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医疗信息化 >  广州区域信息平台打通全市医疗任督二脉
广州区域信息平台打通全市医疗任督二脉
  • 2014-03-24 11:21
  • 作者:杨永燕
  • 来源:中国数字医疗网

在3月20日召开的“轻盈IT”医疗信息化建设探讨会上,广州市卫生信息中心主任高昭昇介绍了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健康卡建设应用情况。

他告诉与会人员,广州市在启动区域信息化建设之前,曾于2009年制定了《广州市基于资源规划的区域卫生信息化总体设计方案》,并制定了医疗信息化的资源规划报告、蓝图设计和设施规划。自2009 年至今,广州市一直依据该规划指导全市医疗信息化建设工作。

2010年,广州市制定了《广州市卫生业务信息基本数据集》,由市质监局批准发布为广州市地方标准,为广州市卫生业务信息的共享和交换及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打下了基础。

据了解,广州市在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同时,非常注重一些软课题的研究和规范的制定,包括制定了区域卫生信息化健康档案管理办法、健康卡管理办法、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接入平台规范、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规范等。高昭昇指出,广州在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卫计委的标准(包括健康档案的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平台的基本指南、技术解决方案等)进行,按照总体规划分布建设的原则建立特大型城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广州市卫生信息中心主任 高昭昇

区域信息平台连接五个区

他指出,目前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已经取得了以下成绩:连接了5个区,包括越秀、荔湾、花都、番禺、黄埔;连接了全部市属医院、100多家社区服务机构、25家区级医疗机构以及广州市所有公共卫生机构;其他区县和部分省部署医院都在进行连接;此外,横向还与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广州市公安局、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及广州市民政局等单位进行了连接,实现了数据共享。

截至2014年2月,数据中心共存有超过6.4亿条数据,容量为1.7T。其中基本信息3185万条,门诊记录3943万条 ,住院记录173万条,检验报告508万份,影像报告96万条,计免信息1452万条,献血记录32万条等。

尝试微信挂号缴费

高昭昇介绍,广州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共有健康档案1000多万份,主要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门诊就诊情况、检验检查报告、住院患者首页、体检报告、细胞免疫接种等资料。

广州市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应用全面开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发了面向医务人员专用界面,医生在医生工作站点击健康档案按钮就可以直接调阅健康档案进行浏览;患者可以在网上设置医生的调用密码,可以设置哪些信息可以调阅,哪些信息不能调阅,充分保障了患者的隐私。

2、开通了健康门户,该门户可对市民隐私进行保护并定期发布健康资讯,市民可在该健康门户网站进行预约挂号;市民可在手机客户端上查询医院就诊病历等信息。

3、除了电脑版网页,还做了手机客户端APP。市民下载一个客户端,即可查询健康档案、检验检查等报告。

4、准备开通微信方便医患之间沟通。高昭昇介绍,广州市卫生局正在申请公众服务号,并准备开通微信支付的方式,比如市民可以通过微信挂号并缴纳挂号费,甚至可以做医疗费用的缴付。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这是由广州市卫生局统一进行规划的,所以单个医院不需要再开发手机客户端或微信,只要跟医院平台进行对接即可。

5、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促进了公共业务系统从原来的条线建设转向基于平台的整合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从应用整合和数据共享层面实现了公共业务系统的集成化。全市血库已经跟部分医院进行了联网,可以实现采控血和用血的管理,患者可以在此平台查询自己的献血记录,尽量争取做到查询医院血量库存情况。比如婴幼儿打疫苗,过去都是独立的,在社区医院单独录入即可。现在广州市做了单点登录系统,在数据层面通过区域医疗平台从全市统一的细胞免疫数内采集这些细胞免疫数据,并推送给基层医疗机构,从应用整合实现公共业务系统的集成化。

6、2012年3月7日,广州全市统一的集约式诊疗预约系统(广州市统一预约挂号系统)正式上线,已接入全市辖区40家大型公立医院,市民可以通过电话、网站、自助设备等多种方式轻松预约接入医院医生号源,实现了“在线预约,家中候诊,分时取号”的诊疗预约新模式。截止目前,广州市统一预约挂号系统总预约量已超过80万次;除了扩大接入医院数量,广州市还扩展集约式诊疗预约系统的功能,包括拓展手机APP、微信平台等预约渠道。

据悉,截至目前,海珠、荔湾、番禺、黄埔、南沙、花都已完成区内统一的基本医疗和公卫系统建设,开始侧重建设管理决策、绩效考核等应用系统,掌握和促进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开展情况;越秀、白云、天河、萝岗等区启动全区统一的基层信息系统建设,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信息共享和业务联动,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和质量;增城、从化等区的基层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采取“市财政支持软件,区财政配套硬件”的建设模式,推广在花都区开展的基层卫生信息化试点建设成果。

广州健康卡发放300多万张

高昭昇介绍,目前广州现行的与医疗有关的卡有三种:广州市社会保障卡、广州市健康卡。

1、社会保障卡

广州市社会保障卡也称市民卡,统一采用身份证,分金融卡和普通卡,卡片包括卡识别码、卡序列号、卡的类别等信息,是居民在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接受诊疗服务的首选凭证。为推进市民卡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广州市卫生局向省部属医院免费提供部分读卡器。市民卡采用的接入方式包括Web、动态链接库以及统一界面等。

2、广州市健康卡

广州市健康卡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磁条卡,有统一的板块设计和编码,根据不同医院进行区分,以便保证用卡安全。该卡制作成本非常低,不到0.2元。采用的接入方式包括Web、动态链接库以及统一界面等方式。

健康卡作为市民卡的补充,对于未持有“市民卡”的就诊居民,医疗卫生机构发放统一规格的健康卡。据悉,目前广州市健康卡已发放300多万张。覆盖机构包括全部市属医院、五个区(荔湾、越秀、花都、番禺和黄埔区)、华侨医院、广中药附一、白云区人民医院、海珠一医等。

 

广州市健康卡使用介绍

目前,所属医疗卫生机构正式发放“健康卡”作为就诊凭证,同时停止发放旧有的磁条卡、条码卡及其它就诊凭证,并将已发放的旧有诊疗凭证替换成健康卡,实现健康卡跨院的身份识别。各医院可向市卫生局免费领卡,免去医院制卡成本。广州市健康卡与医院现存IC卡整合方案:在磁条健康卡加载芯片,并统一芯片的规格,使已启用IC卡的省部属医院可以实现健康卡跨院的身份识别。

目前广州市健康卡正在获得多方面应用,包括实现金融加载功能:正在建设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集约式诊疗费用支付系统,统一向市民提供诊疗费用支付服务;市民使用健康卡作为诊疗身份凭证,在终端、app、网站、微信等使用服务;市民可为健康卡绑定现有银行卡,实现健康卡的金融加载功能,实现诊疗费用快速便捷支付服务。

“市民卡”和“健康卡”是实现跨区域和跨机构就医、享有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载体和电子凭证。居民登陆健康门户网站查询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就医记录、检验报告等信息,凭卡可享受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可进行预约挂号、享受更加高效的预约诊疗服务。

升级居民健康卡

国家卫计委2013年2月份发布文件指出,要在2015年底实现居民健康卡发卡率达到75%以上。

标准居民健康卡是国家卫计委统一制定的标准,且具有存储芯片,能够在更多的机构进行身份识别。为了达到国家卫计委的要求,广州市卫生局计划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搭建广州市居民健康卡注册管理平台及密钥管理系统,向广州市居民发放符合国家卫计委标准的单芯片居民健康卡。

不过,高昭昇强调,广州健康卡升级为居民健康卡,也面临三大问题:磁条卡升级为IC卡,制卡成本增加;尚未明确金融支付模式;国家卫计委尚未建立分级秘钥机制。

未来规划

最后,高昭昇展望了下一步工作重点: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推进全市卫生信息专网建设、规划建立健康云计算中心、规划建立卫生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持续推进区域平台建设,完成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各部队驻穗、省属、部属医院与对接任务;深化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应用建设,包括建设区域检验系统、区域影像系统、促进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此外,广州市将积极探索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重点应用。

相关链接:

广东卫生信息化建设2014年四大规划 八大热点

移动护理应用用数据说话

移动医疗发展如同电子商务对传统商务冲击

【责任编辑:永燕 TEL:(010)68476606】

标签:医疗信息化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