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一张卡”如何破解中国式难题 闵行医改将成未来风向标
“一张卡”如何破解中国式难题 闵行医改将成未来风向标
  • 2012-12-04 13:54
  • 作者:佚名
  • 来源:上海政务网

“中国式医改”三大问题

1国人长期以来重治疗轻预防,个别医生受利益驱动重开药轻教育,导致“大处方”、“大检查”等过度医疗现象难以遏制,医疗费用失控

2一些基层政府投资建设居民健康档案,但很多档案自建成起即成为“死档”,沦为“橱窗工程”

3一些城市医改没有充分兼顾医务人员的感受和利益,导致“大锅饭”现象重返社区,基层医院再度回到改革前的“配药室”状态

据《劳动报》报道,上海医改到今天已迈入艰难深水区。能否真正改变市民的健康现状?如何兼顾患者与医务人员的合理诉求?这是事关各方切身利益的难解之题。拥有243万常住人口的闵行区,用“一张卡”来破题,历时三年的医改同时赢得了民意和医务人员发自内心的掌声。卫生部部长陈竺在调研后表示,“闵行模式”将成为中国未来医改的风向标。

记者获悉,上海各部门近期正密集调研“闵行模式”,预计明年向全市推广。

一问病人:一张“黄卡”改变了什么

花6块钱预防疾病,用4块钱来有效治疗,这种理念在西方深入人心,但在很多国民心中,尚未认同,“防病是看不见的,不如把这些钱花在给我治病上来得实在。”

家住古美西路420弄105号的张中云也曾这样认为。他身患多种慢性病,像一些受困于看病难看病贵的市民一样,也时常发发牢骚。“这一次,我是打心底感激社区医生。”在刚刚经历了一场有惊无险的大变故后,老张决定就此在梅陇养老,尽管他户口在市中心。

作为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服务签约户,今年2月,老张妻子带着“黄卡”到社区接受免费大肠癌早筛体检。起初他们没放在心上,转身就出门旅游了。结束旅行回家后,老张发现,家里电话机的来电显示上有一个号码重复出现多次,一回拨才知道,是妻子肠检发现肠化隐血指标高达4个+。这是胃肠道早期癌变的重要信号,报告一出来,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心急火燎地寻找他们。

正当一家六神无主时,通过联网的全区健康信息系统,医生立刻在社区为她预约了瑞金医院闵行分院的胃肠镜检查,有了医联体快捷通道,原本至少等待一周以上的检查提前到2天。在社区卫生站,老张一次性付清了下一步检查的所有费用,家庭医生给他提供了详细的检查前准备工作清单,做好了肠道检查前验血、服药所有工作。一周后,报告单被免费快递到了社区医院。通过社区转诊系统预约专家,老张按部就班陪同妻子看病。“幸好早发现早治疗,本来是胃癌,现在已经转成浅表性胃炎了。”上月他到社区给妻子配药时,电脑又报警了,原来是半年复查期到了。“以前真的不相信社区医院,现在,除非有大病要转诊,否则我就吃定这里了。”

如果说老张这样奇特的经历只是个案,那么更多普通居民对这张“黄卡”带来的变化也感同身受。

锦鸿公寓的王淑华老人今年80岁,身患多种慢性病,老伴多次脑梗,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长期卧床治疗,却找不到一张病床。领到“黄卡”、签约家庭医生后,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王医生自己找上门,为老人建立了家庭病床。自此,王医生每周上门给老人复查、开药、吊针,还教了王淑华一整套康复治疗办法。

王淑华自己也不时跑医院。“老早看病,医生没几句话,我要自己一次次重复讲情况,看一次病就像参加一趟考试。”老人说,拿到“黄卡”后,医生把她所有的既往疾病状况、治疗进展记录上线,看病时一刷卡,之前所有情况清清楚楚。每当电脑记录她血糖坐标线显示异常时,老人会接到医生电话,让她调整用药复测。过去身上有一点不舒服,医生马上开一大堆检查单子,现在电脑中能调出历史情况,很多检查都不用重复做了。

二问医生:改革兼顾你的感受了吗

“现在多开药不出效益,多跑社区才能挣奖金。”姚岱红,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长,今年下半年成为闵行首批试点绩效改革的家庭医生之一。在她看来,如今做家庭医生,不会管、不能跑就是不称职。

建健康档案,过去一次性输入身高体重、家族病史和基础指标后,就算完工。但建成后的档案是否被束之高阁,居民出现新的疾病要不要更新上线,这些却和她无关。“现在不行了,要是有一个月没更新资料,我就得打电话了。”姚岱红手里管着几千号高血压和糖尿病人,对于这些重点“客户”,她一个月要跟踪访问两次,血糖一点点波动就关系到她当月的慢性病管理考核任务的完成情况。

姚岱红手里有一张绩效卡,每当病人就诊划“黄卡”时,她也要拉一下自己的卡,绩效卡时刻睁大警惕的“眼睛”,根据不同疾病的诊疗路径把关,任何一点诊断或用药错误都会被电脑记录下来、进入考核体系。假如某一个品牌药品她在一段时间里大量使用,系统还会发出警告。“就是想方设法作假多开了药,也没有效益。”王正龙说。他是朱梅服务站的团队长,在他的绩效考核体系里,看病只占40%权重,要想多拿奖金,还得在跑社区上面下功夫。“以前当医生都不喜欢上门出诊,毕竟坐在诊室里更省力。”现在他每个月有新增2-3个家庭病床的指标,要是没有病人叫出诊,他就得自己去社区找“客户”。

就连疾病预防这样虚幻的指标,现在也具体到每一项都落地。根据管辖地区的人口数量和我国高血压、肿瘤发病率标准,王正龙每年必须完成一定人数的新发现高血压病人,每月对100个居民开展肿瘤早期筛查,一些年轻居民忙于上班,王医生就得到小区去“逮”人。

姚岱红和王正龙都告诉记者,社区医生收入比改革前明显提高,平均涨幅达到30%,其中家庭医生助理的收入上升了40%,“只要完成指标,一年绩效奖能保证拿到15万,超额年底还能再奖。”尝到了医改甜头的医生告诉记者,他们的年薪已经超过了医院院长和卫生局长。

三问局长:“闵行模式”能否解决“中国式医改”难题

改革如何让群众感同身受?记者就此专访了闵行区卫生局局长许速。

记者:为什么有的政府投入巨资,但群众对医改成效感受不明显?

许速:目前的国家资源承受力与人民的医疗需求存在距离,同时资源的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重复检查开药浪费了大量资金,使群众感觉看病越来越难。因此有限的财政以什么样的机制投入、这种投入是否高效就很重要。有限财政应在公益性服务上用足,而不应搞形式工程。

记者:“闵行模式”能否改变群众的健康状况?

许速:截至今年9月,我们管理的高血压病人达到18.43万人,糖尿病患者5.37万人。社区胃癌、肝癌等六癌监测发现肿瘤患者586例,其中早期199例,癌前期436例,早诊率达到68.36%。每一例早发现的背后,能省下多少钱,改变多少人的命运,这笔账每个人都会算。

记者:医改如何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许速:让医务人员公正、公平、透明、阳光地获取应有的报酬,这是改革很重要的动力。通过调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从过去我们要他做变成他自己要做,真正体现出多劳多得、优劳优得、不劳不得。现在医务人员收入差距拉得很大,低的与高的相差20倍,但大家没有意见,因为我们有计算机采集程序,有公开透明的分配制度和政策,结果是每一个人自己掌握的。

闵行模式

●把社区看病的便捷性做到极致,把居民一生健康真正管起来,花小钱早预防早发现,不生大病省大钱,极大地提高了病人对社区医院的依赖性。

●每个居民免费发一张“黄卡”,黄卡详细记录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健康资讯、疾病信息、治疗检查过程,并且不断更新。持黄卡和社区签约的病人,享受免费体检和肿瘤早期筛查等十多项公共福利,慢性病的治疗全程有人管,可在社区快捷预约大医院检查和专家门诊,付费取报告都在社区。

●用制度倒逼医生主动远离“大检查”、“大处方”。“闵行模式”对医务人员的考核,四分看治疗、六分看预防,预防工作做多做少、干好干坏直接影响到个人绩效,考核制度充分体现了“优劳优得”,一个社区医生的年收入甚至能超过医院院长和卫生局长。

改革下一步回归公益性

时值岁末,上海医改的下一步走向牵动着市民的心。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黄峰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近期本市各医改职能部门正开展全市大调研,“闵行模式”将在全市各区县社区推广,部分举措还将推广到四家郊区新建三级医院,以此拉开公立医院改革序幕。

黄峰平表示,下一步医改将充分唱好“公益性”的主旋律,在社区,医改重点推出适合居民实际情况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公益化运行、信息化支撑,重新塑造社区医生“健康守门人”的新形象。

【责任编辑:志娟 TEL:(010)68476606】

标签:闵行模式  医改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