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4-06 09:41
- 作者:野夫
- 来源:互联网
互联网医疗产品发展了很久,但真正获得成功的产品却几乎没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很多人会找到各种各样的原因进行解释,但在野夫看来,这并不是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根源在体制。
这是一场体制与互联网医疗众产品的博弈。
连续关注互联网医疗这个行业,大家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资本投入的数量不可谓不巨大,从业者的热情不可谓不高涨,产品的设计也不可谓不独具匠心,但到目前为止,似乎没有任何一款产品敢于高调地声称自己已经活得非常滋润。那么,为什么我们连续数年的投资都没有孕育出一个成功的产品呢?
很多人在找原因了,大家找了很多貌似很有说服力的理由,在野夫看来,这些理由根本不是本质的原因,无非是想安慰一下打算跳楼的风投们罢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行业如此举步维艰呢?这必须从行业的基本特性说起。
如今互联网医疗产品非常多,从各种移动终端到PC端的网络医院,再到似乎与互联网无关的医生集团、医生个人工作室,实际上都是这个领域的产品。这些产品本来的特性是要赚钱赢利,这是其存在的根本。没有这个根本,这些产品就没有存在的理由。而怎样才能实现这样赚钱盈利的目标呢?
其实,对所有与医疗相关的产品来说,其赢利的唯一途径只有医疗活动。没有医生与病人的接触,便不可能有钱的流动。而医疗活动涉及两个基本的用户,一个是医生用户,一个是患者用户。这两个用户恰恰是每一个产品必须争取的内容。
到目前为止,各种类型的互联网产品不计其数,很多人士分析说,如今是一个僧多肉少的格局,目前互联网医疗产品的数量如此之多,大家怎么可能有足够的用户呢?
表面上看,这样的分析很有道理,行业内部的竞争似乎是整个行业最大的敌人。但是,大家并没有看到另外一个最强大的对手,那就是目前的体制。
大家想想看,当所有的产品为没有用户而望眼欲穿的时候,而这些用户都到哪里去了?对了,他们全跑到了体制里,跑到体制内的大医院去了。这时,我们看到,医生被牢牢地圈在体制的医院里,而病人则被牢牢地吸引到了体制内的医生周围。其实,与大家竞争的并不是周围的众产品,真正的对手是公立医院,是目前的医疗体制。
公立医院通过薪酬、人事制度将医生约束在公立医院内,使他们根本没有办法完全脱离体制。离开体制的医生一钱不值,这便是如今残酷的现实。对于病人来说,除了医生自身的吸引外,医保等政策的规定,也使得他们没有办法到其他的医院接受治疗。医生和患者这两大用户都被体制给限制了,作为体制外的力量,我们伟大的互联网医疗产品们,如何能让自己有生意呢?
互联网医疗发展到今天,各种产品始终都在与体制进行着博弈。政策规定了游戏规则,但政策永远是为体制服务的,尽管医改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但涉及体制方面的变革是无法撼动的。这大概就是医改的所谓深水区吧!很多人希望政策有所作为,而正如太多的变革一样,一旦到了深水区就基本上等于到了死水区,深一步的变革可遇不可求。
没错,近年来确实出现了一些喜人的政策,比如医生多点执业的政策,就被很多人看做是打破僵局的重要举措。很多互联网医疗产品正是看到了这个政策的红利才纷纷开始创业的。
但是,很长时间过去了,有几个体制内的医生能真正走出自己的医院到外面潇洒执业呢?体制内的医生到外面开个门诊都困难,而我们的国人却可以看到满大街的江湖骗子们坐在自己的“正规门诊”里忽悠病人。这是一幕很难让人看懂的写实剧,大家其实永远都弄不明白,政策究竟是为什么人服务的:为民众,为体制内的医生,为互联网产品,还是为莆田系的老板们?
其实所有的医生、患者以及互联网产品都没有获得更多的好处。患者看病依然困难,医患关系更加紧张,互联网医疗产品天天还在为生存祈求上天。而即便是那些开私人医院的老板们,似乎活得也不太痛快。如果他们有一个公平体面的身份,还需要花血本去做广告去竞价去欺骗病人吗?
大家都在抱怨,大家活得都不容易。那么,究竟什么人过得舒坦了呢?这个问题是不需要说明的。看看那些动辄收入数十个亿的三甲医院们,大家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体制内的医院早已成了市场中的一部分,他们不但需要赚钱来养活自己,更需要赚钱去养活自己的东家,并为东家提供高等级的医疗服务。那么体制内医院的东家是谁?这个不需要说得太明白了吧。当体制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时候,他们永远是胜者,其他所有的玩家只能是陪着耍耍罢了,裁判员怎可能让这样的运动员赢呢?
有乐观者会用出租行业的例子来安慰大家,希望用资本的力量倒逼体制有所变革。这种想法貌似很合理,实际上却很天真且浮躁。医疗这个蛋糕太大太诱人了,岂是小小的出租行业可以比拟的呢?大家怎么从不妄想去倒逼三桶油之类的行业变革呢?
所以,博弈还会持续下去,而且注定会很悲壮很惨烈……
原文标题:互联网医疗最强大的对手:体制内外的博弈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