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8-23 17:06
- 作者:佚名
- 来源:东方财富网
在近些年的利好政策刺激下,社会资本得以不断注入到医疗领域,民营医院日益繁荣,不但数量大增,装修设备等硬件设施也非常光鲜亮丽。从数据上看,民营医院的数量已经过半。然而,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次却只有百分之十几。对比之下,这繁荣显得有些“表面”。
究其原因,医疗行业虽然也需要消费,却不同于一般的消费行业,而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试想,买其他的东西也许不需要货比三家,随便找个店进去就得了,就算买到了假货或者买贵了,只是金钱的损失,大不了下次不去了。可是,若你的消费行为出现错误,代价是生命或者健康,谁还敢马虎大意地随便找个“店”抬腿就进?正是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民营医院的数量与诊疗人次之间的悬殊之差。
从某种意义上讲,“公立”二字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笔者的一个朋友曾是一家全国顶级综合性三甲医院的科室主任,在业界颇有地位,风光无限。然而,后来下海自己创办了一家医院,他才发现,个人的影响力其实只是因为站在公立医院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尽管自己医术精湛,但真正冲着自己的名气愿意来就诊的病人却比预想少了太多。而且,自己还需要做大量的资源整合和宣传工作。这是现今民办医疗机构发展的一个普遍的尴尬:压力往往最后都汇集到民办医疗的核心人物——医生创业者身上。他们既需要精通医术,形成个人品牌,也需要在政策方向中寻找机会,还需要在追求完美的医生与追求效益的社会资本之间寻找平衡。
其实,不能怪患者因循守旧,不懂变通,正是因为立法的不完善,管理的不到位,导致许多民营医疗机构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对准入资格把关不严造成一些民营医疗机构的坐诊医生水平良莠不齐,有的甚至庸医害人,事故多发。而且,一些机构为了快速盈利,收费偏高,给患者带来很高的就医成本。再加上,科室和技术人才不足,对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有限,一旦出了问题,多是推诿扯皮,让患者无处获赔。
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难。医疗的属性决定了从事这个行业必须回归到医疗本质。从国家的层面上,必须建立严谨的法律、准入和监管体系,一方面严把进入关,机构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资质才能开设医院,而每一名医护人员也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和考核。另一方面,开始营业后,服务要处于严格的监管之下,若有不规范的操作,应当整顿或取缔从医资格。从机构的层面上,要用过硬的专业素质和细致暖心的服务切实解决患者的问题,出了事故勇于担责,不推卸不扯皮,按照法律程序解决问题,才能让患者放心前来,就诊无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