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7-31 16:05
- 作者:尹聪颖
- 来源:HC3i中国数字医疗网
过去20年,宣武医院坚持将信息化建设与医疗质量管理紧密结合,围绕“服务患者、服务医疗、服务管理”三个维度不断探索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模式和内涵,实现信息共享、智能决策、高效安全的建设目标。如今,医院已经建成了较为完善的信息支撑体系,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医院的医疗及管理水平,还为宣武医院今后的建设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医疗在变,信息化也在变。
“信息化建设日益成为医院管理的核心抓手,并且由原来简单的工程项目转向与医院业务结合更紧密的业务管理和业务支持手段。”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核医学中心主任梁志刚告诉HC3i,面对这一转变,宣武医院坚持以信息系统为手段、以服务临床为根本,支持医院管理和运营,努力实现以安全与质量为核心的信息化闭环。
护航医疗质量2.0时代
移动医疗、CDSS、AI阅片都来了...
从2012年移动医疗爆发到今天,移动护理等信息化手段已经成为三级医院护理质量控制的“标配”。而今,临床决策支持CDSS、AI阅片等一系列依托知识库、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的新模式,正在迎来临床质量提升2.0时代。
依托成熟的知识库体系对临床诊疗进行干预,依托信息技术减少诊疗误差,是临床决策支持推行的初衷。然而对于医疗机构来说,既要符合医院付费模式、临床路径管理需求,又要满足医生个性化诊疗的需求,CDSS需要更加深度的定制化。
AI阅片应用赢得资本市场的青睐,成为新闻焦点。通过人工智能可以大幅提升目标病灶的检出率,但一味聚焦于“肺结节”筛查对医生来说有多大作用呢?放射科医生需要更加有效的工具,来告诉他们这几百张片子中有哪些病灶,不同病灶的病情如何。而不是在查出有没有肺结节之后,再让放射科医生再去阅一次片,看看有没有别的病。
此外,还有远程医疗等服务逐渐渗透到一线业务中去,真正为基层、偏远地区送去高端医疗模式,并且相关医保定价体系也在不断健全完善中。
医疗支撑体系2.0时代
医学工程与医学信息的割裂与融合
一边是单机版的AI阅片蓬勃发展,一边是监护仪的数据还需要手抄。围绕医疗开展的各类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应用快速涌现,然而很多还处于游离状态,完全没有融入信息化的流程中,成为医疗流程中触手可及的工具。
作为一名医学博士,梁志刚不仅主持信息化建设工作多年,还是核医学科的主任,对于医疗信息化、医疗影像发展都有深刻理解。医疗信息化、医疗影像都在快速发展,有一些交叉部分也在快速成长,比如PACS、远程医疗,都是把对影像数据的处理从放射科延伸出来,用信息技术传输给需要的人。
那么在信息技术这条总线上,接下来能不能将越来越多的AI工具植入其中,在特定的环节提供给需要的人用呢?还有很多医疗设备到医护人员之间的“信息鸿沟”该如何去跨越呢?
医院信息科2.0时代
既要顾全大局又要精通业务
接下来,信息科的工作变的更挑战性了,信息科需要考虑整个诊疗流程,哪里有“信息鸿沟”就用信息技术去“搭桥”,哪里有可用工具就整合进信息流程中,让诊疗服务信息流程变得更加完善、更加流畅、更加智能、更加稳健。
“在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方面我们一直在努力。”梁志刚说,目前我院已经通过HIMSS EMRAM(住院)七级建设,完成了药品、用血、手术、患者交接等20余个闭环管理;实现了全院级的电子病历无纸化及病历归档系统建设;完善了疾病辅助诊断、合理用药、临床路径、危急值等中高级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实现了与医联体医院的信息互联互通等工作,打通院内、院外的信息通道。
国际化的电子病历标准为流畅的诊疗流程提供可靠基础,接下来,要进一步依托信息技术助推医院发展,信息科还面临全新挑战。
“过去我们只要开发出工具就可以了,现在我们不仅要发现‘鸿沟’,还要想办法让越来越多的工具发挥作用,既不给医生护士增加操作复杂性,又能提升诊疗质量。”梁志刚认为,面对这一新的局面,信息科不仅要联合其他相关科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新加入的医疗科技企业也需要更多地了解医疗业务流程,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让“科技兴医”之路走的更加稳健。
科技兴医2.0时代
每个信息人都要更努力,才能从容迎接未来医疗
中国医疗信息化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今天,爆发的医疗科技市场给科技兴医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但对医疗的敬畏之心不可失。
中国医疗机构正在迈进转型期,在科技助推下,一个个拥有强大专科的医疗体系正逐步形成,在扫清信息障碍的同时,一边实现医疗资源的快速下沉和广泛覆盖,一边实现临床科研的向前发展和转化落地。科技在这一过程中是重要的加速器,而医院信息科正在掌握加速器、用好加速器的人,决定下一个历史时期医院竞争科技地位的王牌。
“精准医学的到来对于数据的依赖会更强,未来医院里不只是信息科,每一个科室的每一个人都将是信息的操纵者、制造者和使用者。所以,今天我们要更努力,才能从容迎接未来医疗。”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