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06-26 09:40
- 作者:佚名
- 来源:中国制药网
2013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医改相关文件提出,到2020年中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要达到8万亿元的目标,相比2013年的2万多亿元,年复合增速需达到22%。而医院作为健康服务业的主体,是这一目标的主要践行者。相关专业人士认为,至少在未来十年,围绕医院价值链发展的相关产业均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
根据相关数据,2012年我国民营医院床位数占比仅有14.3%,预计到2015年这一比例会提高到20%以上。各地政府也分别推出了各种政策推动民营医院的发展的政策,其中北京市推出18条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医疗服务,江苏省计划建立大型三级民营医院,上海也推动建立高端民营医院,深圳计划建立两家大的新型三级民营医院。
未来民营医院将成为搅动医疗服务的“鲶鱼”,最终促进公立医院变革。
面对巨大的医疗服务市场,上市公司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去年以来,除了本来就属于医疗服务行业的爱尔眼科、通策医疗等不断扩大规模,主业非医疗服务的上市公司更是马不停蹄地寻找合适的医院标的,掀起了一股上市公司投资医疗服务产业的浪潮。
其中,主营中药的康美药业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收购5家医院,并开始对医院药房进行托管,加大对医院资源的整合。中药企业恒康医疗(原名独一味)也疯狂地收购了多家医院,并将名字改为“恒康医疗”。而贵州地区的药企信邦制药更是兼并重组了当地优质的医疗服务企业科开医药,发力医疗投资。
上市公司投资医院存在着怎样的先天优势?资本市场能够给医院发展带来多大的改变?这既是此次“2014年中国(贵阳)医疗改革资本论坛”的一大重要议题,也是各界关注的话题。
业内人士分析称,上市公司具备良好的融资渠道,是重资产医院产业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有人认为,上市公司大多是行业的领先企业,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人才激励制度以及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这成为上市公司最大的优势。当然,也有资深业内人士认为,上市公司在品牌承认度方面存在着非上市公司无法取代的优势,而拥有品牌,就拥有成功一大半的把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