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06 10:50
- 作者:尹聪颖
- 来源:HC3i中国数字医疗网
东软集团5G智慧医疗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
东软汉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卢朝霞女士
“目前医院里通过物联网连接采集的信息不到10%,”卢朝霞说。
卢朝霞教授,1995年进入东软,先后经历了东软集团创业、主持创建东软熙康和成立东软汉枫先后共三次创业,专注医疗健康领域27年,她认为现阶段医院信息化还缺乏关键的一环。
医院里设备、物品种类繁多,从医疗设备到器械、耗材、药品到水电风气、桌椅板凳...院方如何快速有效地运营管理各类资源?假如资源有标签,一旦移动就被立即感知,设备使用情况可以实时监控,采集到的医疗数据同时间接入系统并传递给医护人员...
让设备物资“开口说话”——这就是物联网的价值。
然而,难度巨大!
在万物互联的今天,我国的智慧医院在全体医院中只占了7%,何况智慧医院也没有实现物联网全连接。
“时至今日,医疗信息化最大的难点就是医疗信息化延伸的最后一厘米——数据由人工录入转为自动采集。”卢朝霞教授说。
一旦解决了这一难题,就能为患者、为医院创造巨大的价值。
让呼吸机“开口说话”!
物联网实现科技抗疫一大步!
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呼吸机在新冠肺炎治疗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所有呼吸科插管的患者来说,能否顺利脱机拔管是一道槛儿!
经验丰富的呼吸科医生能够结合丰富的经验,综合考虑患者的各项生理参数判断能否脱机。一旦把握不好脱机的时机,患者可能会面临二次插管或者无法脱机,进而造成不可恢复的损失,甚至危及生命。然而,专家资源有限,难以面面俱到兼顾各地域、多层级的医疗机构。
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方式,东软汉枫携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成功地让呼吸机“开口说话”,为医生提供呼吸机脱机拔管的辅助诊疗支持。
时间回到2020年,东软汉枫和盛京医院的联合项目团队获得“Intel全球‘科技抗疫’基金”支持,开展人工智能辅助呼吸机撤机的研究。汉枫发挥自身的物联网技术优势,利用各类型号的物联网采集终端,实现ICU内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医疗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连接,实时采集相关设备数据还原病人真实情况;
针对医院里边的临床需求、管理需求和人工智能需求建立了一个多模组的数据库,基于FHIR标准搭建的国际化数据库,不仅可以对接生产系统,同时支持国际化的临床科研需求。
基于MIMIC麻省理工标准数据库提供的6万份全结构化的脱敏重症患者数据,科研团队成功梳理了26张业务逻辑表,建立基本数据源。在选择了3465位正压通气的患者数据,按照4比1的比例进行分解和模型训练后,在东北大学数学专家组的协助下,得到一个合适的模型算法。
在临床测试环境下验证,准确率达到84%。
“84%是一个我们很满意的结果!“盛京医院呼吸内科赵立主任介绍说,我们在做临床试验时任何一款新上市的药物有效率达到80%以上已经是很好的药物了,况且这个系统还在不断的学习和修正自己,提出更合理的解决方案。
智慧医院迎来“精装修”挑战:
医疗物联网落地不易!
解决最后一厘米的连接问题,还适用很多医疗场景。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医院找到东软汉枫开展医疗物联网的应用探索。然而,对于医院和汉枫来说,挑战都不小!
相比于过去上系统、上设备的阶段,智慧医院建设正在迈向一个新的时代。盛京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全宇向记者解释说,就像装修旧房子,既要充分利旧,还要满足新的要求,每添加一件新家具都要综合考量全局。
医疗物联网应用正是目前智慧医院升级的关键一环,也是极具挑战的一环。
比如,在ICU内一个病人的相关数据不少于260余项。要想通过科技手段替代护士手工抄录的行为,既要能够对接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各类设备,还要按照临床要求把真实的、颗粒度一致的数据录入电子病历、HIS等系统中去。
因此,一边,物联网要对接院内各类设备。例如:ICU设备众多,各类监护仪、呼吸机、影像设备接口不一,物联网首先要对接所有设备,完成数据采集。另一边,物联网要对接院内的信息系统。
举个例子:在与盛京医院呼吸机智能辅助脱机系统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大量的设备接入、系统接入问题涌现出来。盛京医院召集几十位专家共同列出所需参数。其中:50%左右的参数可以直接用物联网终端采集;超过30%的参数需要其他系统配合,比如通过接口对接LIS系统;还有近20%的参数需要医生主观判断,汉枫通过数据采集、模型的计算等就可以达到预测的结果。
“这只是我们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卢朝霞介绍说,下一步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比如针对临床的研究还需要做伦理评审、临床试验,需要申请专利、撰写文章、探索科研转化方式等等。
解决最后一厘米的连接问题!
医疗物联网应用带来更多惊喜
除了呼吸机智能辅助脱机系统外,两年中,东软汉枫在很多医疗场景下落地了物联网的应用,目标是:基于物联网完成从人到物、物到物的完全连接,把设备产生的数据实时、准确、完整的通过物联网传输到信息系统,进而融入整体医疗过程。
第一个,泛重症诊疗系统。
重症是一个状态,是多种病发展到一种状态的时候变成重症,为什么能发展到重症呢?从急救、卒中中心、呼吸科、手术室到ICU都属于“泛重症”的范畴。通过物联网把各科室设备接入信息系统,医生可以从患者入院开始直到出院回家,全程跟踪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数据,实时监测、分析、预警为及时干预创造了更大可能。
目前,301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盛京医院、辽宁省人民医院等医院的重症科室都在与汉枫合作进行泛重症的物联网应用研究和建设。
第二个,基于物联网的医疗设备实时监控系统。
近年来,医院追求精细化管理,运营服务也要智慧化。给每个设备安上“传感器”,通过物联网接入信息系统后,设备运营科室能够了解到设备的位置、运行状况、使用效率等等。帮助医院对于CT、彩超、核磁共振、呼吸机、麻醉机等价值比较高的设备,以及中小型设备、各类移动终端进行全面的监控。
第三个,手术室行为管理系统。
随着日间手术逐渐推广,提高手术室运营管理效率成为一件棘手的事儿。手术服乱扔乱放,医生进出手术室有早有晚,场地空间有限如何管理?基于物联网可以把手术服使用、回收进行管理,对医生进出手术室的时间进行精准记录。
第四个,医疗废弃物管理系统。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国家十部委联合发文,实施医疗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利用物联网,医院可以对医疗废弃物进行全周期的溯源、监控和细节管理。
第五个,紧急医学救援救治系统。
急诊争分多秒,把救护车变成一个移动的急诊室,可以为抢救生命争取更多时间。把救护车上所有的医疗设备通过物联网连接起来,跟院内急诊室系统对接。在5G网络支撑下,所有数据都能实时同步给急诊室的医生。
卢朝霞:持续深挖智慧医院,
用物联网打通关卡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医疗信息化领域来说更是如此。
在医疗健康领域奋斗了27年,卢朝霞始终保持着不断创新、孜孜以求的热情。无论是在30岁的东软,还是在2岁的汉枫,她对于医疗信息化创新的态度始终不变。
无论是当初的医院收费系统,还是今天的呼吸机辅助脱机系统,她努力的目标始终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把医院信息化的进程再向前推一把!
从她的话语中,我听到的是她对于中国医疗信息化的一份承诺:在智慧医院建设过程中持续向下深挖,直到打通每一个关卡,真正让技术、让数据做到慧医惠民,为患者、为社会带来价值。
我想,这就是一代医信人数十年如一日持续奋斗的目标吧!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