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03-12 18:11
- 作者:佚名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安徽省代表团审议时有关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讲话,在医疗领域也引起热烈响应。多位代表委员提出,可以把这一思路应用于公立医院改制,促进多元办医格局形成。
事实上,这一思路在地方医改实践中已有所体现。今年2月,深圳市卫生计生工作会议明确,今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开放办医”的步子将迈得更大,公立医院将试点探索混合所有制办院新模式。
全国政协常委、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在此次“两会”的有关发言中指出,在呼吁增加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同时,我们要想如何把医疗卫生事业的活力激发出来,公立医院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就是很好的举措之一。
各方多种打算
呼吁在医疗领域引入混合所有制的各路人马,各自有不同的想法。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康恩贝集团董事长胡季强,希望以混合所有制突破民营医院审批难关。
新医改致力于建立多元办医格局,然而新建民营医院涉及区域卫生规划,审批程序也非常复杂,就此,胡季强认为可以先尝试办混合所有制医院,绕开有关障碍。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俞光岩,则寄希望于社会资本来加大对高端医疗的投入,以这部分收入反哺公立医院基本医疗服务。
俞光岩表示,现在对公立医院的特需医疗有数量限制,不能超过总床位数的10%,希望通过混合所有制的办法,让公立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发挥作用。
为了便于公立医院统一调配资源,统一安排出诊时间,俞光岩建议把这样的混合所有制医疗单位做成现有三级医院的二级法人。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主任刘迎龙则期望混合所有制在未来一段时间使公立医院和基层医院均衡发展。
先将想法付诸政策文件的深圳市卫计委,希望通过混合所有制或公办民助方式的办院形式,在一些专科建设方面尝试采用资金或技术入股,促进公立医院与民间资金、人才技术的合作,以此吸引高层次专家团队进入深圳。
遵循市场规则
混合所有制在市场经济中并非新鲜事,各种不同类型股份公司都可视作其体现。但在医疗领域,混合所有制所意味的“公私合营”,曾长期存有争议。
据透露,至少10年之前,上海市就酝酿把社会资本引入医疗领域,与公立医疗机构合作或对之进行改造。当时的上海市领导还曾布置卫生系统对此进行研究,提交了有关政策建议。参与此事的上海卫生系统某位负责人认为,公立的技术加上民间的资本,乃至外资的品牌,是强强联合的最理想形式。
但是本轮新医改开始后不久,上海仁济医院浦西分院引入美国霍普金斯集团合作一事终未获批,传达出高层对此的迟疑态度。
前述俞光岩的有关主张,实际上类似于所谓公立医院的“院中院”,在新医改中也被放在清理之列。
此前对于医疗领域“公私合营”的保守态度,主要源于社会资本利用公共资源营利的顾虑。随着新医改推进,越来越多人认可这样一条现实途径:即通过社会资本参与改造公立医院,来逐步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长期致力于医改研究的专家、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也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公私合营”是一个过渡阶段的措施,在此前提下,不必过多纠结于有关争议。
朱恒鹏认为,一方面,参与合作的公立医院会受到非营利医院有关法规的约束,合作所获盈利将被用于医院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参与合作的社会资本也会受到市场规则的约束。他指出,最关键的是保证整个过程的公开透明,用市场机制来进行医院竞价、改制。
曾经参与托管上海某公立二级医院的医疗投资人士抱怨,政府哪怕只有1%的股权,也会要求100%的话语权。未来如果要在医疗领域推广混合所有制,显然也存在类似的担忧。
朱恒鹏表示,上述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尚未从公立医院中脱身,分开得不彻底,而非混合所有制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反过来想,社会资本哪怕只有1%的股权,也会要求同股同权,公开透明,这将有效降低随意决策,同时也有助于反推医疗机构的管办分开及其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