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7-18 10:07
- 作者:佚名
- 来源:36氪
“我们现在经常听一个观点认为互联网医疗寒冬已经到了。其实,互联网医疗其实春天都没有到,怎么谈得上寒冬?”独角兽工作室创始人刘谦在7月16日的“reMED2016”大会说道。
刘谦表示,现实的确并不乐观,目前互联网医疗行业中仍存在公立医院垄断、缺少医疗保险支付、缺少医院间的数据分享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互联网医疗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以医生社区工具类APP为例,通过独角兽工作室今年4月份的调研发现,官方公布的数据存疑,某些APP的官方公布的用户数甚至是下载数量的两倍。此外,在医生社区中,前1%客户贡献35%—50%帖子,前5%用户贡献50%到75%帖子。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用户虽然是真实的注册用户但是却非常不活跃。因此,后续由社区向电商、医疗服务转化实际存在困难。
其次,中国移动医疗类APP同质化非常严重。通过独角兽工作室对市面上超过1200款移动医疗APP的调查统计发现,超过四分之三的APP在做三件事:一是网络问诊,二是挂号支付或者陪诊,第三则是慢病管理。对照美国移动医疗类APP,大致可以分为:在线问诊、医生上门、慢病管理、医生社区、患者社区、医学数据可视化、医生预约、医疗服务比价、肿瘤云决策平台、用药追踪器、术后管理、云电子病例、医院移动通讯方案等多个类别,且分布均匀少有扎推现象。通过对比,刘谦认为中国互联网医疗创业高度雷同且技术含量不高,“如果大部分APP都只做上述三件事,那么绝大多数都活不下去。”
第三,互联网医疗缺少付费方。患者不愿意买单,医院没有买单习惯,医生也是只进不出,那么谁来为服务买单?医保、商保,看似都可以,实际都还有一定距离。
独角兽工作室在过去一年研究的超过150个互联网医疗项目中,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项目已经消失。其原因在于产品针对的其实是虚假痛点,或者说是其想象出的用户痛点,另外还有项目技术难度大、巨头碾压、烧钱过快、盈利无着、方向游移、团队内讧等问题。
刘谦建议,由于医疗的低频性难以改变,因此互联网医疗不能照搬互联网方法;单纯做电商平台、大闭环的产品窗口基本关闭,创业成功率低;大城市、大医院、大专家并不是互联网医疗主战场;不赞成药厂或者器械公司做移动医疗;线上无法构成医疗的闭环,线下重资产发展慢、难度大,要考虑如何打通线上线下;互联网医疗公司要做到是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
相对于其他领域,中国互联网医疗只是开始,互联网医疗在2015年融资不过18亿美金,不过滴滴打车一轮融资。刘谦预测未来五年医疗行业有以下几大趋势:
三甲医院在重大疾病特色科室的优势不会动摇
民营医院和医生集团在医疗服务性科室会大量出现
商业医疗保险仍未成为主流
基层医疗患者数上升,临床水平提升缓慢
医院药品、医疗器械回扣规模减少,来自医疗的收入比例大增
针对上述趋势,刘谦认为,互联网医疗要在中国实现爆发性增长,还需要具备三方面的基础:第一三甲医院医生多点执业率超过20%,第二商保占医疗开支超过5%,第三30%以上三甲医院开放结构化数据。刘谦:“这三个条件是整个互联网医疗进行爆炸性增长的基础,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