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6-19 14:06
- 作者: 尹聪颖
- 来源:HC3i中国数字医疗网
1月30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在新冠疫情爆发后迅速组建专题工作组,筹备组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和诊治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新冠主题相关论文能够全文实现在线预出版,第一时间向全国科研人员推送针对新冠肺炎研究的最新学术进展。截至2020年6月8日24:00,平台共收集论文1041篇,总阅读数314.49万次。
图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和诊治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
同时,该平台数据也成为全球了解中国抗击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和诊治科研成果的重要窗口,据统计,截至3月15日,已有20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超过150篇文章被 WHO特别建立的冠状病毒病出版物数据库(Database of Publications on Coronavirus Disease)收录;同时,被世界医学会、爱思唯尔、威科等国际知名机构和出版平台收录推荐;此外被国际学术机构制定的COVID-19方案引用借鉴:将中国的原创性研究和指南类文献作为他们的参考文献之一。
这家拥有医学出版社,是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快速打造新冠病毒研究科研动态交互阵地的呢?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新媒体部主任沈锡宾编审日前接受HC3i采访,他说,上云后,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数字化转型正不断提速。
百年杂志社数字化转型之路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经过百余年发展壮大,已形成学科分类合理、种类齐全的系列学术期刊群,被公认为国内学术水平高、编辑出版质量好、学术权威性高的医学期刊群体。目前,中华医学会主办五大系列共187种期刊(占国内医学期刊总量的20%),其中:
l 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SCI-E)3种;
l 美国PubMed收录28种;
l 近50种被 Scopus 数据库收录 ;
l 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27种;
l 荷兰医学文摘(EM)收录10种;
l 64种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
2014年,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积极探索从纸质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开始着力打造数字出版生产链,现已具备为个人、机构和合作商提供全文阅读服务的能力,是国内为数不多实现全方位内容传播手段的科技期刊社。
去年开始,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开发了数据库,目前已经有100多万数据,未来平台有望接收更多国内优质医学期刊,成为医学领域对外服务的主要交流平台。
转型下一步:从数据到知识
基于云端的数据库平台,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能够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与国内外期刊充分进行数据交互,加速医学前沿数据分析挖掘。在自建的同时,平台还对接国内外知名数据库,实现信息同步,资源互联。疫情期间,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把数据通过元数据交割的方式,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科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等提供数据支撑。
“我们认为数字化转型最高的境界是知识服务。”沈锡宾编审介绍说,现在国外部分大型科技出版社已经在往知识服务转型,甚至已经有成功的产品,比如:威科有UpToDate,BMJ有Best Practice,不少出版社推出了类似的高端知识服务型的产品,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也有同样的计划。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在初步实现信息化转型基础上,下一步要为知识服务转型做铺垫。
去年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开始升级数据库2.0版本,技术升级的同时引入数据中台概念,“因为对于出版社来说,数据和内容是我们核心的价值。”沈锡宾编审提到,希望在2.0版本可以充分统一和整理数据,夯实资源基础,加强AI、大数据应用,进一步探索适应市场需求的知识服务类产品。目前已经开始着手组件知识服务团队,同时也在物色合适的技术公司携手研发能够为医护使用的知识服务型产品。
上云,加速推进数据生产平台改造
目前,爱思唯尔等国际化数字出版商都是基于云端生产,出版社向云端迁移是国际大趋势,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也正在积极改造数据生产平台。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目前有11本杂志基于云端开展结构化排版,未来将会继续推进结构化排版的占比。
自2016年开始,中华医学会寻求通过云的方式来构建服务的物理基础。通过测算发现,亚马逊云服务(AWS)的云方案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成本可控,收费模式简单透明。
第二,快速敏捷,可以节省人力成本。
第三,全球化覆盖,可以为全世界提供更灵活的访问,为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对外的服务提供了物理基础。
第四,AWS提供了很多像灾难恢复的机制,让数据无后顾之忧。
“整体来说,基于云的方案提供了非常好的技术支撑,让我们有更多精力在我们产品研发和内容上,而不是要去关心底层计算和运维管理。”沈锡宾编审告诉记者。近年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逐步的应用了AWS的很多服务,包括Amazon EC2、Amazon ELB、Amazon NLB、Amazon RDS,Amazon Elasticache等很多都在应用。
基于云应用,中华医学会期刊全文数据库可以更开放的接纳国内外数据库的数据对接服务,包括:万方数据、中国知网、CSCD、百度学术,都可以无缝的接入数据库来访问全文。此外,数据库还可与Scopus、PubMed等国外数据库进行对接。随着数据积累越来越多,未来更具价值的知识服务也将在云的支撑下为更多医护工作者提供学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