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医疗信息化 >  2014移动医疗行业全面梳理
2014移动医疗行业全面梳理
  • 2015-01-12 09:33
  • 作者:Dr.2
  • 来源:Dr.2

 对于移动医疗行业来说,2014年注定是一个里程碑,太多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了,太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那么请跟随Dr.2,从既是一个“运动员”也是行业观察者的视角,来进行一次全面梳理。

 

一、受标杆项目引导,投资机构已经再也“坐不住”了!

2014年,大量的资本蜂拥入场,移动医疗领域相关的投融资风起云涌,这也深刻反映了市场的变化。如果说2013年移动医疗暗流涌动,那么2014年则是行业井喷的一年,全年共投资了超过80个项目,总融资标的接近7亿美金,比前4年的总和还多一倍。

几乎每个月,都有投资机构宣 布重量级的投资标的,一次次刷新着我们的认知,仿佛我们已经“星际穿越”了一样!除腾讯基金豪掷1.7亿美元的两个巨无霸之外,从投资项目分布上看,主要 有四个种类:穿戴式设备类16个,医疗服务类10个,医疗应用类13个,健康应用类6个,当然还有一些比较独特的项目无法归类。

二、“大体量”选手开始入场

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将迎来爆发机遇,除了看相关市场、政策等面相外,还要考虑“大体量”选手是否开始参与其中,比如BAT、360和小米。他们延续着在金融、电商、打车、教育、银行、O2O、影视等处的“犬牙交错”,如今战火已经全面蔓延至移动医疗领域。

1、支付宝“未来医院”计划、阿里健康、药品监管码和天猫医药馆

未来医院: 它是支付宝正在打造的一个移动就医平台,他们希望繁琐的就医程序变得简单。未来患者在线上就能直接完成挂号、候诊、缴费、查看检验报告以及医患互动等等。 例如,通常情况下,患者需要在诊室外听候医生叫号或大屏幕显示序号就诊,而未来可在手机端进行叫号查询,并根据实时叫号情况安排前往诊室的时间,省去在诊 室门口的等待。

当患者的检验报告或诊断报告结果出来后,患者可直接在手机端查看。另外,当医生开具完处方后,患者可直接在支付宝系统进行缴费,则无需再去窗口排队等候; 因为他们已经通过,将诊疗卡与支付宝进行绑定,未来与医保的结算问题也会随着生态演进得到解决,就诊完成后,患者还可以对就诊医院进行评价。

阿里健康:2014年年初,阿里收购中信21世纪54.3%股份,是阿里健康全国大布局的关键一手,不仅因为他们从此有了网售牌照,而且还掌握着目前中国仅有的药品监管码体系。目前看来,他们做了两大块业务: 一、想掌握数据的“水龙头”:因为数据驱动运营是大型药企的基础,是e-marketing的基础。同样与保险公司合作也是一个关键的桥梁。二、是目前在石家庄和杭州落地阿里健康,从C端入手,通过拍处方上平台比价购药。

这样事实在国家没有正式开始启动医药分开之前,天生与整个医药产业链作对,打破医生和医院的既有利益格局,想通过自己的强大实力,形成新的类似淘宝在电商 格局中的事实垄断地位。通过强力补贴和政府行政命令,进行双轮驱动以实现目标,目前进展不顺利。不过Dr.2认为这里面很可能有国家战略的试点意味,因此 需要辩证去看。至少其撬动了一块大石,可能会形成一个市场预期。

药品监管码和天猫医药馆的顶层设计,可能将与支付宝未来医院和阿里健康形成一个大闭环,相关文章我写过不少,不再赘述。

2、微信“全流程就诊平台”和跨平台“卡位式”收购

患者只需要扫描微信二 维码或搜索相关“医院名称”添加关注,填写简单的个人信息捆绑就诊卡,即可用手机完成预约挂号、缴费、候诊队列查询和检查报告查询等就诊流程。微信团队还 携手各地卫生局,宣布统一预约挂号的“XX健康通”微信公众服务号,努力打造“口袋里的医院”。全部接入联网后,市民将可以享受本地多家医院的预约挂号、 健康档案查询、微信支付等全流程服务。未来进一步的资源整合,从腾讯2个月内大笔投资丁香园和挂号网可以嗅出一些端倪。

但从双方“交战”地区看,支付宝攻势更猛,率先接入超过20多个省,而微信则拿下5省市的70多家医院,不过由于微信移动端的占有率显著高于支付宝,从C端反向入手,未来仍然充满了变数。

3、“平安健康管家”

平安于2014年10月28日,推出了健康医疗APP“平安健康管家”,包括问疾病、看名医、逛社区、收资讯以及测健康五个模块,并且主打名医问诊及家庭 医生概念,以私人健康顾问,和名医即时在线咨询为特色,实行一对一的私人医生服务。其宣传可为用户提供从就医问诊到日常健康咨询的服务,并可根据用户健康 状况,为用户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提醒用户保持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每周推出“名医来了”系列问诊活动,与用户进行线上医疗互动。

平安健康结合自己原有医疗机构和保险客户资源的优势,逆向进行战略布局,实行诊断治疗咨询赔付的一体化。不过目前用户活跃度不高,且突破了商业模式里“甲方乙方”的界限,必然将一批原有的医疗合作伙伴推给对手,未来成败难料!

4、百度的布局

百度采用了防守策略,除了原有投资了一部分好大夫,并为其导流之外,这一年主要想依托自己优势,布局两个维度。第一、想打造数据平台概念,吸引更多第三方 的软硬件公司将数据传上来,构建一个开放导流的“连接型”生态,同时可以进行反哺,还借助其所在地的政府关系,建立了北京移动健康硬件信息流计划,不过目 前进展一般。第二、在其它土豪大手笔挥金如土的时候,百度将资源主要投给了内部的“数据挖掘”和“深度学习”,进行技术储备,期望未来以技术领先捅破其它 所谓商业模式的“纸老虎”!

5、360、京东和小米

360这一年也和国家药监部门上线了一个药物数据库查询,随后在这一领域就比较沉寂。除了周鸿祎进入或退出一些小项目的财务型投资以外,基本上选择了收缩战线,也许在憋大招,也许等待观察。

京东比较简单,借助电商和众筹基因,打造智能硬件首发平台,其中自然包含移动医疗的硬件,同时组建开放数据平台,再将数据导给春雨或其它第三方平台,构建一个生 态,现在看起来硬件首发还不错,其它的还在建设,前景不明。另外京东还布局一块医药电商,期望政策开闸后占据一定份额。

小米则继续祭起其“互联网直销”和“性价比”的大杀器,主要沿着硬件布局,投资了不少移动医疗硬件企业包括ihealth,并且应用其强大的议价能力,或收购或 摧毁或模仿,继续野蛮生长。未来期望以硬件产业链为入口,顺向切入移动医疗领域,并且与企鹅总有些暧昧,包括共同推广产品和共同投资项目,耐人寻味!

三、医药(器械、设备)产业链上的企业快速进入

医疗领域的传统选手们也没有闲着,在移动医疗这块领域里摩拳擦掌。以医药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为例,选几个代表性企业。他们各自布局不同的入口,从移动应用 开发、医药电商、e-marketing、穿戴设备、云端服务数据等多处进行渗透。医药电商的切入口自然也有各种争夺,很多医药企业碍于自己的背景,无法 掌控平衡电商平台这块蛋糕。因此,在传统企业之外的京东、天猫医药平台正快速推进。

九州通

九州通开始试水医药电商,除了已经死亡的“U医U药”和目前运营的“好药师”外,其 O2O专业买药导购平台“去买药”APP也于2014年9月份正式全面上线运营。“将拥有定位药店、药师咨询、对症下药等功能。因此有分析师和其内部团队 公开宣称:”九州通控股好药师会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发展无限!“而”好药师“签约的实体药店有3000家,按照计划,今年底将签约1万家药店,”计划3 年内扩展到5万家“。不过问题是,他们前两年就是这么计划的,估计今年可能还得继续这个计划,因为完成不了!

Dr.2认为,九州通作为区域性龙头企业试水医药电商,看似近水楼台先得月,但实际上其原有的医药背景会成为巨大障碍。当他开始扩张业务的时候,早期一定是特别快,为什么?因为他自己的门店都会百分之百地强力支持,那么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纵观世界各国的案例,医药电商第一梯队未来属于第三方没有悬念!

健一网

华润集团旗下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健一网”正式对外宣布,已于今年一季度完成3亿元融资,投资方为上海国际创投公司(SIGVC)。那么他们目前又开发了 “健一医生”,希望打通从问诊到售药的整个闭环。但是和九州通一样,过强的医药背景阻碍其成长为第一梯队,同时他们这种“内部闭环”的想法将可能遭遇惨 败,一是导致没有合作伙伴为其导流,二是成本太高,基因不对。

iHealth

他们正从传统的家用医疗健康电子产品向移动医疗健康产品转型。公司自2010年起推出了iHealth系列产品,并在硬件端、应用程序和云端持续加大研发 投入。iHealth产品在血压、血糖、体重、血氧、运动健身等领域已经推出了近10款产品,部分产品已经通过了FDA、CE认证(欧洲市场认证)。公司 目前销售收入主要来自硬件,实际销售几十万台,2000万美金左右,后台的APP和云端收入可以忽略。

iHealth未来将从战略上向竞争壁垒高的后台(APP和大数据分析管理)并购延伸,接受小米参股后,相当于增加了一个直销渠道。那么未来公司的目标是,建立用户的健康大数据,通过这些大数据与保险机构、新药研发企业等对接,从而实现商业价值。

乐普医疗

2014年8月,乐普医疗发布公告设立北京医康世纪科技有限公司,持股70%.医康世纪公司的定位非常明晰,主要从事心血管和糖尿病可穿戴医疗设备的研 发、销售和服务。还有为其心脏植入器械的患者后端管理,和医患全生命周期接触构建平台。同时他还收购了两个药品辅助营销,还有一家二级医院,希望可以为他 们心内科器械的普及形成协同。Dr.2觉得,像“泰和成”一样,走术后医患随访的平台是可行的,能够为患者带来优质管理,为医生提高效率,但是其收购药品 和医院的做法可能过界了,未来会引发原有渠道合作伙伴的反弹,对其业务拓展带来系统性摩擦,有点贪了,可能得不偿失!

四、HIS企业的布局

他们通常以挂号和院内信息流的互通互联,患者的诊后管理和随访,完成向移动端的拓展。由于HIS企业众多,而且绝大部分为非上市公司,所以下文只是选择了部分代表性企业和商业模式进行探讨。

1、东软和熙康

在“2014东软解决方案论坛”上,东软宣布其向互联网转型战略——即B2B2C,从以往专注于“B”的业务向“C”端延伸,其核心举措是联合其原来的“B”端客户共同向“C”端用户提供服务。目前主要业务期望打包进熙康公司内。实施载体之一为社区健康小屋项目,建立个人动态档案实时监测健康,随后根据居民个人健康动态档案建立数据库,从而全面掌握辖区内居民的健康状况,居民发病时也方便医生根据长期测量的健康数据而做出准确的医疗判断。载体之二是“云医院”项目,希望打通问诊、治疗和干预的服务链条。实施载体之三是可穿戴设备,关爱腕表、Buddy蓝牙腕表、iSleep睡眠宝等。所以东软开发的“云+端”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把一个健康管理方案数字化到可穿戴式设备里,方案包括了运动、饮食、用药、测量等方面的管理。

但Dr.2认为其希望打造的体系过于巨大,把移动医疗各个环节(日常检测,健康管理,医患沟通,慢性病预防,远程医疗等等)全都包括在内,所以他将行业内的所有企业都做成了对手。从主要与政府和医疗机构打交道的层面转变为与老百姓沟通的层面,必然会经历一个左右互博的过程。由于东软没有C端渠道,也没有类似小米一样强劲的互联网直销渠道,所以只能采用自己建一部分,傍着京东淘宝走一部分,再招一部分代理商的办法,政府和老百姓的单子都想要,定价策略非常痛苦。同时也无法顺向推动产业链,这条路要想走通难度不小。

2、东华软件

健康乐APP是东华软件(002065)布局智慧医疗领域的重要产品。其定位是让每个人拥有一个网上的私人医生,可以通过手机问诊。这个APP后台在阿里云上运行,有手机端和桌面端,未来将接入300多家医院,将来还计划与社区医院联通。

目前健康乐已签约6、7家医院,下一步将从200余家与东华保持合作关系的三甲医院着手推广,并力争发展其他领域的100余家医院。目前已利用百度地图以及腾讯开放平台的第三方登陆,同时,东华将不断协调与阿里支付宝匹配关系,力图探索与BAT三家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合作。同时东华软件是国内知名的承包商,经常以省或者城市为中心,拿下该地整个智慧交通和智慧医疗的打包单,进行实施,有时地方政府没有钱,采用土地置换或者其它利益补偿,转移支付的办法操作,对企业的现金流压力很大,所以其未来发展部分取决于宏观经济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情况。同时东华也有“掌上医院”的手机app,现在全国强力推进,渠道相对比较扎实,整体来说在移动医疗领域进攻欲望比较强。

3、金仕达卫宁与万达信息

卫宁软件(300253)专注于医疗信息管理系统产品研发及应用工作,拥有广泛的产品线,覆盖了医疗卫生信息产业的各个领域,包括HIS、EMR、LIS、RIS、PACS等解决方案,以及保险和公众医疗卫生管理系统。其也在深入研发移动护理、移动医生、移动输液、家庭医生、床旁智能、管理决策和e-Care(医讯通)等系统,同时开发优孕宝等产品。从最新的动作来说,公司采取收购式布局进入外地市场,主力开发与医保和商保对接的产品,未来准备切入PBM(药品福利管理)这一块,竞争对手为万达信息(300168)和海虹控股(000503),对标企业是美国的ESI,目前还在进展中。

万达信息主要从事于与医保信息对接的细分领域,收购上海复高和宁波金唐后顺势切入HIS领域,14年成功拿下上海药品信息平台的建设,根据对其收购逻辑和一系列公开市场动作的猜想,未来其可能以医保控费为核心,切入整个城市的HIS系统建设和区域医疗信息化,进行下沉式布局,想当“水龙头”。同时对PBM业务的野心,路人皆知,大伙拭目以待。

4、杭州创业和北大医信

创业软件创立于1998年,现在已成为中国医疗卫生行业软件研发和推广应用的龙头企业之一。而北大医信历经方正众邦,方正国际医疗卫生事业部,时至今日依托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和方正集团,进行业务拓展。他们都已完成了临床信息系统移动化的技术储备和实施能力(临床医生工作平台、电子病历系统、护理临床系统,移动医生工作站、移动护士工作站),以及医院经营管理(全成本核算、绩效考核、工资管理、奖金分配)、健康体检系统、区域协同医疗(病人主索引、双向转诊、协同医技、跨机构文档调阅)等方面的开发工作,并逐步将新产品推向行业,形成了数字化医院建设和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完整产品线。杭创在上海闵行区的移动医疗试点和北大医信在北京部分核心医院的实战,都意在抢占天王山,借大城市的标杆和影响力,向全国扩张。

5、金蝶医疗(用友医疗与此类似)

金蝶集团以其财务软件为主打产品,三年前,通过并购HIS与LIS厂商并整合自身HRP业务切入医疗信息化行业,相继推出了数字化医院的六项解决方案。金蝶医疗移动互联网医院也于今年5月份上线,金蝶医疗称,借助移动互联网医院,患者可通过智能手机实现预约挂号、费用支付、查看检验报告与费用明细以及反馈就医满意度等功能,以解决大医院挂号排队时间长、看病等待时间长、取药排队时间长、医生问诊时间短的“三长一短”问题。

金蝶医疗的移动互联网医院系统已形成“移动支付+医院就医流程改造+就诊服务+患者健康档案”的商业模式,并首次通过微信、支付宝、百度直达号三大入口切入医院,但其“让银行付费”的盈利模式尚待市场考验。并且由于其HIS基因,必然导致全国推广的时候遭遇其它医疗信息化厂商的摩擦而很难合作,成长为第一梯队困难,但是可以变为一方诸侯,构建生态的一环。

6、北京嘉和、芯联达与合舜阳光

嘉和虽然没有上市,但却是我们国家电子病历(EMR)市场的龙头企业,体量很大,总收入两倍于卫宁软件。目前正在积极部署和开发新的院内移动医疗产品,由于其为私营公司,没有更多的公开信息可以披露,有限的资料来自于局部客户的反向调研。芯联达与合舜阳光是相对比较小的HIS企业代表,目前也在积极布局,以移动查房和移动护理为主,也有一些成功的实施案例。

五、移动医疗会议火爆,传媒崛起

2014年行业内的各种会议特别火爆,不论其冠名为:智慧医疗、智慧医院、智慧健康、健康管理、智慧养老、互联网医疗、数字化医疗、医疗大数据、可穿戴硬件或智能硬件等等,很多会议的内容大同小异,PPT就改个日期,来来回回的讲者很多老面孔。而各大主流媒体,包括央视等主流新闻网站,包括自媒体都在积极关注,虽然很多文章都是东抄西抄,人云亦云或者故作危言耸听以获取关注度。而从整理全年大型会议发布的密度表来看,居然从头火到尾,没有空窗期,这也是行业爆发的标志之一。至于各个地方城市的小型沙龙,多达一百余次,根本无法列举。平均每两天就有一次,特别是在五月份之后和年终总结的一段时间,最多是在北京,其次是上海、杭州、南京和广州,这也直接体现了行业公司的分布特点。

那么从今年开始,很多传媒开始重点关注移动医疗,比如央视两次采访了“春雨医生“,报道了”糖护士“,经常在各大报纸上零星看到移动医疗企业或者产品的文章。新浪、网易和搜狐等老牌门户网站均开始辟出专版进行报道。而新锐媒体财新life,36kr和雷锋网等都开始加大采编力度,设置专人,开设了移动医疗专栏。医疗专业性媒体如健康界、医学界和新康界更是走在了一线。同时今年涌现出了一批专注于移动医疗领域的自媒体,如珍立拍、动脉网、贝壳社和奇点传媒,或者为了自身产品的营销需要,或者希望成为中国的移动医疗孵化器,对标美国的RocketHealth。而传统的健康报、丁香园、医脉通和医学论坛网也在此领域积极布局。总体来说,形成了一个”百花齐放“的移动医疗新传媒格局。

 

最后一章我们讨论一下行业内的其他重要参与者,如房地产商、电信运营商和各个细分子行业的代表企业,敬请期待!

【责任编辑:少丽 TEL:(010)68476606】

标签:移动医疗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