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区域 >  北京首个远郊区县医联体建成 形成“云端”医联体(2)
北京首个远郊区县医联体建成 形成“云端”医联体(2)
  • 2014-05-07 09:12
  • 作者:佚名
  • 来源:北京日报

区域中心升三级 趁热打铁硬自身

去年11月的医院等级评审中,北京10个远郊区县产生了首家三级综合医院——平谷区医院。

打造平谷医疗分中心,是平谷“云端”医联体中最重要的一环。

79岁的徐老太几天前刚在平谷区医院做完结肠癌手术,经人搀扶已能下地行走。徐老太就住在平谷城区,儿女们下班都来探望,担心老人有心理负担,孩子们没告诉老人她患的是结肠癌,老人还以为自己只是做了个小手术,因为用的是先进的腹腔镜微创手术,只在右侧腹部留下个不足3厘米的小口。

“这要搁几年前,快80岁的老人,我们肯定不敢给她进行手术治疗,只能让她去城里的大医院,或是就地保守治疗。”平谷区医院副院长王建云说,这几年,医院能够完成的治疗越来越多。“脑血栓、脑出血我们自己能治了,就是脑动脉瘤的患者也不用再去宣武医院了,区内就可以治疗。眼科难度很高的球囊后部手术我们也能完成,白内障这种简单手术一上午能做16台。骨关节镜、消化内镜的微创手术也开展了多例。”

向上依托多家三甲医院,固然能够解决一部分疑难杂症,但对于每天4000人次门诊量的平谷区医院来说,提升一般疾病、普通重症的诊疗能力,才是根本。

可人才,一直是基层医院发展的瓶颈。王建云坦言:引进高水平人才太难了!基层医院的年轻医生虽然有机会到三甲医院进修,但真正能主刀做手术的机会还是很少。

怎么办?

办法是逼出来的。平谷的“模拟医院”弥补了这一不足。

一粒、两粒、三粒……将50粒绿豆从一个盘里捡到另一个盘里,不能直接用手,而是通过操作一柄长长的持针器完成。这是平谷“模拟医院”学员的一堂必修课。这家医院的手术课表上,包括左心耳封堵术、肾动脉射频消融术、开胸植入术等,手术对象有猪、狗、羊。

“模拟医院”让年轻大夫得到了“真刀真枪”的实践训练,为基层医院人才培养提速10年。经过模拟医院的培训,在平谷区医院工作4年左右的住院医师就能完成消化内镜微创手术。

此外,平谷区卫生局还择优选定20名西医、10名中医,拜师三甲医院的著名专家。在硬件上,平谷区医院开放床位1000张,设有30个病区,CT、核磁、导管机、超声、透析机等医疗设备齐全,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完全够用。

软硬件的同步升级,让更多的平谷人放心地留在区内看病,也使“云端”医联体有了最稳固的地面支撑。

检测报告社区取 网络触角进家庭

其实,网络医疗在北京的远郊区县率先开展并非偶然。网络最大程度拉近了空间距离,这对于交通不便的郊区农民尤为重要。

平谷区东高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射科门口,59岁的老高正在等待X光片的报告。“年纪大了,颈椎不好,一低头就头晕。”老高就住在村里,上午出来买菜,顺便拍个片子。“以前这儿拍不了,看病得去区医院。”

老高的检查报告不是社区中心的大夫出的,他的X光片实时传输到了位于平谷区医院的放射影像诊断中心,那里的专家认为老高是颈椎退行性病变。报告单再传回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后也就五六分钟。这份报告单,在全区任何医院都“通用”。

平谷区现有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135个社区服务站,它们之间均以光纤连接形式互联互通。按地域分布和病人量,其中的7家社区中心建立了检验中心和放射中心,配备X射线成像系统和生化分析仪。患者可以就近做检查,由区医院远程出报告。

网络触角伸到社区和乡镇,平谷区还觉得不够。区卫生局与北京软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计划首批在6000户有慢病患者、行动不便的老人的居民家中配备与电脑或无线网络相连接的智能终端设备,如血压仪和血糖仪。这个仪器同时具有无线网络传输功能,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设定正常值、异常值、危机值等程序——正常值直接进入个人健康档案;异常值实时同步传给患者、家属、家庭医生、社区中心及卫生局慢病管控中心等5方接收端;危机值直接进入120体系和相关科室,进行危重病人抢救。

如果无线网络能够幻化成一条条“航线”,那么从上空俯视,平谷区医院就像一个大型空港,一部分航线向内覆盖18家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并延伸至家庭,一部分向外连接着6家甚至更多的国内知名大医院。通过“云端医疗”,平谷实现了与城区优质医疗资源的对接,以及区内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

科技改变医疗,也正在改变生活。而真正引导这种改变的,还是因地制宜、不断创新的理念。

【责任编辑:永燕 TEL:(010)68476606】

共2页: 上一页 [1]2 [查看全文]
标签:远程医疗  等级评审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