难愁盼”问题逐一获破解。
传递多元健康资讯 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维生素D,你查了吗?根据省医健康体检中心2022年度体检数据显示,超过95%的体检人群均有不同程度的维生素D减少,甚至严重缺乏,因此呼吁广大群众进行维生素D检查,及时补充维生素D。”
“糖尿病患者如何居家测血糖?一定要选用与自己血糖仪相匹配的血糖试纸条,测试前应核对、调整血糖仪显示的代码与试纸条包装盒上的代码相一致……”
贵州省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平台新闻资讯展示
这些权威健康知识,来自省医微信公众号“健康加油站”原创栏目,也是省医微信公众号的“常客”。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互联网+健康科普”极大程度满足了群众对卫生健康方面的关切。“省医微信公众号平台建设有着明确定位,即成为传递健康知识和服务百姓健康的平台。”省医有关负责人表示,建设微信公众号平台,做好患者服务和传播健康知识皆不可或缺。
近年来,省医突出“三个聚焦”打好健康科普“组合拳”,以微信公众号为载体,坚持定期推出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元、覆盖广泛、及时权威的健康科普知识。运营以来,省医微信公众号先后开设了“健康省医”“健康加油站”等健康科普专栏,全面广泛传播健康知识,彰显“人民医院为人民”的公益属性,努力实现“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同时,省医微信公众号作为医院信息推送的重要权威平台,也是医院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为推广好“贵州省人民医院”品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省医微信公众号还开设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强堡垒护健康当先锋”“医心向党·护佑健康”等多个医院资讯专栏。
利用该类专栏,省医微信公众号以图文、视频、漫画等多元形式深入宣传省医在医、教、研、管、防等方面的重要进展和先进经验方法,展示省医重要新闻、医疗新技术、医疗新项目及典型案例等。健康资讯足不出户即可获取,医患交互方式的创新,助力省医画好健康医疗网上网下“同心圆”。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