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智能医疗设备 >  可穿戴医疗在中国发展需突破五大障碍(2)
可穿戴医疗在中国发展需突破五大障碍(2)
  • 2014-06-12 13:33
  • 作者:陈佳诗
  • 来源:福布斯中文网

五大瓶颈需要突破

当智能眼镜、头罩、手表、手环、脚环、睡衣、鞋子、袜子渐渐“攻占”人体的各个部分,形成人体信号的体域网(Body Area Network),人们是否会质疑可穿戴设备果真如此神奇、潜力无限?中国可穿戴医疗设备面临哪些市场挑战?

首先,可穿戴设备应回归用户需求和价值定位。大数据、粉丝经济等新概念层出不穷。可穿戴设备外观炫酷,的确能够在短时间吸引一部分消费者购买。但是冲动引导的购买行为,无法产生持续的购买力;已经购买的用户,也不会持续、长期地佩戴。并且,可穿戴设备背后的社交媒体、大数据和云计算,由于缺乏足够的用户群和数据积累,无法体现进一步的价值。

当下,不少智能硬件为了智能而智能、为了联网而联网、为了开发应用而开发应用,未能真正抓住用户“痛点”,迷失商业模式本质的三大要素——客户价值的独特性、关键资源的不可模仿性和盈利途径可持续性。比如,基于百度云开发的可穿戴设备“咕咚手环”,主打“运动状况提醒”、“睡眠监测”、“智能无声唤醒”三大功能。但手环其实只能起到提示的作用,无法纠正用户的不良生活习惯。如何鼓励用户长期佩戴,培养用户黏性,为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值得深思。

其次,可穿戴设备须摆脱“智能手机附属品”的窘境。目前,可穿戴设备大多非必需品,比起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并不具有颠覆性。众多智能手环可以记录睡眠时间和行走路径,而智能手机很容易就能实现这些功能。如盛大旗下果壳电子发布的一款智能便携设备GEAK Watch,可引入WiFi模块、搭配蓝牙4.0技术连接智能手机,接收信息提示、查看邮件标题等,但它仅仅还是智能手机的一种附属品。目前少量可独立使用的可穿戴产品已经问世,值得进一步探究。

第三,需要击破硬件开发的技术壁垒。可穿戴设备是人与世界沟通的新工具,开启了物联网2.0时代的大门;但与软件相比,在硬件方面,可穿戴设备面临更大的技术壁垒。如MEMS(微机电系统)承担了可穿戴设备传感器和执行器的重任,但中国MEMS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初创企业聚集于长三角,其技术远落后于国际巨头。此外,可穿戴设备还存在电磁辐射、电池续航能力差、依赖智能手机、用户界面和用户体验有待改善等问题。

第四,需要提升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在美国,可穿戴设备上市必须经过FDA认证,而中国尚未出台相关的监管法律或法规。可穿戴医疗设备的检测结果能否被医院认可,对可能发生的医疗事故如何处理,尚无定论。另外,即使可穿戴医疗设备准确捕捉了使用者的各种体征,它是否能妥善分析这些医疗“大数据”,得出靠谱的结果,来指导人们的睡眠、饮食、工作、运动,仍然需要临床测试来进行验证和比对。

最后一点,需要培育出色的产品经理。当前不少可穿戴设备背后的产品经理是硬件工程师出身,他们具有卓越的专业技术能力,但却缺乏用户导向性的营销模式思考与行业洞察力。兼具软硬件开发能力的产品经理屈指可数,使工程师能够像IT公司产品开发者那样充满创意和营销理念,懂得团队协作,兼顾功能、设计、用户需求和体验,更是难上加难。

当越来越多的可穿戴医疗设备提供商从用户的真正需求着手,兼顾硬件、软件的开发,针对目标人群进行差异化营销、培育市场之时,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前景才会迎来一片光明。

【责任编辑:永燕 TEL:(010)68476606】

共2页: 上一页 [1]2 [查看全文]
标签:可穿戴设备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