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7-06 18:03
- 作者:韩言铭
- 来源:中国经营报
一方面刚需正逐步释放,另一方面投资者们也已经做好了出手的准备。随着中国医改进入深水区,政府也频出利好政策。在近期召开的两场专业医疗健康论坛上,众专家及投资人士均认为,“中国医疗服务产业已经迎来曙光,在‘天’还没有大亮之前就应开始投资。”
政策利好下的20%增速
一个值得参照的对比是:台湾在30年前的医疗服务量80%是由公立医院所完成的,但是现在倒过来了,75%是由非公有系统的医疗机构完成的。“中国医疗产业的太阳还没有出来,现在只是看到一点曙光而已。”
3月14日,国务院颁布《“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紧接着又发布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这些政策文件都明确:社会力量办医将会被加大力度推进。
清科集团董事长倪正东在第二届中国医疗健康投融资高峰论坛上表示,医疗行业投资是受政策影响比较多的行业,2009年新医改方案的公布和最近新政的颁布,对行业影响很大,投资人已做了很多的尝试。
“要推动非基本医药服务业加快发展,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紧跟政策的恩颐投资全球合伙人蒋晓冬表示,这样的表述以前从来没在卫生部或者相关领域看到过。“因为卫生事业是一个公益事业,这个时候提出要变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让作为投资人的我眼前一亮。”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朱恒鹏也表示,现在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不到一半,但是从病床和医务人员数量讲,公立医疗机构却控制了90%的病床和差不多90%的医务人员,至今仍然是一个公立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医疗服务供给格局。
一个值得参照的对比是:台湾在30年前的医疗服务量80%是由公立医院所完成的,但是现在倒过来了,75%是由非公有系统的医疗机构完成的。
“中国医疗产业的太阳还没有出来,现在只是看到一点曙光而已。”怡德医疗投资管理集团董事长周大为认为,政策鼓励适应多层次需求的医疗服务发展,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床位数和服务量要达到社会医疗资源总量的20%左右,可见这个增长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另外,将民营医疗机构纳入医保体系,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利好。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副秘书长李静湖表示,民营医疗机构按照一定的条件都将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的定点范围。去年末,民营医疗机构的定点家数是将近1.7万家,而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基层定点医疗机构的发展需要更快一些。
在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医药业商会名誉会长任德权看来,新政之下的医疗行业出现了三个明显的变化:一是市场的扩大,二是市场结构的变化,三是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市场的变化,产业和企业的变化也将会呈现四个趋势,即优质化、学术化、集中化和国际化。他预计:国内医疗市场今后五到十年,每年将会保持20%左右的增长。
看好高端医疗和大专科医院
目前,经济发展使需求正从大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展,而且国家政策也支持医疗服务往基层走,因此按照这个大趋势,二三线城市将会产生大量的投资机会。
相关数据显示,医疗行业的投资额度较多的细分行业是医药产业、医疗设备和医疗服务三个领域。
倪正东表示,从整个医疗行业的VC和PE投资来看,2006年是11亿美元的投资,去年则达到41亿美元。医疗投资增长非常快,说明整个创投行业对医疗健康是非常重视的。虽然今年第一季度有所放缓,但医疗健康行业的下降速度没有TMT行业那么快。
“从总的趋势来看,医疗服务这些年的需求在释放,而且随着保障制度的建立,很多原先的系统不能满足的需求,需要一些新的服务机构去补充,这对于投资来说是一个机遇;另外,政策环境更好了,比如原来审批机构比较严,而现在对于民间资本办医的一些审批,在组织规划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空间。”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司长张宗久表示,民营资本进入医院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做高端,二是做专科,并且做成连锁。
已经投资了两家医院的君联资本投资总监蔡大庆也认为,高端和专科里面有较大机会。在他看来,经济发展使需求正从大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展,而且国家政策也支持医疗服务往基层走,因此按照这个大趋势,二三线城市将会产生大量的投资机会。
任德权则表示,高端养老和医疗结合的会所及服务也会有很大的机会,原因是现在有几千万元收入的人在中国有上千万,这相当于一个国家。因此,从这个市场切入医疗服务行业,更现实一些。
但是,对于参与公立医院的改制,多数投资方似乎并不乐观。任德权认为,公立医院改制很难赚钱,要投资只能投营利性的医院。
“我看了16家作为试点改制的公立医院,大多很难投资。真正能在医院里面找到投资机会的,一是民营医院,二是专科医院。我们在西南地区就投了一家儿童医院和一家民营妇产医院,这是我们看了大量医院以后不得已的选择,整个医改还是任重而道远。”建银国际财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小林说。
他进一步表示,他们所投的这家儿童医院是当地唯一的三甲医院,为了解决基本医疗需求和解决商业投资能够赚钱的问题,地方医改的试点给了两张牌照:原来的基本医疗服务仍然提供,政府还另批了一个营利性的专门做高端服务的牌照。
对于未来的投资机会,九鼎医药基金负责人禹勃认为,“在医疗投资里面,消费认知是所有壁垒里最重要的壁垒,如果要进入综合医疗服务市场,一定要把这个作为第一要素来考虑。”禹勃强调,只要是做医疗,肯定是以治疗为主,服务为辅。不管是高端还是低端,首先要突出的是治疗能力,然后才是服务水平。
“医疗健康是高度监管的行业,政策最新的动向对产业和行业投融资都会产生非常深远影响。”蒋晓冬说。
蒋晓冬是恩颐投资(NEA)全球合伙人、中国董事总经理。NEA是美国医疗行业最大的投资基金,他们在医疗设备、医疗服务、医疗信息系统和服务、生物制药领域共投资了170多家公司。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时,蒋晓冬表示,NEA在中国也是从上述四个细分市场寻找着投资机会,而具体到医疗服务领域,他重点看好像肿瘤、心血管等专科医院。
记者:中国的医改进入了深水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最近也不断有政策出台,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在新的医改形势下,你认为将给投资带来哪些具体机会?
蒋晓冬:主要有两大机会,一个是在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首次提出改革后的医疗筹资方式要以第三方支付(医疗保险)为主导;另一个是GMP认证改革,加强监管对于提高药品质量、效果有好处,这会促使中国药厂向国际标准靠拢,也会使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对于医疗机构而言,这个市场才刚刚启动,前景非常巨大。未来10年甚至20年,中国的医院将从政府主导逐步走向市场化,这期间的一些配套的机会,也会随着改革进程逐渐显现出来,比如后勤服务、病人康复护理、商业保险等领域。
记者:目前,国家正在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你怎么看待公立医院这一块留给资本的机会?
蒋晓冬:医院股权多元化是一个趋势,但坦率地说,现在的机会还比较少。因为很多制度性的问题,决定权不由我们掌握,这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改革力度。有人说,从大城市还是小地方入手,这取决于哪里有需求,什么地方有迫切的需求,或者说现在的医院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些需求。毕竟,医院投资跟TMT投资不一样,有钱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看你能组织到哪些优质资源,以及能否满足这些需求。
记者:专科医院是投资人比较看好的方向之一,你认为在哪些专科医院的细分领域还存在有较大的市场前景?
蒋晓冬:相对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相对比较容易做一些,人才、团队组建也比较容易。但具体要说哪些细分医院比较好,每人的看法不一样。从我的角度来看,大专科是比较有前景的。牙科并不算,它的门槛比较低,而像肿瘤、心血管类的我比较看好。在肿瘤领域,我们投资了两家,一家是做化疗设备的企业,这家公司自主研发的设备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另一家是肿瘤医院,主要服务于中高端人群。
记者:NEA在美国医疗健康行业投资过很多企业,这些资源会带到中国吗?过往的投资经验对于你们在中国的投资有何影响?
蒋晓冬:NEA在美国投资过170多家医疗健康企业,其中有76家上市公司。有世界医疗界的网络是我们的核心优势之一,这不仅可以帮助这些公司寻找到中国的机会,也可以帮助中国企业与这些巨头合作。比如,我们投资的一家南通制药企业,6月初就与礼来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这种合作是多赢的。未来,我们还将充分发挥全球性资源优势,在中国的医疗设备、医疗服务、医疗信息系统和服务、生物制药等领域进行投资。
做医疗健康业的“百度”
慈铭和爱康国宾通过融资、并购获得行业寡头地位时,行业老三和老四通过重组打破了这一格局。
去年,美年与大健康合并成立美年大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美年大健康”),随后继续进行大规模并购。自此,国内体检行业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在董事长俞熔看来,不快速扩大规模,风险就很大。
并购已成为体检行业抢夺市场份额的常规打法。并购后,如何系统化管理才是体检机构面临的问题。
体检门店需要地方政府部门审批,为了快速获得牌照进入地方市场,才进行并购。慈铭和爱康国宾背后都站着诸多的风险投资机构,这些财务投资者也都希望通过并购这种方式实现快速成长,以便退出。
俞熔进入体检行业有些偶然,他的另一身份是天亿投资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天亿投资差不多有一半资金都投在医疗健康领域。
2006年,俞熔创立了美年健康。在看过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之后,他发现,体检这个生意更容易做大。因此从2008年开始,美年开始大规模招兵买马组建团队,同时不断地通过并购扩大规模。
之所以选择并购这种方式扩张,俞熔说:“传统的从零开始的创业,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太慢了。更为重要的是,与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对专家的资源要求很高不同,体检行业的商业模式,并不过度地依赖专家资源,完全可以通过系统的复制来实现快速的扩张。”在他看来,服务业的规模化发展,需要依赖于一个标准化的体系,体检业也是如此。由于自己已有相当的产业基础和投资背景,因此通过并购这种打法来实现快速扩张,是驾轻就熟的。
事实上,体检行业通过并购实现规模化的案例并不新鲜。正在冲刺A股上市的慈铭体检,也正是通过靠外延式并购做大规模,先后并购了北京佰众3家体检中心和深圳我佳8家体检中心。在其上市申报稿中显示,慈铭并购的11家体检中心为公司贡献了大量营收、利润。
业内人士指出,体检门店需要地方政府部门审批,为了快速获得牌照进入地方市场,才进行并购。另外,慈铭和爱康国宾背后都站着诸多的风险投资机构,这些财务投资者也都希望通过并购这种方式实现快速成长,以便退出。
显然,做投资出身的俞熔从一开始就为美年打上了资本的烙印。在他的主导下,2011年,美年与大健康合并,一跃成为行业内门店数量最多的体检机构。2012年,美年大健康又控股了西安两家知名体检机构康成体检连锁机构与德立普体检中心;在5月,又以股权并购了广东省最大的知名体检机构瑞格尔体检连锁机构。目前,美年大健康在全国的分支机构已经发展到80家,俞熔的目标是到2014年发展到200家。
但是,也有医疗健康业的投资人提醒:并购其实是一种高风险的动作,失败的案例已屡见不鲜。体检行业虽然是服务业,但风险亦不小,关键还是要看并购者有无核心的东西,能否形成可复制的能力,比如系统化的管理能力等。如果只是单纯地为了合并报表而做大业绩,那么这样的并购风险还是比较大的。
靠系统来整合管理
美年大健康已经在网络系统上实现了查看远程的图片,这样就能在某地集中一批专家,而不用再分配到各个分点去。这一做法,不只降低了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服务质量,可以把资源高效利用起来。
经过一年半的磨合,俞熔认为,把收编的网点整合起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并购前的价值观认同是第一步,并购后靠系统的力量来实现整合才是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俞熔说,在全面扩张之前,他考察过台湾体检机构美兆体检,这是一家业内公认的在候诊系统中做得较领先的公司;后来,他又仔细学习了苏宁模式。在他看来,苏宁已经把连锁模式做到极致,IT系统在其中是功不可没的。
基于这样的考虑,美年大健康开发出了适合自己的IT管理系统。比如在候诊系统与IT整合方面,美年大健康已经在网络系统上实现了查看远程的图片,这样就能在某地集中一批专家,而不用再分配到各个分点去。这一做法,不只降低了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服务质量,可以把资源高效利用起来。
针对慈铭早于美年大健康上市,俞熔表示压力不大。在他看来,差异化是企业生存的关键,而真正的商业格局还需要两到三年才能形成,目前各民营体检机构所占的市场份额连百分之十都不到,市场还极度分散。“作为第一梯队里的美年大健康、慈铭和爱康国宾,都有各自的特色。对于美年来说,我们主要的特色是把中医融入到服务流程中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健康评估和检测方法,古人强调‘治未病’,体检价值在疾病预防,‘治未病’和体检是可以嫁接的。”
在俞熔的商业理念中,未来,医院不再是用户的“入口”,而体检机构才是。只要抓住这一入口,就有机会成为整个医疗健康产业的“百度”。俞熔表示,未来五年内,美年大健康将在现有体检、健康管理和中医养生的基础上,植入中医治未病、女性保健、特色诊疗、康复理疗和就医保障等增值服务。
规模的扩张将对管理形成一个巨大的考验。对此,俞熔也坦承:“随着规模的加速扩张,下一阶段最大的挑战来自于管理团队复制的人力缺口。”对于如何解决这一发展瓶颈问题,俞熔表示主要会通过企业内部培养来形成专业化的队伍,这也是一个练内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