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1-24 09:46
- 作者:佚名
- 来源:看医界
哪个省份患者最喜欢异地看病?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河北和安徽。
然而“官方数据”却显示,国内5大流出患者数量最多的省份,长三角占据三席。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2019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有关情况的通报》显示,“包邮区”中江浙皖均是患者外流大省。
患者满意度最高,依旧异地就医高发
流出大省也是流入大省
全国人民来“包邮区”看病
2019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满意度分别为85.41分、91.01分,同比提升1.41分和1.01分。
在满意度方面,浙江表现亮眼。
门诊患者满意度最高的5个省份依次为:浙江省、湖南省、福建省、山东省和四川省。
患者满意度高,也并不妨碍省外就医。
2019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异地就医患者588.2万例(按照患者工作地和居住地判断患者是否为异地就医),占年度出院患者的6.74%,较2018年基本持平。省外就医的主要疾病为恶性肿瘤化疗、肺炎、脑梗死、支气管和肺恶性肿瘤、心绞痛、恶性肿瘤治疗后的随诊检查、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等。
首先来看看患者流出:“包邮区”三省均入围全国5强。
流出患者数量最多的省份仍然为:安徽、河北、江苏、浙江和河南。
为什么会出现“仍然”字眼呢?因为2018年也是这样的情况。
虽然,流出患者人数有所增长,但河北、浙江、河南的患者流出率(流出本省的异地就医住院患者占全国异地就医住院患者的比例)有所降低;
流出患者占本省住院患者比例最多的省份仍然为:西藏、安徽、内蒙古、河北和甘肃。
再来看看患者流入的情况,整体来看全国人民来“包邮区”看病。
住院患者流入最多的省份前5位依然是: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和广东,共占全国异地就医患者的52.7%,与2018年相比下降了0.9个百分点。
其中,北京、江苏、广东的异地患者流入率(跨省流入的异地就医住院患者占全国异地就医住院患者的比例)有所下降,浙江收治全国异地患者的相对位次由2018年的第五位上升为2019年的第四位;?
流入患者占本省收治住院患者比例最多的省份分别为上海、北京、天津、宁夏和重庆。
长三角“情况特殊”
如何看待“包邮区”中三省患者外流量较高呢?
如果说江苏和浙江的医疗水平不行,肯定没人会同意这样的观点。
毕竟,最新“复旦百强医院”榜单中,江苏、浙江均有5家医院入围。
毕竟,这里有最强“地市级”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地市级”医院身份,位居中国百强医院前列。
毕竟,还有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这样的“地市级宝藏医院”,在专科领域实现了行业引领。
可以说,浙江、江苏既有国家级高水平医院,也有实力不容小觑的市域、县域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也走在全国前列。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2018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有关情况的通报》给出了答案,最大的的原因是人口流动。
“2018国考”分析认为,患者流出较多的省份,除长三角及邻近省份由于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等因素外,其他省份三级公立医院整体偏弱,难以满足当地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
安徽卫健委领导更是坦诚回答了这个问题。安徽省居民选择去往省外就医比例较高的主要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人口流动。
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安徽省各类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6650万人,但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安徽省常住人口为6102万人,有550万人在我省参保,在外地常住。他们可能选择在常住地看病,回安徽报销医药费用。
“七普”人口数据显示,长三角一体化之下,区域内人口流动高度频繁。
2020年,浙江省外流入人口1618.6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25.1%,即每4个常住人口中就有1人来自省外。
2020年,浙江省外流入人口规模位居前3位的省份分别是安徽、贵州和河南,流入人口分别为313.9、282.8和246.6万人,占全部省外流入人口的19.4%、17.5%和15.2%。
其中,安徽自2010年六普以来,再次成为流入浙江人口最多的省份;河南流入浙江人口从2010年的第5位跃居到第3位,年均增长7.3%。
高原多、高峰少
直面上海“虹吸” 绝不“躺平”
江浙“高峰”计划
上海是模范生,浙江是优等生,江苏是尖子生,安徽是追赶生,这是网上对长三角一市三省最形象的比喻。
安徽、浙江、江苏的患者外流很大程度上是流向上海。
《浙江省省级医疗资源配置“十四五”规划》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对医疗资源区域竞合提出新挑战。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加剧上海对优质医疗资源的虹吸效应,区位和交通的便捷,进一步降低了获得上海优质医疗服务的时间成本,一定程度上导致省内医学人才和病人的外流。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下,省级医疗资源亟待进一步明确医疗服务定位,在打造医疗高地中主动探索,进一步做好疏堵、并轨、提升文章,把提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的空间向省外延伸、向长三角辐射,不断提升浙江医疗卫生的溢出效应。”
江苏也正视自身的不足和差距。
《新华日报》就曾报道,江苏医学院校众多、三甲大医院林立,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处于全国前列,但与北京、上海、广东等优质医疗资源集中的地区相比,我省呈现“高原多、高峰少”的态势,全省范围内患者转外就医过多、新技术新项目发展缓慢等问题仍存在,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大医院还不多。
全省转出病人居全国前5位,很多罹患疑难危重病的患者,还时常要千里迢迢到北京、上海等优质医疗资源集中的一线城市就诊,增加了百姓看病就医负担。因此,江苏亟需依托国家级的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平台,建设国家级、顶尖的医学人才和临床专科。
尽管在别人看来已经是“优等生”的江苏和浙江还是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约而同提出要打造“高峰”。
浙江将加快推进重点学科建设、积极谋划重大医学创新平台。在“医学高峰”计划方面:
高标准建设传染病医学中心、综合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及心血管病等6个专业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开展“四个一批”高峰学科计划,优先发展人体器官移植等10个医学重点培育专科(学科)。
探索开展新型先进技术平台和示范性研究型病房建设。推动重大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数量累计达到100项以上。
《江苏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提出要“建高峰”,实施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工程,加强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和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超常规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力争“十四五”期间全省创建重症、康复、血液、皮肤病4个类别国家医学中心,打造儿童、癌症、心血管、呼吸、老年医学、妇产等13个专科类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成20个左右类别共50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每年争创7个左右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形成更多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学科、专科和更多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高水平医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