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互联网医疗 >  互联网医疗 为啥烧钱砸不出人气
互联网医疗 为啥烧钱砸不出人气
  • 2015-12-04 16:07
  • 作者:李振
  • 来源:大众日报

近日,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办的“互联网医疗新纪元:价值探寻与生态重构”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政府、学界以及互联网医疗企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就“互联网+”给医疗生态的重构展开探讨。

“互联网+”

会引百万医生处方上网

“为什么基层医保报销比例提高到80%、90%,患者还是不愿意去基层看病?”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率先抛出这个问题。

在他看来,分级诊疗要分的不该是行政等级、优劣等级,不能让患者觉得一级医院、一级医院的医生就比三级医院和三级医院的医生差,而要建立“分工协作体系”,让不同的医院、医生承担不同的分工。传统的行政强制措施无法促成有效的“分工协作体系”,唯一的办法是引导医生走出公立医院。

怎么引导医生走出公立医院?朱恒鹏认为,除了放开医生“多点执业”为“自由执业”,“互联网+”更为医生走出公立医院提供了可能,也可能为中国医疗突破困境,最终实现弯道超车提供可能:放开处方药网上销售,使得电商给患者送药上门合法化;放开医生互联网诊疗,允许网上诊断和处方外流;医保向网上诊断医生支付诊疗费,目录内药物网上购买医保报销。

“有了这三个政策的叠加发力,会有数百万医生把处方释放到网上,有资质的医药电商能够安全、高效、低成本给患者送药,随之带来医院门诊和药房的急剧萎缩。”朱恒鹏说。此时推动配套人事制度改革,医生人力资源就会得到释放,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医疗服务分工协作体系。

互联网医疗

为啥烧钱砸不出人气

面对当前医疗资源稀缺、分布不均衡和匹配不合理的问题,不少互联网企业都试图找到“痛点”并试图破题,比如眼下热门的O2O模式,有的互联网企业就推出类似“医生上门”的服务。

腾讯投资并购部总监郝瑞对此持不同意见。他认为“医生上门”代价太高,效率太低,原本一个医生一上午能看三十个病人,而上门服务只能看到一个两个病人,无法解决医生资源的稀缺性和匹配不均衡。

阿里健康副总裁马立提出,当前互联网业界大举进军医疗产业“脑子太热”,应该冷静的考虑互联网+医疗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而不要一提互联网医疗,似乎所有的事情都能搞定。她认为,互联网医疗是服务,不是商品,传统互联网领域屡试不爽的“烧钱砸人气”的方法在互联网医疗上行不通。

在马立看来,互联网医疗无法代替医生面对面的问诊,但可以做一些诊前和诊后的事情,可以7×24小时为患者提供服务,给患者个性化的辅导,在患者需要医生介入的时候把医生拉进来,做到无缝衔接,从而提升医疗体系的效率。

互联网对接医疗

应局部切入

对于互联网如何对接医疗,马立认为应当局部切入,而不是全盘通吃。她提出,医疗是一个高度细分和专业的领域,其行业结构是“钉耙式”的——没有“齿”,互联网医疗是抓不下去的。

“齿”在哪里?与会不少专家学者都看好了有医保、商保介入的慢病管理。

青岛市医疗保障协会秘书长刘军帅提出,“慢病管理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一场群众运动。”他认为,慢病管理的“痛点”在于患者端的服务没有解决和基层组织管理的缺失。“中国拥有完备的基层政府组织,现在互联网的普及则可以精准对接患者需求,一旦二者两结合,慢病管理可以成为中国医疗弯道超车的突破口”。

刘军帅提到,青岛去年已首先“试水”,利用基层政府机构开展控烟行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独特的基层组织架构加上互联网患者端服务的优势,只要建立起合适的激励机制合适的运行机制,中国可做世界上很好的慢病管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中国数字医疗
【责任编辑:少丽 TEL:(010)68476606】

标签:互联网医疗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