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6-01 11:26
- 作者:佚名
- 来源:澎湃新闻
《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后,会对上海中医药发展注入怎样的活力?
近日,上海市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包括优化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在健康服务中的独特作用、发展中医药产业、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创新、推动中医药开放发展和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七个方面二十五条意见。
上述意见将如何具体实施?会对上海中医药发展带来哪些变化?又会给居民看病带来哪些影响?
5月29日下午,上海市卫健委、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召开“贯彻落实《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新闻通气会”。会议上,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张怀琼,中科院院士陈凯先,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胡鸿毅,上海市名中医、石氏伤科传人詹红生,一一解答上述疑问。
让老百姓在社区享受优质中医资源
在《实施意见》中,优化中医药服务体系最先被提及,而中医医联体建设也被列入上海中医医疗资源布局优化,犹如一记重拳推出,中医医联体如何构建?将会对居民看病带来什么影响?
张怀琼指出,“上海中医医联体”构架为“4+X”的模式,“4”即为全市东、南、西、北四大区域中医医联体,由四家市级中医医疗机构牵头,构建覆盖全区域、全机构,点面结合、全专互补的四大区域中医医联体;“X”即为系列中医特色优势专科专病联盟,目前由中医临床重点专科牵头的29项专科专病联盟正在建设中。
“‘上海中医医联体’建设核心任务就是强化三、二、一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联动,做实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尤其是在社区带出一支队伍、打造一批特色品牌,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中医服务。”张怀琼说。
目前,上海市中医药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已实现全覆盖,全市2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立中医科室或中医综合服务区。“近年来,上海也在积极发展社区中医专科专病门诊,淞南脱发专病、北蔡‘顾氏喉科’、外滩‘楚氏伤科’等均已成为沪上特色诊疗品牌。”张怀琼说。
张怀琼透露,上海下一步将重点在中医药融入家庭医生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好中医药特色优势等方面下功夫。
如针对常见病、慢性病的防治和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上,进一步推广中医药技术方法,同时在社区推广一批中医适宜技术,培养一批社区“小名中医”,在儿童、妇女保健和亚健康人群中应用中医药,推进中医药与养生养老融合发展。
重视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
如何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也是《实施意见》中着力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詹红生指出,上海在全国首创以“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为基础的中医药学术思想传承模式,通过名老中医传帮带,培养了一批能够始终坚持中医辨证思想、专业素质较高的中青年中医专家和临床学科接班人,这种传承模式是中医药延续和发展的关键。
胡鸿毅则表示,上海中医药大学将携手综合性大学探索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如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组建联合教学团队,将中医药引入科技文化各个领域。同时,构建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深入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形成校企联合运行机制,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养生健康文化进校园,在青少年中种下中医药智慧的种子。
胡鸿毅认为,当下培养中西医融合人才尤为必要。
“目前,我们通过将中医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并适当增加比重,提高临床类别医师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水平,同时我们将建立分层次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培养不同层级的中西医结合人才。”他同时指出,要积极探索建立中西医融合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全科医师本身不应分为西医和中医,应该在掌握西医、预防保健等知识的基础上,再加上中医的养生保健、适宜技术和中医各种诊疗技能,为百姓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如何推进中医药国际化?
陈凯先指出,“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秘书处(ISO/TC249)已落户上海多年,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承担秘书处具体工作;由上海专家为主制订的传统医学章节被正式发布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11版(ICD11)首次纳入,同时,上海还承担5个国家海外中医药中心建设任务,占全国的六分之一。”
他认为,随着现代的医学目的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变到以“健康促进”为中心,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和独特的医疗保健作用逐渐被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目前,上海将进一步支持中医药循证医学和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建设,系统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临床研究,通过循证可以筛选确定一批中医治疗优势病种和适宜技术、中药产品,为中医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依据。”
此外,陈凯先也表示,上海将继续深化与世界卫生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的研究与制订,推动建立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国际标准体系,不断加大对现有海外中医药中心的支持力度,把海外中医中心打造成中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和服务国家外交发展的名片。
陈凯先认为,上海在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背景下,需要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力度,加大临床资源对中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加创新中药和先进中医医疗器械研究开发投入,鼓励基于医疗机构制剂的中药新药申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