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8-22 09:32
- 作者:郑琪
- 来源:健康点
国家卫生计生委8月18日发布《2016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下称卫生公报),并就公报的亮点作了解释。公报显示,2016年,我国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具体体现为:卫生筹资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居民医疗卫生费用的个人负担相对减轻;卫生人力结构优化,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增资源向非公医疗机构倾斜。
公报中有两大数据变化趋势值得关注,一是新增资源向非公医疗机构倾斜,非公医疗的发展速度不可小觑。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数量大幅增加。总的来看,无论是非公医疗还是基层医疗,均受到政策影响,呈正向发展。
民营医院床位比重上升至21.7%
2016年,非公医疗的迅猛发展不容忽视。
公报显示,从数量来看,截至2016年底,中国共有公立医院12708个,民营医院16432个。其中,公立医院床位占78.3%,民营医院床位占21.7%,且后者增速为19.3%,明显快于公立医院3.7%的床位增速。从诊疗人数来看,2016年公立医院诊疗人次28.5亿人次,占医院总数的87.2%;民营医院4.2亿人次,占医院总数的12.8%,同比增长13.5%。从入院人数来看,2016年,公立医院入院人数14750万人,占医院总数84.2%,民营医院2777万人,占医院总数15.8%,同比增长7.5%。
显然,非公医疗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近年来,国家层面支持社会办医的文件或讲话持续不断。比如,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到2020年,社会办医院床位占医院床位总数的比重将由2015年的19.4%提升至30%以上。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提出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推进和实现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在国家政策鼓励下,社会资本加速涌入民营医院领域,使民营医院无论在机构数量、床位数量还是诊疗人数、入院人数都持续快速攀升。
虽然民营医院各方面数量都在增加,但相比公立医院而言,其市场占有率仍然较小。这主要是由于民营医院的竞争力较弱,一方面,民营医院受到了医疗纠纷频发、污名化难除、公众偏见深等问题的影响,另一方面民营医院在人才、资金、学术等方面短板明显。未来,若民营医院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其竞争优势将会越发明显。
发展迅猛,基层医疗机构新增5748个
从医疗卫生机构总数来看,基层医疗机构数量大幅增长,2016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83394个,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6518个,同比增加574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4327个,乡镇卫生院36795个,诊所和医务室201408个,村卫生室638763个。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4379个。
与非公医疗快速发展相同的是,政策的推动对基层医疗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近年来,为了加强普通民众的就医体验,减缓三甲医院的压力,分级诊疗正式实行。各大政策的出台、落实使得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呈现出了一片火热的趋势。
前不久,国家卫计委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傅卫还曾表示,中央政府投入了145亿美元(约合979亿元人民币)发展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
实际上,自从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管理意见》,并将分级诊疗作为了评判区域卫生工作的主要标准之一,分级诊疗制度渐渐在全国得到了大力的贯彻落实,国内基层医疗机构的数量不断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机构数量不断增加,但目前国内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水平还远远不够。此前,2017中国基层医疗创新实践论坛公布的数据表明,中国的基层医疗机构与欧美国家的基层医疗机构相比,差距尚大。比如英国美国的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各达90%与81%。在可见的未来,基层医疗依然是一片巨大的蓝海。
目前,我国基层医疗的主要问题是医疗信息化偏弱、人才较为稀缺,整体运维不完善,管理不科学,主要收入还是来源于药品等。从根源上来看,这主要是因为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缺失、人员医疗素质不高、管理不善。未来,推进基层医疗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提升服务,改善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
居民健康水平提高,医疗费用涨幅回落
这份最新的卫生公报解读还显示,中国居民健康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居民医疗服务利用持续增长,病人医疗费用涨幅回落,全面两孩政策效应逐步显现。
居民健康状况改善:2016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15年的10.7‰下降到10.2‰,婴儿死亡率由2015年的8.1‰下降到7.5‰,孕产妇死亡率由2015年的20.1/10万下降到19.9/10万。2016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295.7万例,比2015年略有下降,报告发病率为215.7/10万,死亡率为1.3/10万。全国丙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398.8万例,报告发病率为290.9/10万,死亡率为0.02/10万。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2016年,我国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居民医疗服务利用持续增长:2016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79.3亿人次,比上年增加2.4亿人次,增长3.1%,增长幅度高于去年1.8个百分点。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入院人数22728万人,比上年增加1674万人,增长8.0%,增长幅度高于去年5个百分点。居民平均就诊由2015年的5.6次增加到2016年的5.8次,年住院率由2015年的15.3%增加到2016年的16.5%。2016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41万张,与上年比较增加39.5万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2015年5.11张增至5.37张。全国医院病床使用率85.3%,其中公立医院91.0%,与上年比较上升0.6个百分点。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9.4日,与上年比较下降0.2个百分点。2016年,城乡居民医保人均筹资达620.4元,比上年提高89.7元,全民医保制度的建立健全,医保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促使居民服务利用增速回升。
病人医疗费用涨幅回落:数据显示,2016年医院次均门诊费用245.5元,比2015年上涨5.0%,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人均住院费用8604.7元,同比上涨4.1%,上涨幅度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医院次均门诊药费(111.7元)占比45.5%,比上年(47.2%)下降1.7个百分点;医院人均住院药费(2977.5元)占34.6%,比上年(36.8%)下降2.2个百分点,五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2016年各级公立医院中,三级医院次均门诊费用上涨3.9%,人均住院费用上涨2%,涨幅均比上年有所下降。2016年公立医院改革在控制病人费用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医疗费用涨幅明显下降。2016年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扩大到200个,90.9%的试点公立医院取消了全部药品加成,大医院药费下降,带动了医疗费用整体涨幅下降。
全面两孩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根据卫生计生住院分娩活产统计,2016年全国新出生婴儿数为1846万人,比2013年增加200万人以上,总和生育率提升至1.7以上。通过全面推进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覆盖率达87.4%。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和扶助“三项制度”共投入资金141亿元,比上年增加28.4亿元;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受益1065.9万人,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受益100.5万人,西部地区“少生快富”工程受益3.4万户。统计结果显示,全面两孩政策效应正在逐步释放。2016年,二孩及以上占出生人口比重超过45%,达到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全面两孩政策实施情况符合预判,出生人口数量平稳增加。公报解读还显示,中国居民健康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居民医疗服务利用持续增长,病人医疗费用涨幅回落,全面两孩政策效应逐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