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8-28 11:28
- 作者:智医信
- 来源:智医信
为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是医院实现医疗资源统筹优化、住院床位高效运转、运营效能提质增效的成功实践,该管理模式以DRG管理为导向,在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同时,也促进医院精细化管理,运营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在传统住院床位管理模式下,病区与临床科室紧密耦合,住院床位是由病区和科室共同管理,数量固定且不能跨科室收治患者。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导致部分需要及时住院的患者不得不等待床位,延误了治疗时机;另一方面,会出现病区床位利用率不均衡的问题,形成了病区资源不能有效地相互利用而导致医院运营不畅;还有,临床科室的医生参与床位管理,导致了医疗行为中附加了经营的职责,可能导致过度医疗的产生。
为解决以上问题,医院推出了“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通过系统改变传统的病区与临床科室紧密耦合的模式,打破临床医生与某一病区捆绑的模式,让其能服务于各个病区每一张床位的患者,把医疗与经营职能分开,让医疗回归本质;通过系统,改变传统的床位管理模式,将全院床位资源统一调配,让有限的床位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提高床位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医院服务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全院一张床”模式推行后,病床成为了全院各科室调配的共用资源,最大限度满足患者的住院需求。打破了科室设置床位总数的界限,遵循专科相近、位置就近、先近后远、严防交叉感染以及轻症患者就近收治,危急重症患者必须由专科收治的原则,最大程度确保患者的医疗安全。当某科室住院患者多、床位不够时,由出入院服务中心按照“相近专业、相邻科室”的原则,将患者协调安排到其他科室收治,由原收治科室医生管理,所住病区护理人员执行治疗。
要实现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信息化建设必不可少,需要信息系统能实现一个工作站,不同院区、不同科室、不同病区、不同患者一体化管理。
按照“学科相似、距离相近;危重优先、感染分离”的原则,实现病区与科室相对分离(松耦合),即允许一个临床科室关联多个病区,允许一个临床科室收治患者到多个病区中。系统通过配置本科室的学科相近的病区,保证患者能够及时住院,又能够享受到完善的医疗服务。
传统模式下,患者入院需要等病区床位空出,护士才能安排患者入科。“全院一张床”管理系统上线后,打破传统各科室的床位由临床科室和病区来掌控的情况,将全院床位由住院准备中心统筹管理。
在病区床位紧张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可以提交跨病区床位预约申请;住院准备中心接收申请后,可将患者调配至相近学科的病区,建立围绕患者的医院管理模式。
为了提高床位周转效率,避免床位浪费,在患者病情稳定且满足出院条件下,医生可对患者开计划性出院医嘱(明日出院),提前释放出院当天的床位;护士可提前预约该床位并通知患者,既提升了床位利用率,又满足患者就诊需求。
“全院一张床”管理系统在推行过程中,对软件系统升级,跨科室收治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基础知识、护理业务技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对护士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质量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培养综合护理能力高、实用性强的护理人员显得十分重要。“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的灵活调配,使医院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使每个护理单元的护士可以服务所有患者,而不是只服务一种病症。
“全院一张床”管理系统结合住院准备中心的管理模式,提升了医院人文和人性化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实现医院医疗资源的整合,提升医疗资源利用率。实现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扩张,在应用“全院一张床”之后,通过全院床位统一调配,7.7%的患者跨科室住院,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提升床位的运营效率与效益。
同时,“全院一张床”模式能够避免加床带来的医疗风险,为患者创造更优质的住院条件,提升患者住院的舒适度,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不断上升,可提升医院的社会效益,对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各病区床位资源,还可以通过病区之间相互协调,但是一方面增加护士工作量,另外也存在病区之间信息传递不顺畅等问题。为了让床位资源能更有效的利用,下一步将会对床位资源统一集中,由住院准备中心统一协调管理。
近年来,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为了合理分流患者,实现医疗资源的整合重组和成本效益的最大化,不少公立医院已经成功发展为多院区医疗集团格局。基于集团化医院架构对信息化建设要求,实现集团医院内各医院资源共享,医院住院准备中心也会从统筹管理单院区病房,升级成为多病区住院准备中心,协调管理多病区医院床位,通过有效的信息化管理,为集团化医院床位资源管理提供科学、完备的决策支持。
未来,医院也将不断探索创新,挖掘患者更深层次的需求,为患者营造更方便与更智慧化的就医环境,助力医院管理建设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