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智能医疗设备 >  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医疗”全链路产品发布
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医疗”全链路产品发布
  • 2017-09-04 11:46
  • 作者:刘鸽
  • 来源:HC3i中国数字医疗网
8月26日,在“未来计划--AI关爱健康”医疗人工智能应用高峰论坛上,依图医疗“人工智能+医疗”全链路医学研发平台首次对外发布,这是国内首个覆盖全链路医学数据的人工智能医疗诊断产品,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嵌入到医生实际工作流的系统产品,目前已正式投入临床试用。
 
依图医疗相关负责人在接受HC3i中国数字医疗网记者采访过程中,全方位展示了依图医疗“人工智能+医疗”全链路医学研发平台的性能、优势及落地情况。
 
全链路医学研发平台,提升医疗服务工作效率
 
数据显示,随着CT、MR、超声等技术的应用,医学影像在临床检查与治疗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当前我国医学影像数据年增长超过30%,但放射科医生数量年增长仅为4.1%,放射科医生数量的增长远不及医学影像数据的增长。事实上,不仅仅是医学影像领域,整个医疗行业都面临着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的挑战。
 
近年来,国务院、发改委、CFDA、卫计委等先后12次发文,大力支持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推广与应用。在政策红利引导下,大批人工智能公司纷纷进军医疗领域,依图医疗也是其中之一。
 
2016年以来,依图医疗汇聚了一批人工智能技术科学家、大数据云计算行业专家和资深医学专家,将领先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与医疗行业的实际需求结合,打造了“人工智能+医疗”全链路医学研发平台,包括放射影像辅助诊断系统、超声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儿科临床辅助诊断系统等,快速实现了在多种影像诊断中进行病灶检出、病灶定位和定性,并能自动生成诊断报告,有效帮助医生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以肺小结节诊断为例。一般情况下,一个肺结节病人有100-200张CT影像,一个三甲医院专家每天平均要读大约200个患者的CT影像,全部看一遍则要4万张,反复看的话工作强度非常大,耗时又耗力。引入胸部CT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后,由系统做初筛,检出病灶并对病灶进行描述界定,再把结果和医生阅片结果做一个比较,结果不同的再由专家把关,从而能有效减少专家工作量。
 
据了解,依图医疗肺结节初筛算法基于超过百万份来自三甲医院临床数据训练产生的数据集,且算法还在不断迭代中。此外,除了肺结节初筛,胸部CT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还能做到肺段定位,并能检查出肺结节实性和密度,对病灶的理解达到精深程度,误诊率控制在5%以内,漏诊率大约只有2%。
 
浙江省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龚向阳告诉HC3i中国数字医疗网,从去年10月在体检中心试用胸部CT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以来,中心接诊体检人数接近2万例,系统敏感度维持在96%左右,特异性也在不断提升中。
 
目前,全国数十家顶级三甲医院已经采用了依图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并进入临床工作流,临床医生对系统的报告采纳率超过90%
 
影像与病理相结合,打造全新影像学标准
 
传统影像鉴定,依靠的是人眼看着像什么来做定义,比如树在芽结节,因为病灶长的像树上发了芽,所以叫树在芽结节;磨玻璃结节则因为其密度是半实性的,看上去像磨玻璃,所以叫磨玻璃结节,这样产生的医学术语没有科学数据做支撑,对于病情诊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依图医疗副总裁方骢告诉HC3i中国数字医疗网,依图医疗希望能依托人工智能,突破影像学的人类认知边界,塑造一个全新的影像学标准。
 
据了解,智能影像诊断系统采用的是黑盒模型算法,可以高精度、多维度分析病灶,对病灶提出成百上千个特征,让医生能够更精准去定义病灶、联系病灶,最后再与病理报告相联系,从而科学描述病理特征,为病人提供准确的诊断结果。
 
全量医学数据全覆盖,应用于所有业务场景
 
“我们不仅仅做影像数据,还做文本类数据,事实上,文本类数据的临床应用场景更大。” 方骢说。
 
当前,我国医院信息系统已初具规模,许多医院相继建立起医院范围的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的应用也已经推广开来。2010年-2011年,卫生部先后多次发布关于电子病历系统的规范和通知文件,电子病历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当前传统的电子病历系统是把信息从纸上转移到HIS上,这是非常基础的信息化。医生查找相关病例时,需要向信息科提需求,再由信息科工作人员将大量电子病历看一遍,耗时又耗力。为此,依图医疗用自然语言处理系统,把自由文本的电子病历高度结构化,提取病历关键词,医生只要搜索某个关键词,与之相关的所有病历即会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现,并且可以勾选具体字段,只需不到5分钟的时间即可对相关信息做出准确梳理
 
据了解,依图医疗儿科临床决策系统通过对电子病历的结构化,为临床医生提供决策知识,目前已应用于手足口病、急性扁桃体炎等常见病的诊断,在一定程度缓解了儿科医疗资源供需矛盾。
 
另外,依图医疗智能诊断系统还会学习广泛的医学术语,实现在读病历报告时,能像人的大脑一样,判断出不同名称的表述指向的是同一个病,比如肺癌,还可以表述为肺部肿瘤、肺部恶性肿瘤、肺部疑似恶性病变等等,真正做到“懂人心、知人意”,从而应用到更大范围的临床场景中,全方位取代医生日常工作中劳动量大、重复性高的工作。
 
当前,在国家大力推行分级诊疗的大环境下,行业内普遍认为人工智能的机遇在承担首诊任务的基层,再加上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相对薄弱,大批人工智能产品纷纷落地基层,而依图医疗却将产品首先布置在三甲医院。依图医疗副总裁郑永升表示,之所以先把系统大范围布置在三甲医院,目的在于让系统学习顶级医院和专家的知识及经验,提升系统成熟度,再进一步落地基层医院,提升基层诊疗能力。
 
方骢表示,当前还处在一个“弱人工智能”时代,智能系统进入临床工作流不是直接面向病人,产出的诊断报告还需要医生做最后的审核。智能医疗应用的目的在于,全方位取代日常工作中劳动量大、重复性高、附加值低的劳动力,让医生能够在单位时间内医治更多的病人,进而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解决“看病难”问题。
 
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未来医疗”将走向何方?
 
在发表《人与智能:深度学习为医学影像带来的变化》主题演讲时,依图医疗总裁倪浩表示,从科室任务,到疾病的全链路诊疗体系,再到智能医院,人工智能未来将在医疗体系中扮演核心角色。他认为,人工智能在医学上的应用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帮助医生解决重复性问题,第二层次充当医生的“人工智能专家顾问”,最后一个层次则是帮助医生专家探索医学新疆界。当前,在“弱人工智能”时代,基层医生是第一波受益者,未来,人工智能产品将成为医院基础设施,而未来的医学标准,也将是一个人工智能的算法标准。
 


依图医疗总裁倪浩演讲

 
那么,对于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未来医疗”,医学专家们是怎么看的?
 
上海长征医院放射科主任刘士远教授表示,医疗人工智能就像是不知疲倦的眼睛,可以替代重复性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帮助医生减轻劳动强度,而且能降低漏诊率。
 
广东省人民医院影像医学部主任兼放射科主任梁长虹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优化了医生的工作流程,医学影像的数据特性可以支持数据挖掘参与诊断决策。
 
同济大学医学院影像系主任王培军教授则对人工智能发展表示了最大的信赖和肯定,他说:“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走向了实用,近期给人带来很大帮助,远期超越人类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他表示,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会作为“高手”继续为人类提供帮助。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主任张敏鸣教授呼吁,要为临床医生、医学科研人员和数理工程师们提供一个高起点、宽视野、多领域学术交流平台,让真正帮助医生解决实际临床痛点的医疗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医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中国数字医疗网
【责任编辑:liuge TEL:(010)68476606】

标签:人工智能  全链路医学研发平台  依图医疗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