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科技前沿 > 技术标准 >  依赖检查成危机 高科技也会“骗人”
依赖检查成危机 高科技也会“骗人”
  • 2012-11-22 10:27
  • 作者:佚名
  • 来源:生命时报

血常规、心电图、B超、胸透、CT、造影、核磁共振……在医院里,患者或家属手举一大堆检验单,提着装有胸透、CT片的袋子奔走在各个楼层,一项挨一项排队等待检查的景象,我们熟悉且厌倦。医生问诊不到三句半就埋头开检验单,看病只靠仪器说话。病人成了被各种化验单、检验报告堆砌而成的“电子病人”,医患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看病贵”问题越来越明显。这些检查真的需要吗?如何走出“先做几个检查,然后开药方”的诊疗模式?

有时高科技也会“骗人”

38岁的冯楠手中提着装有核磁共振检查结果的袋子,站在偌大的门诊大厅里,一脸的茫然和疲惫。失眠已经困扰她整整两年了。连续几天的彻夜不眠,让她白天头昏脑涨,有时还会呕吐。排了几个小时的队,她终于挂上了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神经内科的专家号,可是医生没问几句就给她开了一张核磁共振检验单,告诉她“先排除一下脑部有没有问题。”提到总想吐的症状,医生说:“最好去消化内科做个检查。”其实,这两年间,她辗转了好几家医院,CT、颈部彩超、核磁共振做了个遍,却都“未见明显异常”。医生看了检查结果,只说各方面正常。冯楠告诉记者,“他们好像只关心我的检查结果,并不关心我的痛苦。难道一定要我脑部长了什么东西,才能为我治疗?”

的确,高科技的精密仪器就像能扫描人体的透视镜,可以帮助医生发现很多“看不见的病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但是,有时候高科技也会“骗人”。 有这样一个“经典”病例:一个便血的病人经过多种仪器检查,都未得出诊断结论,病历最后被送到一位著名的外科专家手中,这位专家看完病历再仔细问完病史,采用了最简便易行的直肠指检法,便得出初步结论:直肠癌。

“先做几个检查,然后开药方”,几乎是现在一成不变的诊疗模式。不但医生习惯于此,病人也觉得这是“正常程序”。很多检查需要提前几天预约、各个检查室门口都排着如长龙一样的队伍,从此不难看出,去医院就得做检查,已经成了看病的“家常便饭”。

“检查一下放心”是很多医生开检验单的理由。殊不知,过度依赖检查设备,不但会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对病人身体造成伤害,甚至可能导致悲剧发生。据河南《东方今报》报道,2010年11月5日,河南南阳市40岁男子孟德营感觉胸闷、胸疼,怀疑自己患有心脏病,赶到医院就诊,医生开了验血、彩超等几张检查单,说“检查后再说”。不幸的是,他最终猝死在彩超室门口。

过度检查问题全球普遍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医生更多地依赖各种检查设备,CT与B超随手就开。对于这种变化,很多医生都深有感触。香港著名外科医生钟尚志也在其著作《刀下留人》中,回忆起学医时每天反复练习诊断程序的时光。当时,那些严格缜密的诊断步骤熟记于心;现在,他的听诊器却和其他医生一样束之高阁。他不禁反思,作为医生的自己是不是丢失了什么?

不仅中国如此,全球医学界都普遍存在这个问题。美国医学界就曾经发出过呼声,称“过度检验和医疗,是美国医学最严重的危机。”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刊登了一项研究,指出在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的美国人中,有1/5是“非必须”的。

很多人觉得,CT、造影等检查是无害的,可以随便做。事实上,很多检查成本高且创伤大,可能给病人带来永久性伤害。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指出,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放射线量相当于拍了750次X线胸片,这对一些并不需要做CT检查的年轻人来说,不但起不到作用,还会浪费医疗经费,甚至带来一生的癌症风险。

那么,为什么医生会越来越依赖检验仪器,以至于造成过度治疗?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分泌科邱明才教授分析:首先,有些医生急功近利,过度追逐利益,这也与医疗体制的趋利性有关。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近年来,很多医院盲目展开“医疗设备竞赛”,贷款购买先进医疗设备。有数据显示,2000年2009年10年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近6倍。仅北京一个城市CT设备的拥有量就比全英国都要多。为了尽快收回成本,有些医院将科室和医生的奖金直接与开出的检查单挂钩,所以出现了不少“滥开检查单”的现象。

其次,客观上来说,大型医院的病人太多,医生没有时间仔细问诊。第三,有些医生的专业知识和临床诊断技能不足,所以只能靠设备“帮忙”。另外,医患之间缺乏信任也助长了检查设备的滥用。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处理医疗纠纷时,法律上规定举证责任倒置,医生要证明自己的清白。所以,为了避免产生医疗纠纷,一些医生抱着“宁可多做也不漏做”的态度让病人做检查,把“检查结果”作为有力证据。

“望触叩听”永远不能被取代

高科技的检验仪器是现代医疗的巨大进步,有些检查是必须要做的。胡大一曾表示,如何区分必要和不必要的检查,是当务之急。他认为,医生给患者看病的基本流程应该有这五步:第一,详细询问病史,同病人沟通;第二,物理诊断,即“望、触、叩、听”;第三,用一些基本技术检查和诊断疾病,比如做心电图、拍胸大片;第四,让病人做无创伤性的辅助检查,比如做运动平板测试、超声心动图检查;最后,才是让患者做CT、冠状动脉造影等成本很高且有创伤的检查。他说:“其实,对经验丰富的医生来说,通过前面四个步骤就能诊断大部分疾病,最后一步完全没必要。”

国外在这方面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据介绍,欧美国家的社会医疗保险体制比较完善,病人看病由保险公司埋单,因此他们要审核每个医生所开的检查单和处方,如果不合理,保险公司不会把钱付给医院。日本同样存在这样的第三方监管机构,当他们发现某个医生开出的医疗费用过高时,就会进行调查,一旦发现问题,这个医生会被终身禁止行医。目前我国医保制度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但还需要不断积累经验。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首席专家李佛保曾提醒年轻医生,在治病中,安慰学要占到40%的比例。每天查房时,他先问病人“昨晚睡得好不好,哪里痛?”在他看来,现代医学看似高级,其实并不如大家想的那么好、那么准确。“拍片子不知道病人的痛苦,验血不知道病人的温度,CT不知道病人哪里麻木,核磁共振不知道病人的肌力。”可是触诊医生与病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却能为人心带来温暖。所以,“望触叩听”永远不能因为现代医学的进步而被替代。

【责任编辑:well TEL:(010)68476606】

标签:检查依赖  电子病人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