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2-19 10:00
- 作者:佚名
- 来源:泡泡网
早在两年前Apple Pay发布之初,外界对这项服务何时进入中国的猜想一直没有中断过。如今,这只靴子终于落地。Apple Pay于2月18日凌晨5点正式在国内上线。据苹果官方网站公布,首批合作银行共有19家,包括五大行,浦发、招行等10家股份行,以及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4家城商行。届时,Apple Pay将支持其发行的借记卡和信用卡。上线首轮,便获得国内大部分主流银行的支持,实力不容小觑。Apple Pay来了,本就风起云涌的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又杀入一只猛兽!
Apple pay到来的同时,我们看到了一些与以往十分不同的情况。那就是,几乎所有合作银行都进行了高调新闻发布。由银行方面发布的各种Apple Pay相关业务介绍以及促销活动不仅亮相官方渠道,也充斥了国内主流媒体的各种版面。而过去,各大银行对第三方支付一直持谨慎态度。如果说银行业对待支付宝钱包等机构是若即若离的“暧昧”,那么对于Apple Pay就是一种热情似火的拥抱。这中间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在业内人士看来,也许从Apple Pay的支付规则上就能了解银行态度转变的真实原因。Apple pay是一种卡介质的移动化转换工具,帮助用户将信用卡或借记卡添加到Apple Pay中,使得手机成为一张虚拟银行卡,从而实现各种支付场景的应用。本质上, Apple pay是一个卡包,而非类似于支付宝的钱包。它不破坏现有的支付环节的任何一环,资金流转依然是在银行、收单机构和商户之间,使得银行能够更好地监控资金的安全性。这样一种在原有银行金融体系基础上升级的方式,自然比支付宝这样绕开原有机构,自建个支付体系的OTT(Over The Top)方式更容易受到银行业的青睐。事实上,尽管在外界看来,银行业一直被诟病保守,但其自身一直在尝试互联网化业务升级的可能性。而对Apple Pay的“热情”,也更容易被理解为是看到希望的“兴奋”。
无论今后如何发展,Apple pay在国内的第一炮已经打响,而且可以说打得很响亮,很漂亮。这或许会给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就在近期,微信宣布将对其支付功能的业务规则进行调整。自3月1日起,微信钱包将对提现服务收取手续费。可以预见这项举措会直接导致微信钱包内的沉淀资金大量减少,而基于微信现有的银行卡绑定方式和支付过程中便捷的银行卡切换功能,微信钱包也极有可能由“钱包”变为“卡包”。一个广泛被认可的公理是,改革的成本永远大于改良的成本,在今后的互联网领域,在原有社会业务基础上的升级改造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种趋势极可能波及到“互联网+”医疗领域。在过去的医疗互联网创新当中,很多互联网公司依然沿用了传统的OTT观念,也就是将医院的业务进行简单地包装和挪用,标榜成自身业务。常见的就是简单粗暴地将“黄牛号“和“医疗掮客”服务移植到网上。这导致本就十分严重的无序就医乱象,由线下流动到线上,更难被监管和治理。也有一些互联网公司仿造医院业务,另起炉灶,打造所谓的“院外院”。常见的就是开展脱离专业医疗的诊疗咨询、门诊,甚至开出没有专业医生的网络“幽灵”医院。众所周知,医疗领域与银行业等金融领域有着几个共通的特点,一是严格的准入门槛和专业资质,银行从业者必须有足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才能为客户提供可靠、可信的服务,医生更是要经过长期专业培训,才能为患者进行准确的诊疗;二是银行业事关金融安全,自持业务和大部分中间业务,需要特定的通道和机构才能保证稳定可靠。而医疗事关大众健康,乃至生死,诊疗工作必须基于专业医技资源和可靠的诊疗场所。因此,“互联网+”医疗仍然应该更多借鉴Apple Pay的落地规则,减少无谓且风险极大的“颠覆”,而选择与既有的医疗体系深度融合,并帮助医疗系统完成优化升级。这一点上,已经有不少企业进行了尝试。作为在全国 首 个 实现以分级诊疗为核心的移动智慧医疗云平台,纳里健康便是其中代表之一。与众多颠覆式平台不同,纳里健康紧紧根植于医疗领域,以实体医院为基础,通过医院间共享合作的自由医联体模式,以医院固有的服务和诊疗业务为根本,借助互联网手段为患者提供更简单的诊疗资源及使用界面。同时,透过对分级诊疗的深度理解,以及对“首诊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模式的实践,在规则上有效防范了无序就医向线上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