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市场趋势 >  4G时代移动医疗更值得期待(2)
4G时代移动医疗更值得期待(2)
  • 2014-04-08 10:37
  • 作者:佚名
  • 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

心血管病是布局重点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高血压联盟副主席王文介绍,中国心血管病发生率从2006年开始呈快速上升趋势,成为国内最大的杀手,如果采取强有力的控制措施,到2020年才可能出现下降的拐点。目前,国内每年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50多万人死于心脏猝死,治疗形势严峻,但目前治疗力度相对不足。

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办公室的专家认为,在社区开展移动医疗服务,对心血管病防治意义重大。目前,远程医学监护中比较成熟的技术有远程血压、血氧、睡眠障碍、呼吸、血糖、脑电等监护,通过动态、实时跟踪,使监测结果更为可靠。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电生理室主任医师许原指出,心电无线中央监护软件可实现实时、动态监测,跨省份受检人数约占40%,最远距离可达1800km,最长监护时间为8个月,在心血管病防治、救灾、军队医疗方面应用的前景广阔。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卢喜烈认为,移动医疗发展空间巨大。国内老龄化的加剧,促进心脑血管病投资加大,与此同时,各种睡眠障碍、精神障碍疾病的日益增多,也将促进移动医疗应用的推广。据悉,从2011年起,政府对高血压防治的人均补助将提高至25元。

王文预计,中国在2011年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直接投入约为200亿美元,间接投入约为500亿美元,与美国同期2866亿美元的投入相比,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健康智能网孕育千亿元级市场

随着针对心血管病等疾病的信息化应用的推广,一些健康监护产品已经成型。从目前看,这些产品大部分只是绝对值记录与远程数据查看,虽有的带绝对值的比较,但都没有自动化的分析,并未提高现有医疗保健系统服务能力。比如说,一家三口每天的血压、基础体温、心率等数据即时传给家庭医生,让家庭医生每周看一次,这么多数据,如果没有用户自诉的症状,家庭医生很难从记录中发现病症苗头,难以起到呵护用户健康的作用。针对病患的监护,可以降低医护人员步行到现场的劳动强度,但是由于缺乏数据的自动分析与人体健康状态识别,不能很好地保护病人,而且可能因为在医生办公室远程查看病人体征数据,减少面见病人的观察判断,导致延误诊断。

因此,便有了这样的现实需求:赋予健康监护系统智能化,让系统可以通过体温、脉象、运动、地理信息等体征信息识别,对人体状态比如司机睡意情况(2008年瑞典国家道路交通研究学会的调查显示,大约20%的交通事故是由疲劳驾驶引起的)、女性生理期作出判断,让人能合理安排工作、避孕、受孕时间和作息;防范危险,对人的健康状态作出预判,适时进行大病风险预警(概率提示);在紧急情况下,帮助出险人员向监护人或急救人员呼救。健康监护系统还可以帮助人们减少不健康饮食,规律作息习惯,降低肥胖率,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监护与急救,及时发现癌症,可大大降低死亡率。

据悉,目前正在研发的健康智能网工作涉及终端、网络、商家,终端负责采集体征信息、本地识别部分体征信息、上传体征信息到云端供识别、根据所识别体征信息作出反应;网络负责通信及云端计算;商家包括物流公司、教育机构(私立学校)、健身及医疗机构、商超、餐饮、保险公司等,根据用户指令或预设的指令为用户提供服务。

专家认为,健康智能网可开放式构建,收入来自直接服务收入(重疾识别、健康提醒、工况提醒等)和向商家提供服务(比如医保的精算,向急救机构出租坐席等),这在未来会是一个千亿元级别的市场。

【责任编辑:永燕 TEL:(010)68476606】

共2页: 上一页 [1]2 [查看全文]
标签:4G  移动医疗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