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市场趋势 >  网上问诊逐渐成为流行 寻医拿药还须谨慎
网上问诊逐渐成为流行 寻医拿药还须谨慎
  • 2013-07-30 12:56
  • 作者:佚名
  • 来源:人民网

本月1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也表示,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专项行动整治药品安全等突出问题,重点解决网上违法售药等药品安全突出问题。为此,本报针对网上“用药安全”这一话题进行了特别关注。

调查

网上问诊渐流行 寻医拿药须谨慎

“网上问诊”受青睐

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遇事先上网查询,就连生病看医生也不例外。患者在网上输入自己的症状就会有医生为你提供在线咨询,足不出户就能看病就医,直接跳过排队、挂号、做检查,不仅便利,还省时省钱,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青睐。记者采访了解到,我市有不少市民,特别是年轻一族热衷于这类“网上求医”。新罗区一家保险公司的员工张女士和身边的朋友一样经常上网查症状,输入所患症状就有“医师”、“热心网友”为她们提供建议,教她们选择药品,然后“对症下药”。

鱼龙混杂难放心

网络问诊确实为病人带来好处,但并不是所有网上“名医”的建议都可靠。新罗区46岁的陈女士就花了近4000元网购“名医”推荐的一个疗程“特效药”,但经专业部门鉴定,这“名医”极力推荐的“特效药”只是普通的保健食品,并非药品,没有一点药效。记者采访了解到,像陈女士这类情况还算乐观的,邮寄过来的药品毕竟还算是保健食品,虽然没有治疗作用,但吃了对身体也无害。可马先生就没那么幸运了,他听从所谓“专家”的建议,服用了一星期的药,病情不见好转,反而日渐恶化,最后还是到医院就诊。

随着网上问诊的兴起,各种“健康网站”层出不穷,良莠不齐,越来越多的人网上求医却蒙受欺骗,花冤枉钱不说,耽误了治疗,还可能使病情更加恶化。那些为患者分析病情、开处方的可能并非专家,甚至是不是医生都很难说。这类人往往都是某个医药产品的“药托”、“医托”,忽悠拐骗病人的。他们会指定一个品牌的某种药品,告诉你这类药品药效显著,有时候还会指定你去购买“特效药”。

岩城一家事业单位的刘先生告诉记者,一些网上在线的医生并没有严格的管理条例制约,他在网上登录注册填写了信息,竟然很快也“成为”一名“医生”。可见“网上名医”这类医生没有扎实的医药学知识,就轻易为患者“排忧解难”,结果可想而知。

药品“导购”变“促销”

网络问诊难以令人放心,直接上药店买药情况如何呢?7月17日,记者走访了岩城多家医药超市,发现一些小药店的导购员药学知识并不专业,但促销的热情不减。记者采访了解到,原来,部分导购员由于受“多卖药、多拿提成”的利益驱使,药品“导购”变成了药品“促销”。一些不懂药学知识、不具备药师专业技术职称的导购员“指导”顾客用药,带来不少用药安全隐患。

问题一:由高价位药开始推荐

记者以头疼老犯晕为由,到岩城和平路某家医药连锁超市买药,导购员简单询问了症状,例如什么时候开始的、持续多久了,之后便从货柜第一排取下一盒标价27元的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当听记者说这药吃过,对自己没多大效果时,这名导购又推荐了名为芬必得酚咖片新头痛装 ,每板10片,每盒1板 ,价格23元。记者表示价格有点高时,该导购员拿出标价11元的哈药复方氨酚烷胺片。最终记者表示,要购买便宜的去痛片时,这名导购才极不情愿地从货架最底部拿出去痛片,一板包装20片,售价仅1元。导购说:“药品还是拿贵一些的好,这种便宜药没什么作用,而且副作用也大。”

随后记者走访了市内数家药店,无论规模大小,这些药店的导购无一例外都是从高价药开始推荐。

问题二:处方药也能随便开

在岩城龙腾中路附近一家医药连锁店,记者同样以头痛为由询问店内一名导购员能否开处方药,该导购员将记者带到了店内处方药区,并向记者说道:“你看要什么处方药,我们这里可以开给你。”记者发现,地上的玻璃展示柜内放着多种处方药,有常见的头孢克肟胶囊和阿莫西林胶囊,还有一类是抗生素。

记者询问:“处方药不是要医生才能开么?”并问该导购员是否有医生资格,她指导人家用药是否具备药理常识,是否为执业药师?该导购员立即拉下脸,并不耐烦地要求记者不必问那么多。记者注意到,该店的监督牌上标注“药师”只有一名,其余八名都是标注“药工”。

问题三:搭车卖保健品

记者在中山路附近一家药店采访,还是以头痛为由向导购员说明来意,导购员询问症状后向记者推荐几种药,然后开始介绍某药与某保健品搭配使用效果更好,并推销某款价格不菲的蛋白质粉,她对记者说:“你这种症状就应该多多提高免疫力,这种蛋白质粉就很不错。”

此外,当记者提出想补充点维生素C时,该导购员在最后也向记者推荐了某款钙片,并告诉记者这两种搭配吃,能更促进钙片和维生素C相互吸收,效果更好。

采访中,在市直单位上班的黄先生气愤地对记者说:“由于头晕,自己到药店要买板蓝根冲剂,结果导购员拿食品类的板蓝根给我,当时我不知道仅板蓝根就有药品、保健食品、食品三类,结果,服用后我才知道上了当。”一些患者由于药店的错误引导、指导、促销,买来保健品食品当药物服用的不在少数,有的甚至带来不良反应,造成身体的戕害。

专家支招

网上问诊多起到导诊作用 不能取代面诊

网络问诊仅仅是病人甚至病人家属陈述病情,医生没法实际面诊,如何保证不会被误诊呢?记者为此采访了市第一医院、龙岩市第二医院的相关医生。

据他们介绍,医生需要通过详细的询问病症发展过程、病史、疾病家族史、用药,当面观察病人的病情,配合现代医疗器械的检查来进行诊断、治疗。虚拟空间里目前还无法面察亲观病状,网上咨询自身定位是解决医生和患者的联系,不能做诊断。因为医生没见到患者之前进行诊断对双方来说都有很大风险,这个行为本身在医疗体系里是被禁止的。

所以“网络上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在患者见到医生之前,网上提供的咨询服务是轻量级的诊疗建议,不能作为诊断。网络问诊更多提供的是健康建议、或进一步就医指引,无论网络问诊如何发展,均不可能代替医院诊疗。网上咨询无法代替面诊,严格会诊一定要发生在医院,否则,一旦出了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等问题,患者面临取证难、维权难等困难。

多留心眼防受骗

面对网上鱼龙混杂的各类咨询网站和市场上“百变花招”医药促销手段,大多数人往往无所适从。那么,我们该如何选购、服用药品,才能做到合理用药、安全用药?为此,记者采访了市药监部门相关人员。

据市药监局药品市场监管科江科长介绍,选择放心的网上问诊平台,防止被“忽悠”,这点很重要。这就需要市民擦亮眼睛,一是不要上非法网站;二是碰到网上医生问诊,应通过网络查明其真实身份信息,即医师应该经过实名认证,具有真实身份和医师执业资格,再行问诊。而安全用药,也需要查明药物是否经安全认证,对于医生建议使用的药品,应先到网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数据库查询一下,核对好批准文号,各方面信息符合的情况下还要看看它的适用症状,使用注意事项。如果在数据库里面找不到该药品,就坚决不能去购买服用。因为网上咨询医生与面诊毕竟不同,这样核实更为安全些。

此外,遇热心荐药荐医者多留个心眼:正规医院的医生接受网络咨询时,一般只提供治疗原则、做些健康知识普及,不会随便推荐具体的药物,更不会动不动就答应给“优惠”、请病人一定需到哪个场所做治疗;对夸大的疗效宣传尤须警惕,虽然现在医学越来越发达,但有很多疑难病仍无法解决,治疗效果仍不理想。患者及其亲友在网上咨询时,千万不要迷信声称能治愈各种疑难杂症、攻克世界难题的夸大宣传。

江科长说,为让广大市民更加合理、更加安全地用药,他们加强了行政执法检查,防止假药、劣药流入市场,执法人员注重从源头上把关,要求药企、医药超市的进货渠道、销售环节和台账保持一致;此外,他们还加强监督检查,要求药品超市销售人员、药师等从业人员依法经营、加强学习与自律,禁止导购人员为推销药品而夸大宣传,误导消费的行为。

药监工作人员同时提醒广大市民,如果发现其有借药学服务的名义推销药品的行为,可拨打热线“12331”监督并举报,一旦查实将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调查显示:网上问诊已成就医新趋势

互联网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大众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据美国AIS调查机构的一份3000多人的网上调查结果显示,92.4%的美国网民有过网上问诊的经历;75.2%的美国网民选择先去咨询网络私人医生,了解症状,然后再决定去医院还是去药店;53.5%的美国网民与至少1个网络私人医生就健康保健问题保持日常沟通。

目前,中国网民已达5.8亿,那么中国的网上问诊市场情况是怎样呢?

国家药监局发布了公众用药现状调查报告,近8000份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超两成被调查对象生病之后愿意网上问诊,并且根据以往经验去选择药品。而中国权威调查机构艾瑞咨询开展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83.2%的网民有网上问诊经验,其中34.2%的网民会向健康网站咨询“头疼脑热等小病痛”,33.1%热衷于从网上获取日常保健知识。

“合理用药,安全用药,涵盖很多方面,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们能做的,是加强药品市场的监督、把关,确保假药、劣药不流入市场。药品,涉及到人的生命健康,如何安全用药,首先是要对生命有一个敬畏,只有对生命有了敬畏,才不会在药品的销售等环节中搞鬼搞怪,忽悠人家。”在采访中,市药监部门的一位人士如是说。

市药监局的工作人员在进行药品检查

提个醒

用药安全存在的误区

市民对用药安全认识存在的误区往往也带来不少用药安全问题,那么,用药安全存在的误区主要集中在哪几方面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市药监局和我市医院的部分医生,他们就此提出合理化建议,我们进行了综合:

1.要慎用偏方验方

有很多患者由于治病心切,不管是否对症,便贸然使用偏方、验方;也有一些人盲目相信偏方和口口相传的验方,甚至对一些偏方、验方奉为至宝,拿回家服用或者泡酒喝;还有一些人外出旅游后把带回的药材当礼品送给老人、亲戚、朋友,结果往往是好心办坏事。

对此,专家表示,中医博大精深,不排除民间有些偏方很管用。但是不懂中药的人对药材的真伪往往难以辨别,可能因购错药出现问题,也有些使用者多是知其疗效而不知其为何有效,对其毒副作用更缺乏基本的了解,不能保证用药的安全。况且,中医讲求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因此,大家在得到民间药材、偏方、验方以后,最好要请懂中医中药的人看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准确把握它的用法、用量,以减低危险系数。

2.吃药并非多多益善

专家指出,少而精应该是医生给药、患者用药的基本原则。因为任何药物的作用都有两面性,既有治疗作用,也可能会发生不良反应。再加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可能增加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对人体造成损害。

另外,对于治疗同一种病的很多药物,虽然商品名不同,但可能含有相同的成分,联合用药容易引起药物叠加,等于加大了药物剂量,不良反应的危险性也会成倍增加。

因此,在用药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原则上应遵循能少不多的原则,尽量减少药物对机体功能不必要的干预和影响。

3.自行选药应慎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体制更加灵活,人们购买药物相对更加方便快捷。再加上俗语“久病成良医”的误导,当患上感冒、头痛、发烧等小病时,往往凭借经验、直觉自我诊疗,一些人更是秉承小病去药店,大病才去医院的观念,有些药店促销导致人们蜂拥而至,抢购大量药品的报道屡见不鲜。

记者手记

卖药,请别“忽悠”我

“合理用药,安全用药,涵盖很多方面,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们能做的,是加强药品市场的监督、把关,确保假药、劣药不流入市场。药品,涉及到人的生命健康,如何安全用药,首先是要对生命有一个敬畏,只有对生命有了敬畏,才不会在药品的销售等环节中搞鬼搞怪,忽悠人家。”在采访中,市药监部门的一位人士如是说。

是啊,敬畏生命,就请别忽悠生命。而记者一路采访而来,却被不少人忽悠得“团团转”。从药店导购员到网上问诊,到医生在线咨询,其间,充满着忽悠的色彩。如果合格的药品由于个体差异,一样的症状不同的患者服用后出现不良反应,那是正常的,而为了多卖药、多赚钱,一个劲地忽悠,胡乱地推销药品,导致人家不该吃的药吃了,发生不良反应,身体遭殃,那这不是昧着良心么?试问,这难道是对生命的敬重么?

如果你不懂药学,请别乱导购,瞎指导;如果你不是医生,请不要连线患者;如果你是一个有良知的人,请不要当“药托”,到处坑人。每一个人都应该敬畏生命,卖药,请别忽悠我!

【责任编辑:晓一 TEL:(010)68476606】

标签:网上问诊  用药安全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