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政策标准 >  互利网医疗方兴未艾:监管盲区与发展边界
互利网医疗方兴未艾:监管盲区与发展边界
  • 2021-04-20 16:02
  • 作者:佚名
  • 来源:央广网

有数据显示,在我国去年的互联网医疗市场中,医院月接诊患者超过3亿人次,互联网月活用户规模超过5400万。面对如此庞大的用户规模,国家也出台一系列政策规范互联网医疗。

不过,互联网医院由于涉及细分领域众多,尤其在线上问诊、医药电商等方面仍存在监管漏洞,暴露出一些问题。随着产业发展的高歌猛进,网上就诊的用户体验却差强人意。互联网医疗市场看似前景可期,但如何让群众得到实惠?行业发展如何逐步走上更健康的轨道?

西安市民刘女士曾有过两次互联网问诊经历。其中一次,她发现实际在线回答的并不是网上挂号的那位大夫。刘女士说:“挂的是主任的号,实际上并不是主任回答问题,而是他们团队里面的其他医生给我回复的,并不是很理想,感觉并没有得到解决方案,尤其是第一次的挂号费还死贵。”

但网络问诊平台提供的服务还是让更多患者感受到了便捷。贾女士的婆婆去年曾皮肤过敏严重,受疫情影响当时无法到医院就诊,她通过网络视频问诊帮助婆婆看好了皮肤病。贾女士说:“当时就想着试试,在微医那个平台上,交了费,医生给看,后来给开了药,当时让‘跑腿’去买,效果还挺好。”

家住安徽合肥的于女士孩子三岁,她通过网上问诊平台咨询过几次儿科。一般问诊平台都要先上传血常规或者其他报告,24小时内给回复。在她看来,“真的有急症应该是没啥用。”尤其是这种咨询都只能给建议,第一,不能检查身体;第二,给的建议要基于医院的检查单,所以还是得先去医院。

河南省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陈小兵已入驻某知名网络问诊平台十年。在他看来,尽管互联网医疗可以通过文字、视频、语音、图片等手段进行全方位线上咨询,但无法替代医患双方面对面的沟通。他说:“互联网医疗只能提供一个方向性的、建议性的指导,很难具体到某一个药品、某一种剂量、某一个疗程、某一个方案。”

而在中国医师协会输血科医师分会常委吕毅看来,互联网医疗虽然快捷,但患者线上提供给医师的信息很可能是片面的,容易误导医生,进而造成误诊。此外,商业网络问诊平台对患者的就医选择拥有一定支配权,这往往和付费多少有关,也很容易误导患者。

尽管医患双方对互联网医疗褒贬不一,但政策的释放、资本的驱动,加之去年以来疫情的影响,让这个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而互联网医疗的监管缺失、诊疗范围模糊、医疗责任不明,仍是行业发展的痛点。陈小兵认为:“互联网医院面临很多层面的监管难题,包括全过程监管链条的缺失,使得很难完整地对其进行监管。另外,有时候互联网诊疗的范围比较模糊。此外,医疗责任也存在不太明确的问题。比如出现争议之后如何解决的问题,线上问诊、电子处方以及药品的审批会不会存在监管的漏洞等。”

媒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平台缺少线上处方审核监管环节、缺乏针对过度用药的管理等问题也逐渐暴露。中国社科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秋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提到:“因为互联网医疗在打造整个服务流程闭环管理的过程当中,互联网上销售药品也越来越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盈利模式,但是要避免线上销售药品和医疗服务之间因为卖药,而过度提供医疗服务的一些情况。”

而对于患者来说,很多人并不知道那些拥有很多公立医院知名专家资源的互联网平台到底有没有资质。一位网友告诉记者,她根本不知道网络问诊平台需要什么资质。

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郑雪倩表示,网上问诊平台提供的咨询服务严格来说不叫互联网诊疗。“严格意义上说,网络问诊平台不能开展诊疗活动,他们现在打了一个‘擦边球’,叫健康咨询。最重要的是,患者应该到正规医院的APP去挂号,进行互联网诊疗,而不是随便在一个网页上打开一个平台就去看病,那些平台是咨询,不能看病。”

但问题又来了,对于患者来说,究竟什么是互联网诊疗,什么是网络健康咨询?郑雪倩告诉记者:“现在对于到底什么叫诊疗,什么叫咨询,确实有些分不清。我个人觉得,只要他不开处方,不给你下诊断,没有给你采取实时的医疗措施,这种就叫咨询。”

根据相关规定,开办互联网医院必须依托线下实体医疗机构,《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也明确提出互联网上不得首诊。行业规定制约下,互联网医院目前只接受复诊,而群众对首次就诊的咨询需求更大,这也让不少患者只能选择参差不齐的商业网络问诊平台。郑雪倩说:“我们也在给卫健委提建议,能不能逐渐开展一些比如慢性病初次诊疗,现在没有开初次门诊的时候,能不能先由医疗机构来开医疗咨询,这样才能帮助大众不至于受骗。”

此外,大多数优质医疗机构的大夫愿意参与互联网诊疗的积极性并不高。据陈小兵观察:“我们也特别期待国家层面不仅仅是出台政策,更重要的是让政策落地,让各大公立医院能够实实在在地把这个好事办好。比如能不能一周专门在网上回答病人的各种问题?事实上,当下我还没有看到这种苗头。大医院的大专家,他们的时间实在太紧张了。”

郑雪倩建议,有关部门应该鼓励各大医疗机构开放其互联网诊疗平台。“过去大医院不急着建(互联网诊疗平台),现在在考虑大众需求的情况下,第一要鼓励医疗机构来建,这样它就会对诊疗活动有一个流程、质量管理的标准。也就是说,医疗机构内部要形成一套完善的互联网诊疗规范,这样才能够保证质量。”

也有业内专家指出,“互联网+”医疗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模板、没有标准。行业监管不宜过于严格,关键是守住基本底线,留给行业机构一些探索的空间,鼓励更多的模式创新。但鼓励创新,不等于没有行业的规范和标准。陈秋霖表示:“首先,要在发展过程当中对互联网医疗和线下医疗进行对比,看有哪些可能存在的漏洞,千万不能让线下医疗发生的一些问题在线上有所复制。第二,当务之急是对互联网医疗进行一些标准化的建设。”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数字医疗
【责任编辑:程泱溥 TEL:(010)68476606】

标签:互联网  监管  医疗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