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4-13 14:58
- 作者:赵衡
- 来源:LIFE财新
在线下医疗体系依旧没有获得突破性的转变之前,意图通过基于线上的全平台来打通医疗服务的产业链将面临非常艰巨的挑战。当前的发展模式只有更多的借助于单点突破,依靠一个切入点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站稳脚跟,而不适合进行大面积的布局。只有等到线下的产业生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之后,再配以支付方的市场化扩容,才可能逐步展开全平台业务。
中国互联网企业都有一个做平台的梦想,小到一个坐在教室里做白日梦的大学生,大到已经成为平台的BAT。在平台化创业梦的背后是赢家通吃的思维,但这一思维并不是万能的,至少在互联网医疗领域,赢家通吃的理论更多的是一种投资者和创业者之间的自我安慰。由于医疗市场的高度分散、医疗投资的长周期和中国医疗监管体系的地域性,要想在这一领域通过高资本和高人力的投入即可获得全国性的高速复制是非常困难的。互联网医疗尽管具有互联网的特性,但其本质是医疗,需要线下的强服务才能发展,这就决定了其整体受制于线下的特征。
自从去年大手笔布局互联网医疗以来,BAT并没有在互联网医疗领域获得较大的发展。为了推动旗下公司的业务快速推进,BAT都在搭建全平台。比如阿里健康接入了寻医问药网和迪安诊断,将医生资源和第三方检测都接入了进来。而腾讯则将挂号网的微医也接入了微信,加强了医生资源的导入,再加上对可爱医生的投资,腾讯成为对医生资源抢占最积极的互联网公司。
如果中国的线下医疗体系是一个以支付方为主导的完善的分级系统,这一以平台为核心,将各类服务导入的模式将获得较大的增长空间。但在中国当下的医疗体制下,各类线上服务本身都问题重重,即使全部接入平台,也无法为平台创造价值。
无论是线上的问诊还是诊后的随访,互联网医疗的核心都集中在小病和慢病,主要由基础的全科医生来进行服务。而中国首先是基层全科医生匮乏,同时基层医疗资源匮乏导致病人长期对基层医疗缺乏信任,而大医院的医生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具体管理病人。因此,互联网医疗缺乏最基本的服务提供者——医生。表面来看,现在对医生资源的争夺很激烈,但在真正能提供服务的医生匮乏的前提下,这种争夺的意义又有多大?
另外,中国医生的主要收入来自药品的回扣而非诊费。受到政策限制,医生在网上只能为其他医疗机构的病人看病。这意味着医生看完病后只能收取一定比例的诊费,药品收益完全出让给对方,医生的经济动力很弱。在这种前提下,即使提供全平台给所有的医疗机构,又有多少医疗机构和医生有兴趣真正来网上看病。而且,中国病人线下获取普通医生的服务非常容易,对于在线上获取这类服务兴趣很弱,他们只要线下得不到的名医资源。
云端全平台在当下的意义并不大,更多的是一种对业务前景的象征。要真正去推动自身公司的业务发展,全平台业务并不是当下理想的模式。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进入线下直接把控医疗资源,从一个单点业务出发,将其建基于自己控制的医疗资源上,从而最终走通整个业务流程,最终为全平台的发展提供模式和经验的支撑。如果不愿意切入线下,只能等待各个点上的公司成长,而这不仅需要时间和耐心,更使自己陷入被动等待的状态,最终将错过宝贵的时间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