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11-17 09:14
- 作者:许晓婷
- 来源:南方日报
近日,酝酿已久的“十三五”规划如期面世,其中提及的分级诊疗制无疑为医改添上了浓厚的一笔。规划明确表示,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实际,遵循医学科学规律,按照以人为本、群众自愿、统筹城乡、创新机制的原则,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切实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
汕头近些年着力推进的“医联体”(医疗联合体)做法,也是实施分级诊疗的探索。经过这些年的实践,三甲医院就医量过大的情况仍未能得到明显改善。那么,除了人们长期形成的就医观念问题之外,究竟又存在什么样的障碍,阻碍了“医联体”的推进实施呢?
正三角就医秩序,实际上是个倒三角
在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门诊,汕头市政协委员、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徐岚的诊疗室内涌进了10多位患者及家属,不少人是因为长时间排队和生怕别人插队,所以宁愿站在徐医生的办公室里,也不愿意在外面坐着等。
“一般周一到周三,每天大概要看100多位患者,周四和周五算是一周之中最清闲的时候,每天大概也要看80余位患者,我感觉我永远都看不完病患,一个接一个从未停止过。”徐岚告诉记者说,在工作时间很忙,在周末则也停不下来。
“并不是想象的到了周末就忙完了,还有开不完的国内外学术会议、科研活动,有实习生培训,另外就是疑难杂症的会诊也压根不会选时间到来。”徐岚坦言,医生的价值不能够依靠在门诊看多少病人的数量来衡量。“我宁愿像国外的医生那样,一天只看20位患者,这样我就有更多的时间从容地给每一位患者看病,也能耐心地解答每一位患者的问题了。”
汕头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一所三甲医院。那其他的三甲医院又怎么样呢?记者了解到的数据显示,汕头市中心医院在2015年1月份-10月份的门诊量为96万人次,收治病人为5.3万人次——相当于每个月有10万人次的病患涌进这家医院求医问诊。
在大医院门庭若市的同时,相比较之下,基层医院却就医者稀少。
“正常的就医秩序应该是个‘正三角形’,即70%的常见疾病在基层医疗机构诊治,20%多的急症和重病症在二级、三级医院诊治,只有不到10%的疑难病症才会到顶尖的医院诊治。”汕头市政协委员郑锦鸿表示,然而目前大多数情况下,汕头的医疗秩序却是个“倒三角”,也就是说仅有少数常见疾病在基层医疗机构诊治,大量的患者都涌进了大医院,这导致了病患需求和医院资源安排的严重错位。
汕头欲借“医联体”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10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指出,城市三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同时,三级医院应重点发挥在医学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引领作用,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复诊和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等普通门诊,分流慢性病患者,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运行效率。
针对“十三五”规划中涉及到的“分级诊疗”,全国各地也有不少城市相继推出了比如“压缩三级医院普通门诊”、实行“医联体”制等方案、措施,欲借此从而实现患者与基层医疗机构对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汕头近年来由政府推动“医联体”的做法,也就是通过把三甲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串联起来,将三甲医院的医疗技术辐射到区县基层医疗机构,从而提升基层医疗效果。简单来说,就是让大型三甲医院和基层医院“抱团发展”、“让技术跑,而不是让病人跑”。
记者了解到,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汕头市中心医院、汕大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率先在汕头全市范围内托管了5家区级医院,以管理和技术帮扶基层医疗机构,为公立医院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
“当前的情况,我们作为三甲医院承担了最大量的医疗业务,患者多年的就医习惯难以改变,不管大病小病,统统都往大医院跑,其实这是他们对基层医院的医生水平、医疗环境,设施条件的不信赖,本来有些常见小病的患者完全可以到基层医疗单位就诊,作为大医院的医生我们更渴望有充足的时间能从容地给那些疑难急重患者看病。”汕头市中心医院院长许海雄说,推进分级诊疗,施行“医联体”是关键。
医疗联合体作为一种创新的尝试,在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真正落地方面颇受关注,但执行起来的效果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理想。汕头市政协委员郑锦鸿告诉记者,“医联体”作为缓解汕头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病患“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利器,早在数年前就被提出,然而目前的景象依旧是大型医院长期挤满患者,基层医院吸引不到患者就诊,无人问津。究其原因,已经不仅仅是病患长期形成的“看病去大医院”的观念问题决定的了。
松散型“医联体”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汕头市政协委员郑锦鸿说,医联体的推行,正是为了改变患者热衷去三甲医院看病的习惯,只有通过这种由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的“大手牵小手”模式,促进基层医院医疗环境、设施条件、人才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患者才会愿意接受“首诊在社区,小病在社区”的分级诊疗制。
“当前汕头医联体模式所面临的瓶颈问题是,虽然有关部门提出要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和统筹利用,但在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建立起统一合理的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汕头市中心医院一位负责人在谈到汕头医联体模式时告诉记者,拿目前已跟中心医院签署托管合作的基层医院来说,托管方作为大医院提供了技术帮扶、人才培训,并且选派专家定期到基层医院坐诊等措施来提高他们的医疗质量。
“但这种模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联体,而是难以形成长效机制的松散型医联体。”这位负责人强调说。
“目前,在汕头的公办医疗服务体系中,机构有行政级别,人员编制也有行政级别,在人员调配、利益分配等方面难以进行统一,这从根本上致使紧密型的医联体很难落地。”这位医院负责人说,解决方案应该是由上级政府主导,通过实行大小医院的人、财、物和各项医疗业务工作的统一管理,派遣大医院相关职能科室、业务临床骨干入驻基层医院,负责医院管理、学科组建发展、医疗技术提升和科研教学等工作,从而加快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