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11-15 17:54
- 作者:佚名
- 来源:人民日报
面对互联网医疗既不能“一禁了之”,也不能“盲目发展”,而应该坚持既要谨守底线、又要放开空间的实践探索。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之后,全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创新创业大会也于近日举行。“健康中国”规划如何搭上移动互联的快车,全民健康如何进入互联互通的网络,正成为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现代通讯和互联网技术、可移动和智能化设备,正改变着医疗服务和相关产业发展方向。在许多国家,健康管理、个体化医疗、精准医疗已是大势所趋。我国亦然,公众开始重视“治未病”,强调健康管理,传统健康服务模式越发难以满足公众需求。
在此背景下,互联网医疗日益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突破点和新增长点,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为寻求有效商业模式,部分互联网医疗企业沦为网络广告商,不仅背离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初衷,也使其丧失了部分比较优势。
同时,网络制假售假、虚假宣传、“网络号贩”、“网络医托”等事件频出,使本就模糊的行业政策趋紧、监管趋严,创新空间被压缩。
此前,一度受到热捧的网络售药试点工作被监管部门喊停,就反映出相关领域改革的高度复杂性。如何避免一个符合时代特征、带动健康中国建设的朝阳产业“昙花一现”,实现可持续发展,值得深思。
造成困境的原因首先在于定位不清。去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为互联网医疗明确了基本定位,但由于互联网医疗与传统就医方式存在一些现实矛盾,且遭遇发展瓶颈,实践中仍少不了“互联网+医疗”与“医疗+互联网”之争。
短期看,以传统医疗为主、互联网技术为辅的“医疗+互联网”似乎更为实际,但这并不符合互联网医疗的精神内核,不利于长远发展。因此,应及时纠正定位上的偏差,进一步明确顶层设计,稳步走向“互联网+医疗”。
同时,互联网医疗是新技术催生的业态,若要使其健康发展,必须优先清除技术障碍,而不是把商业模式创新摆在首位。
比如,垄断资源的卖方市场与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技术如何匹配?信息技术与医疗核心业务如何深度融合?外部互联网医疗资源与内部医疗系统如何对接?这些技术问题尤为关键。
此外,还要完善广大基层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互联网医疗真正发挥医疗资源再分配的作用打好物质基础。
当然,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科学决策和严格规范。
一方面应完善政策法规,给医生“多点自由”,给互联网医保报销“多点优惠”,从而释放医生资源,解除患者网络就医的后顾之忧。
另一方面也做好资质认证、责任认定、信息甄别、医保控费等制度设计,提高对网络就医风险的预警能力、管控能力,防止互联网医疗的异化和过度互联网医疗现象。
总之,对于医疗资源紧缺、医疗服务渗透率低的中国来说,另辟蹊径以互联网医疗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意义重大。面对互联网医疗既不能“一禁了之”,也不能“盲目发展”,而应该坚持既要谨守底线、又要放开空间的实践探索,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健康之路。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