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4-28 19:54
- 作者:石晨露
- 来源:中国数字医疗网
4月28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医改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2015年深化医改工作进展和2016年深化医改重点工作任务,国务院医改办专职副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体改司司长梁万年,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副司长宋其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副司长颜清辉出席本次发布会,并就医生薪酬、财政投入、基层卫生、医保支付、分级诊疗等医改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医生工资怎么涨?
2016年深化医改的十大重点任务之一——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是“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在调动积极性方面,重点是调动广大医务人员作为医改主力军的积极性。
一、在探索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上,在试点文件的基础上,在全国选取若干个试点省份和城市开展试点工作,要构建薪酬结构、薪酬总量和相关政策,使其真正符合医疗行业的特点,能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
二、针对全国在公立医院层面,医务人员有编制内、编制外两种身份的实际情况。对编制内和编制外的人员,研究如何在地方的编制总量范围内核定公立医院的编制总量,然后努力地推行编制备案制。除了养老,在编内和编外人员的待遇执行现有的政策以外,在晋升职称、薪酬水平、学术地位在其他方面要努力的实行做到同岗同薪同待遇。
三、进一步地改善医务人员的执业环境,做好医疗纠纷一些相关的调解和保险机制建设工作,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
四、加强医务人员的培养,一方面对新增医务人员加大医学教育的力度,尤其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力度,同时今年启动试点专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工作。对在岗工作人员,创造条件提供多种形式,适应需求的继续医学教育和毕业后医学教育工作,努力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相应的能力。围绕着医务人员其他的需求,尽量创造条件,改变现在一些不合理的体制机制提升积极性。比如今年工作重点中提出了一项任务要求,为符合条件的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就近提供公租房保障,就是考虑到医疗行业可能随时要去急诊,有紧急突发事件要去。
财政投入怎么投?
2016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预算安排12363亿元,比2015年增长3.7%,比同期全国财政支出预算增幅高1.3个百分点。其中,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预算安排3731亿元,比2015年增长9.3%,比同期中央财政支出预算增幅高3个百分点。
2016年政府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持五个方面的改革。一是支持健全全民医保体系。2016年各级财政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从2015年的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新增筹资主要用于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并加大对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了补助力度,对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分别按照300元、24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中央财政的分担比例分别提高到71%、57%,对东部地区的补助比例也相应提高。此外,加大力度支持扩大对贫困人群的医疗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积极开展疾病应急救助工作。
二是支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2016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从2015年的每人每年40元提高到45元,支持进一步优化现有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支持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支持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卫生人员培养培训、妇幼健康服务、食品安全保障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三是支持公立医院改革。2016年,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深化,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扩大到200个城市,中央财政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每县每年补助300万元,对试点城市每个城市一次性补助2000万元,对试点城市的市辖区每区每年补助100万元。此外,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支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按照每人每年3万元的标准支持19万名学员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培训,这是我们常说的“5+3”。另外,今年我们还支持启动“3+2”,就是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按照每人每年2万元的标准,支持首批5000名专科毕业生参加助理全科医生培训。
四是支持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硬件建设。支持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万名医师支援农村”等各类基层卫生人员培训项目,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此外,还支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施绩效工资。
五是支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中央财政继续安排补助资金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同时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全面落实“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财务管理办法。
另外,预算执行过程中我们还要求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年初预算及时足额拨付各项补助资金,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加强对补助资金的监管,力争使财政花的每一分钱都花出效益。
基层卫生能力怎么提?
新一轮医改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而真正要均等化的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最好的、最重要的提供场所是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主要包括农村地区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城市地区的社区服务中心或者社区服务站。这个过程中强基层是非常重要的改革战略步骤。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能力建设。这包括了两个方面,硬件建设,今年重点工作任务中在基本的硬件建设中还要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县级公立医院硬件能力要上去,要有房子、有设备、有诊疗空间、有良好的平台。软件建设也是更为重要的,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包括在一些地区实行的全科医生特岗试点,鼓励地方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建立医联体、县乡村一体化的医共体等等形式,通过医保支付、价格调整机制使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形成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主动把城市或者大医院的优质人才下沉到基层,增加基层的服务能力和人才。
二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强基层。利用远程医疗,还有现在的互联网技术,通过信息系统的技术和手段,让基层老百姓,尤其是基层医务工作者及时得到上级的帮助、指导、咨询。
三是建立一个机制,如何让一个优秀的人才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这是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建立医务人员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基层重点加强全科医生培养,不仅仅是传统的看病,要把健康管理放在最核心的位置,既要做老百姓所需要的基本医疗服务,更要考虑公共卫生和医疗的有机融合,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以全科医生服务作为第一道门槛来协同专科医疗、协同其他的公共卫生服务,为老百姓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
大病保险怎么完善?
一、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大病保险的效能,使大病保险基金进一步发挥其应有效能,力争做到能够享受大病保险的人群、符合条件享受的尽量让他享受到。同时提高大病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
二、大病保险基金上要增加,今年财政对于基本医保的政府补助标准人均提高40元,40元中有10元用于大病保险基金。同时要求各地当地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尽量地扩大覆盖范围,提高受益水平。比如重点工作任务中提出,各地可以采用适当地扩大诊疗范围。大部分省份核定大病保险报销范围的时候,和基本医疗保险范围是一样的,政策范围内的费用给予报销。对这些地方,鼓励各省结合实际适当地扩大诊疗范围。有些地方还提出可以通过采用降低起付线,过去要超过人均可支配水平以后才给报销。结合精准扶贫、脱贫的工作任务,对于农村地区的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对城乡的特困供养人员、低保人员对于这些人员要适当倾斜,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通过各种办法扩大受益水平,通过大病保险更好地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三、进一步理顺基本医疗保险、补充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应急救助、慈善救助、商业保险,进一步的明晰各种保险各自的功能定位,密切协同,使各项保险形成完整的齿轮咬合,迸发出“保大病、兜底线、补短板”的共同合力,要把各种保险保障制度形成有效合力,对老百姓尤其对重点人群实行倾斜,有效地发挥各项医疗保险,尤其是大病保险的功能和作用。
医保支付怎么改?
医保支付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一个核心政策,不断完善医保支付方式是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有效管理的内在要求。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之初,1998年发了国务院44号文,1999年原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文件,提出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的具体结算办法应该根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管理能力和定点医疗机构的不同类别确定,可以采取总额预付结算、服务项目结算、服务单元结算等方式,也可以多种方式结合起来。
新医改后,进一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相继印发了两个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的意见》,这两个文件明确提出要在总额控制基础上,结合门诊统筹开展探索按人头付费,结合住院门诊大病的保障探索按病种付费,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初步形成了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适应的激励、约束并重的支付制度。目前全国85%的统筹地区开展了付费总额控制,并且将它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的定点协议里进行管理。超过70%的统筹地区开展了按病种付费,35%的统筹地区开展按服务单元付费,主要是按床日付费,24%的统筹地区开展了按人头付费的探索。在受益人群不断扩大,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费用上涨比较快的情况下,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始终保持平稳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其中说明医保支付制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随着医改向纵深的整体推进,建立分级诊疗体系,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包括最近提出来开展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控制医疗服务费用过快增长等等各项改革的重点任务,都对医保的支付方式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2016年的工作重点里明确提出要深化医保支付方式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支付方式改革。总结地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总的考虑,从支付制度的整体入手,立足保障参保人的权益,在系统推进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总额预付等多种付费相结合的复合式支付方式的同时,开展完善医保支付政策、加强医疗费用控制、强化医疗服务行为监管、推进医药配套改革等工作。按照今年的工作任务要求,我们目前正在抓紧起草文件,将会同有关部门一起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力争尽早出台这个文件,更好地发挥医保支付的积极作用。
医改资金安全怎么保?
医改资金是人民群众的“保命钱”,最近几年医改投入越来越大,资金规模逐年增加、为了避免挤占挪用、虚报冒领医改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使用,最近几年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着力强化资金监管。
一是完善制度,将各项医改资金关进制度的“笼子”。比如说在医保基金管理方面,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各项医保基金的财务会计制度,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指导意见》,对强化基金管理、确保基金专款专用,以及杜绝挤占挪用、骗取套取等违规行为提出了具体明确要求。在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方面,制定出台了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制度。去年底财政部和卫计委一起下发了《关于加强公立医院财务和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这个指导意见提出来要建立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报告制度、总会计师制度、第三方审计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规范医院的经济活动,提升财务的运行透明度。专项资金管理方面,制定出台了公共卫生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公立医院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计划生育服务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等,为建立健全医改资金管理体系奠定了制度基础。
二是加强考核,让医改资金使用者感到压力。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对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以及地方和部门落实医改任务的进展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资金分配挂钩。比如说在中央财政分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时,将项目上年度的执行情况作为分配资金的重要因素,对进展慢、年度任务没有完成的项目,相应核减当年补助资金。再比如说为加快推进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目前正会同卫生计生委开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考核评价工作,并建立与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挂钩机制,对改革进展慢、没有按照改革要求落实的地区要扣回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对改革进展情况比较好的地区给予奖励。
三是强化监管,让违规使用医改资金者受到惩罚。充分利用行政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等各种方式对资金的分配使用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努力保障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有效性。每年在结算中央财政对新农合和居民医保补助资金的时候,都要委托财政部驻各地方的专员办进行审核,对参保、参合人数、申请补助数额、地方补助资金的落实情况进行专项审核,对于没有到位的要相应扣减。2014年财政部委托驻各个地方的专员办,对全国各地2009年到2013年基本医保基金的管理情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专项检查。针对部分地区出现的医保基金管理中套保、骗保,以及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违规使用等问题,相关部门一直保持高压态势,不断加大查处和打击力度,发现问题严肃查处,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予以惩处。
四是阳光操作,让医改资金使用全过程暴露在阳光下。近年来,按照预算公开的要求逐步增强了各项医改资金的信息公开力度,增强透明度。经国务院批准,2010年起试编包括各项医保基金在内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从2014年起向全国人大报告。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也开始将本地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向同级人大进行报告、审批。刚才提到和卫计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公立医院财务和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推进建立第三方审计制度和医院的信息公开制度,将医院财务收支的主要指标逐步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推动医改资金的使用管理逐步向规范、透明的方向发展。下一步,财政部会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和资金拨付管理办法,继续加大绩效考核力度,从资金的安排、分配、使用以及追踪问效各个环节建立起覆盖医改资金运行全过程的、长效的监管机制,确保医改资金真正用于各项医改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分级诊疗怎么构建?
构建分级诊疗新的就医秩序,或者说分级诊疗作为一个制度,这是改革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今年会把推进分级诊疗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真正构建分级诊疗,要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真正做到基层首诊,核心的是老百姓愿意不愿意去,基层能不能接得住。双向转诊,现在从下对上转方便,关键是从上怎么转下来。要真正做到急慢分治,该住院的住院,不该住院的门诊处理,这牵涉到一些制度变化,包括医保、价格、老百姓就医理念,并不是所有病一定要住院。上下联动这里还有一个机制问题,上面有没有动力和下面联。把分级诊疗作为一个“牛鼻子”来拉动,构建这个目标。
今年着力的两个方面。一是医联体的建设,把基层强起来,让老百姓放心去,把大医院的优质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鼓励各试点城市做这方面的探索,现在全国有很多的探索。今年会出台一个规范性文件,关于医联体建设,鼓励各地真正把医联体做实,做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关系不是松散的、抢占地盘的。
二是实行家庭医生签约。基层首诊,就是要把健康责任实行连续性的、责任式的管理。这种服务模式必须建立。基层医疗服务也好,大医院也好,医患关系是短暂的关系,是以疾病为中心的关系,它是不连续的,不责任制的关系。实际上,真正整合型的医疗卫生体系的国际改革趋势,就是要变短暂关系为连续性的、责任制的关系,就是签约。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全科医生签约,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合格的全科医生作为医保的守门人,作为基层老百姓的首诊者。但是,中国的情况是没有那么多的全科医生。我国的全科医生制度概念从90年代初引进,真正建立这个制度是新医改以来,现在还不够完善,全科医生数量很少,真正的“5+3”的合格全科医生数量是不够的。卫生计生委会同有关部门专门制定了文件,文件已经经过深化医改领导小组审议,也经过中央深化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这个文件上就提出家庭医生签约,这是改革的创造。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