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09-18 14:46
- 作者:黎蘅/伍仞
-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近日,广东首例H7N9禽流感患者经过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全力救治终于康复。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广州医疗技术、医疗资源等综合实力在全国的排名已稳居三甲,根据权威机构最新发布的排行榜,全国“百强医院”中,广州地区医疗机构占据了10个席位,数量全国排名第三。
2013年,广州还将在医疗资源的布局上“下一盘大棋”,通过“一主五副”的崭新布局结构将优质医疗资源从主城区向南沙、萝岗等新城区辐射,将广州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健康医疗城市。
现状扫描
观察一:广州居民健康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广州人聚在一起最爱聊什么?健康话题毋庸置疑位居三甲之列。事实上,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与广州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健康与长寿对很多广州人来说不再是梦想,而“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在广州人中也早已过时。
根据广州市卫生局的数据,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广州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而到了2007年,广州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已达77.98岁,较全省高2.98岁,较全国高6.58岁。截至2010年,广州居民平均寿命再次跃升,提高到79.2岁。与此同时,婴儿死亡率从2005年的6.84%。下降到4.04%。,孕产妇死亡率从20.91/10万下降到15.20/10万。居民健康总体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观察二:广州每千人有5.3张病床 高于上海
在医疗服务能力上,广州市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明显增加。过去,广州除了市中心,周边区域的医疗资源极其匮乏。2013年78岁的梁友生家住芳村,“以前芳村哪有大医院,我看病最近都要坐车到位于多宝路的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现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不过在这十几年里,芳村先后建起了慈善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鹤洞分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院,出门看病的话坐几个站的公交就车可以了。”
数字的变化更能印证梁友生的说法。2010年,广州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共2400间(不含部队卫生机构及村卫生站),全市病床61681张,比2005年的47526张增加了14000多张,到2012年,全市各类卫生机构共拥有床位7.04万张。
广州目前全市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005年为4.7张,2010年为5.3张,而到2020年,广州的目标是每千人有6张病床。根据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提供的不完全统计数据,目前全国每千人床位的平均数约为3.81张,北京每千人拥有床位5.5张,上海为5张。
观察三:广州有多个在全国具影响力的专科
比较一个地区医疗水平的高下,光比谁的医院大楼盖得高、谁的床位多是不够的。在医院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软实力的较量上,广州也交出了让人满意的答卷。在由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负责、全国2000多位着名医疗行业专家参与评选的复旦版《2010年度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中,全国“百强医院”有十个席位被广州的医疗机构拿下(广东入围的10家医院全部在广州),仅次于北京的25个和上海的19个,稳坐全国第三把交椅。
除了医院的综合实力之外,广州还拥有多个在全国极具影响力的专科。例如由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与中山大学眼科中心就位列全国第一,而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心血管领域、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的血液科等也分别进入了全国同类专科的前列。
“正因为有着丰富的医疗资源和过硬的医疗技术,所以广州市民生病极少需要到外地求医。”长期从事全国医疗观察与医院管理研究的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兴琳教授说,“相反,广州还承担了大量外地病人的诊治任务,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周边省份,甚至是来自国外。”据记者了解,目前广州地区几家全国知名的三甲医院,起码有70%的患者来自外地。
观察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丰富 市民受惠
不少人谈起欧美医疗资源时常常艳羡不已,但其实在广州,近几年也大力推行了“政府埋单,百姓受惠”的“公共卫生服务包”。日前,市民刘女士收到了女儿所在小学的通知,说可带孩子到市内多家定点医疗机构实施牙齿窝沟封闭治疗。刚开始的时候,刘女士还以为是学校与医院联手“搞创收”,谁知一打听才知道这是广州市近年来推出的免费服务项目,整个过程分文不收,目的是预防龋齿。
事实上,在全市适龄儿童中开展免费窝沟封闭仅仅是广州“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包”的其中一项。从2010年起,这一项目就开始免费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恢复,一共有11项37小项。近年来,已先后免费为10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为23万余例孕产妇提供艾滋病、梅毒、乙肝筛查和干预服务,为13万名7岁~8岁在校儿童实施口腔检查,并为其中7.3万名适龄儿童的22.4万颗牙实施窝沟封闭预防龋齿,为3.26万名农村孕产妇提供住院分娩补助。去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已达到40元/人。
观察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处理能力明显增强
2003年的非典,广州创出了3.6%的全球最低死亡率。而在此之后,席卷全球的H1N1甲流疫情、2008年的冰雪灾害、“5.12”汶川大地震的医疗卫生救援……在一系列接踵而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广州一次又一次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如今,广州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公共卫生应急工作日常管理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预案体系。与此同时,广州还在全市铺开了一张疾病监测网络,常规开展30多种传染病及病媒生物监测,每年的流感疫情、登革热疫情、监测系统都能闻风而动,为疾病防控工作布下天罗地网。
在2013年纪念成功抗击非典十周年时,广州市卫生局党委书记、传染病专家唐小平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在广州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传染病防控队伍,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恰好发生在2013年的H7N9禽流感疫情,又给广州在传染病防控上的进步来了场“小考”。钟南山院士评价,这次H7N9广州从早诊早治到防治监测都做了很大的努力,做到了很好的控制。“我不相信这是一个自然规律,而是经过十年的努力,通过有条不紊的防治措施得出的结果。”钟南山院士的肯定,掷地有声。
未来发展方向
缓解资源分布不均:优质医疗资源向新区转移
目前,广州的医疗资源布局并不十分合理,约80%大型医疗机构分布在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北部、天河区和白云区南部等区域,其中50%的省部属、市属医疗机构都集中在越秀区。这种随着历史延续下来的医疗资源布局,使中心城区大医院人满为患、交通拥堵。而在荔湾区南部、白云区北部、南沙区、萝岗区、从化市、增城市等区域,却因为缺乏大型综合医院,居民就医深感不便。
从现在到2020年,广州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将会陆续向城市发展新区、外围城区以及资源薄弱地区转移。例如白云区人民医院迁建、花都区与中山一院合作建院、番禺区与中山二院合作建院、广州市南沙中心医院二期、从化市与南方医科大学合作建院以及增城市挂绿新城综合医院等项目的建设,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均衡布局和有效利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别。“争取到2015年之前,三个副中心和两个新城区各有一间以上三甲医院。”广州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唐小平说。
缓解看病难: 社区卫生资源亟待盘活
广州地区,医院不少,专家很多,但是“看病难”依旧是困扰着很多市民的“顽疾”。长期从事医院管理研究的王兴琳教授认为,社区医疗资源未被“激活”是导致“看病难”的重要原因。
广州市的社区卫生资源布点工作已经完成,每条街基本上都有社区医疗机构。但遗憾的是,社区医疗机构始终未能成为市民就医的首选。不少社区医生坐诊一天也就看十来个病人,而三甲大医院的专家,半天门诊下来就得看五六十人。
王兴琳指出,要盘活社区卫生资源关键要做到“双下沉”:病人下沉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但目前广州的情况恰恰相反,社区医疗机构存在职业通道狭窄、晋升难等瓶颈,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优秀人才都往大医院挤。
目前北京和上海都已通过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等模式,并在医保政策等经济杠杆的调配下,主动将病人引向社区医院。例如北京就由政府推动,实行大医院带动小医院的就诊模式。在北京的朝阳区,病人就诊按规定要先到社区医院,社区医院解决不了的,再由社区医生联系和预约大医院的专家。而病人在完成诊断和初诊后,再回到社区进行随访或康复治疗。与此同时,大医院还要承担起对小医院技术指导和带动的责任。“激活社区医疗资源需要政府的推动,只有当社区医院真正当起市民健康的"守门员"和"分诊台"的时候,看病难的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王兴琳说。
缓解排队难:看病就医进入信息化时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城市、无线城市已不再是梦想。而在医疗领域,医疗信息化也正悄悄改变市民看病习惯和方式。
2007年,广州市属医院纸质病历实现“一本通”;2011年11月起,全市统一的诊疗卡系统上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联网机构全面发放统一诊疗卡,广州统一诊疗卡是广大市民看病就医的统一凭证,包括市民卡和健康卡。统一诊疗卡在联网医疗卫生机构间通用,打破了医院“各自发卡、互不通用”的局面,免去携带不同医院各种诊疗卡的麻烦,市民可在联网机构内挂号、就诊、付费、取药等服务一卡通。
可以预想,在信息化的帮助下,看病“三长一短”现象能够得到缓解—市民可凭统一诊疗卡“在线预约,家中候诊”,到现场取号就诊,信息化程度高的医院,自助支付的同时,电子处方就到了药房,药师已开始帮你“执药”,各种检查单结果也可以在自助终端自己打印,不需再排长长的队。
记者手记
优质医疗助力 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
幸福生活是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核心理念。而作为生活在这座城里的一员,如何才能感到幸福?身体健康、生病的时候能获得优质、便利的医疗服务,相信是很多市民对“幸福”的定义之一。
而广州正在描绘的医疗规划蓝图中,通过大力发展健康医疗产业,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在全市范围内的均衡布局,提升全民的医疗健康服务水平,正是实现这一幸福理念的具体行动。
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健康产业群体,以“优质医疗”打造自己特有的城市“标签”……一系列的举措和规划将在广州引领新一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和广州市民的健康水准、生活品质,促进广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提升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城市价值和综合实力,建设好幸福广州。
未来展望:
用5~10年将广州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健康医疗城
去年10月,在市长陈建华主持召开市政府14届38次常务会议上,要在东山口打造“广州医疗中心”的规划正式对外公布。规划明确提出,广州将在未来10年内以越秀区东山口为中心,辐射周边10公里范围内打造高端医疗服务核心区。其中,广州健康医疗中心将选址越秀区东山口片区;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选址白云区,主打中医药品牌;广州健康医学中心选址南沙区,主要与港澳地区及发达国家在高端医疗服务方面进行对接。
2013年4月,这一规划在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十四次会议上获得通过。
这个宏伟蓝图的诞生,并非突发奇想。
“事实上,建设广州医疗城的计划虽然刚刚提上台面,但其实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酝酿过程。” 作为广州医疗中心规划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资深医院管理者、广东省医师学会会长林曙光为之奔走多年。他说,整合现有医疗资源、提升水平,在东山口一带建设广州医疗城,这是广州几代市长都着力推进的事,除了现任市长陈建华,前两任市长张广宁和万庆良也都进行了反复的研究,“这是有利于民生的项目,应该鼎力支持”。
而曾参与过数次医疗城建设规划讨论的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徐瑞华则表示,打造广州医疗城的构想灵感源自美国休斯顿,在这个世界着名的医疗城里,一个区就聚集了四五十家医院。去年4月,市长陈建华率领广州市政府代表团抵达美国休斯敦,考察当地医疗服务、健康产业情况时就抛出了广州医疗事业发展的新命题。他认为,广州医疗、健康产业基础雄厚,条件优良,完全可以把健康医疗产业作为市委 、市政府“12338”战略部署的重要载体,建设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突破口,整合全市众多医疗、健康资源,在未来5~10年内,力争将广州建成世界一流的健康医疗中心,服务社会,造福市民,提升全市人民的生活质量。
而在最近召开的一次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广州市政府的领导班子再次明确,要站在世界医学科学前沿,发展广州的健康医疗产业,提升广州国际医疗中心地位。同时要立足广州,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广大群众,使广州成为患者就医和医疗保健的首选之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