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2-22 10:11
- 作者:野夫
- 来源:健康界
做移动网络医疗的人总以为APP的用户有很多,风投们也无不这样以为。直到昨天,一个玩了10年互联网的前医生在朋友圈里说了些实话,他说大家都上当受骗了,如今玩APP的医生真的并不多,网络工程师、投资商、老板们其实都是一帮傻子,大家都被蒙骗了。
事实上,这样的话我早就说过,可惜那是2015年,正是所有的人和钱都看着网络医疗这个物件眼红的时候,那样的时候大家是不喜欢听人劝的,结果成百上千亿的银子砸了进去。如今看着众多公司已早早地死去了,是不是让很多人都追悔莫及呢?
这叫活该,真的叫活该。但现实永远是现实,不管现实多么残酷,大家必须要面对。如今大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就是,医院里玩APP的医生啊,真的不算多。
说出这样的事实,我知道很多喜欢用数据说话的人士会批评我胡说八道。他们会罗列出很多客观的数据批驳我,比如用C雨医生的数据,比如用X仁医生的数据,再就是用H大夫、B度医生等等的数据来告诉大家,他们注册的医生数量已经达到数十万、上百万甚至数百万。这数据的确非常好看,而且我也相信这样的数据不是编造出来的。但是,能不能告诉大家,这些数据有什么意义呢?
网络医疗的移动终端是用来看病的,是治病救人的,注册了的医生是要与线上的病人进行对接的,这是注册医生最基本的功能。有了这样的功能,才能生出价值,才值得去投资。但是,如果仅仅是把医生的名字放那里而根本不考虑其用途的话,APP还有什么价值可言?那是不是有点类似网上的公墓之类的宝地啊,太多的医生如烈士一般被供奉在那里,除了忽悠缺心眼的风投们去行礼膜拜烧钱之外,剩下的就是不让大家赚钱了。这样的做法是在玩网络医疗呢,还是真的在做网上公墓啊?
我是个很喜欢玩APP的医生,先后下载并注册过不少于二十种APP。每一款APP都被我注册了名字,我为很多老板们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很多朋友也许对比并不理解,但我有自己的理由。首先,我喜欢研究这个东西,多数时候是主动下载注册并研究的。其次,我是被APP经销商公关后安装的。她们苦苦相劝,手把手地教,我哪好意思上都不上人家一回?第三,我渴望通过APP获得更多的病人资源,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树立个人的品牌,因此总梦想着在APP上混个脸熟。
但是,在我对每一款APP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后,我发现这些东西并没有让我感到贴心,它们中的很多款甚至根本就不是设计用来看病人的。结果我最终的感受是,除了浪费我的时间、精力和流量之外,这些东西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美。于是最终便只剩下了我的名字了,连我的影子都不再看见。而更让APP们气愤的也许是,最后我会彻底将这些占用我空间的“垃圾”删除。
如上便是我安装下载APP的经历。我必须承认,我无偿地为APP们支撑了他们的数据,却根本不是它们现实的用户。那么像我这样仅仅为其贡献了人数的医生,与其实际业务又有什么关系呢?
非常可悲的是,我知道像我这样的医生还很多,比如北京的一个三甲医院的某副院长,专业与我相同,我每每在不同的APP中会与其邂逅。我知道其状况也与我基本相仿,他也只是贡献了一下数据而已。京城三甲医院的副院长多忙啊,微信上的好友都玩不过来,哪有时间玩APP啊?
我的单位在广州,也是一个三甲医院,单位正式医务人员大约1500人左右。我知道在各种APP营销策略的进攻下,不少人员被最终拿下并纷纷安装了形形色色的APP。但是,据我所知,这些人的数量是有限的,实际的人数全部加起来不到全体员工的五分之一。而在这些安装了APP的人员中,真正从事医疗活动的人士则更是少得可怜,大约连十分之一都不到。这就是说,我们全院的医生真正玩APP的人数大约只有30人左右。这数目是不是很让那些花了大把银子的投资商们寒心呢?
而在这30人左右的用户中,我知道只有两个人是最痴迷的用户。其中之一使用的是H大夫,另一个就是我本人,但我从来没有深度使用过APP,原因如上所述,我觉得更好用的是微信,我一直在微信上做着各种APP们相同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已经做了有三年的时间。除了我和这个同事之外,我可以非常有底气地告诉大家,再没有其他人会认真地使用APP。
以上说的是我们医院的情况,我通过不同途径也大致了解了其他医院的情况。在大型三甲医院中,普遍存在着类似的情况。医生并不是非常热衷于使用这样的东西。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医院中,使用APP的人员相对较多,但也并不是到了人人都玩APP的地步。由此可以看出,APP上实际的活跃用户数量是非常有限的。这一点,我们还可以通过APP的病人端入口对医生在线的情况进一步给予证实。
我们可以随意选取一个专业的疾病进行咨询,看看实际可咨询或者在线的医生究竟有几人。这样的数量与现实中医生的数量是相差甚远的。举个例子说,如果说全国看感冒的医生有100万人的话,你能期望在APP上看到他们的全部吗?而你看到的医生实际的数量,就是现实中实际使用APP可怜的比例。
这就是当前APP医生用户使用的现状。如此现状似乎与APP设计的本意相矛盾。APP本来是想集中大量优质医疗资源的,而实际却只是笼络了一小部分劣质的资源而已。这景象是不是很让大家意外呢?
其实连我自己都感到意外,但这是事实,不管大家感到多么意外,都必须认真接受。
如今互联网+叫得如此之响亮,网络医生被炒得如此之火爆,为什么医生端的反应却如此消极呢?
去年有句话说的好:当你分析问题时,如果你不知道对体制批评几句的话,你压根就没有说话的权利。
的确,如今医疗行业的很多怪现象都可以从体制上找到原因。对于如上的现象,我也能很容易从体制上找到问题的根源。
在目前的三甲医院中,医生可以大致分为三个人群:其一是领导或者知名专家一类的大医生,他们霸占着大部分优质的医疗资源,他们不缺乏病人,他们有开不完的刀,他们是最没有时间也最不屑玩APP的一群人;其二是底层小医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给大医生当苦力,他们除了没完没了地写病历、拆线换药、挨批挨骂甚至挨打之外,没有丝毫的权利去左右患者的治疗,更没有可能从自己的病人身上获得更多的利益。如今是个非常现实的时代,没有好处的事情仅靠觉悟是做不成的。那么要想让这样的医生去网上免费为患者提供咨询进而将患者引导到自己的科室接受治疗,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便是一些大医生采用命令的方式让下级医生做这样的事情,他们也不可能像对待自己的事业一般全身心投入的。所以这部分小医生是最具有欺骗性的一群人,他们的名字频频在APP上出没,占据了名单的大部分,却永远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他们不但欺骗了上级的大医生,也直接欺骗了APP们。这是一个最不争气的用户群。第三个人群是那些普通的不太有名的专家们。他们使用APP的热情也不会很高,除非他们有权利处理自己的病人,并在收治病人的过程中有可观的收入,否则这样的人士也不会有很高的热情。
我们单位使用APP最疯狂的那位,是一个科室主任。对于这样的人士来说,把科室的业务做大做强本身就是自己的事业,当然更有可观的回报,因此其动力是很充足的。我相信所有痴迷于使用APP的人,都有如此的目的。
我虽然没有使用APP进行看病,但微信实际上也是一款APP,其作用与各种APP设计的初衷是相同的。我做这个事情的热情,主要来自一些客观的原因,当然也是为科室的发展找出路吧,所以我也有明确的动力。但是,除了我们两个人之外,我知道其他人并没有太大的热情,比如那个主任科室的员工们,没有任何一个人像这位主任一样玩APP,而我科室的同事也是相同的状况。我曾经手把手地教大家使用APP,但最后都没能调动起大家的热情。
如上的现实可能是很多圈外的人想象不到的。那么,究竟为什么会这样?上面我说了,是体制的问题,这是首要的原因。大家都知道,如今的公立医院虽然已经推向了市场,但分配机制始终是遮遮掩掩,并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的规律办事情。医生使用APP,大多数是在八小时之外,医生除了浪费自己的时间、精力、流量之外,如果吸引来的病人只是为自己的单位或者自己的主任拉了些生意的话,想想看,有几个人会心甘情愿去玩APP呢?
当然,为了提高医生的积极性,有些APP推出了收费的服务。这种愿望是美好的,但是,这种做法本身忽略了互联网最基本的免费规则。当APP忽然向患者开始收费的时候,病人端的用户会即刻销声匿迹。医生终于可以靠APP赚钱了,大家的积极性被提起来了,而接受服务的对象也就是花钱的人却被吓跑了。医生在APP上找不到病人,你让他们一个个泡在APP上做甚?难道真的是装神弄鬼唬人玩吗?
每一款APP设计的初衷都是好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初衷,天使们风投们不会如真的傻子一般向里面扔钱。但是,在现有的体制下,医生的积极性真的很难被调动起来,于是注册的人数就只好继续骗人了。
不过,有一点是喜人的,那就是医改方面不断传来的好消息。如果从政策层面能让医生自身的价值得到更充分体现的话,APP正是一个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捷径,但大家千万不要因此便盲目地乐观。医改改的是什么?改的是体制,而涉及体制的东西是最不容易被撼动的。所以大家必须牢记中山先生的话,需要继续努力啊。
最后有些贴心的话必须送给众APP们:其一,做产品,必须真正考虑用户的体验。如果连看病最基本的需求都没有照顾到,这APP怎可能粘住用户呢?那样的话,即使把市场部的员工集体累死,最终获得的也全是假数据。其二,不管是实际赢利也好,还是IPO骗钱也好,都是漫长的过程。所以那些拿到钱了的弟兄们,一定要省着点花,千万不要在革命成功前便花光了所有的银子。那不叫创业,叫作死。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