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11-30 09:52
- 作者:佚名
- 来源:南方日报
龙岗正在努力探索公平、公正处理医疗纠纷的机制
在《深圳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中,建立严格有效的医疗卫生监督管理体制,建立公益性医疗纠纷处理平台,是此次医改的重点之一。
针对医疗事件的投诉,医院该如何处理?目前,龙岗中心医院设立了人民调解室,导入第三方调解机制,处理医疗纠纷问题。专家呼吁,建立第三方的调解机制,公平、公正地处理医疗纠纷,改变医院“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的做法势在必行。
案例
持续一年的维权纠纷
在龙岗一个街道医院,有一名患者在持续的一年时间里面,不时到医院“维权”,有时候还把医院大门堵住,所有车辆都无法进出。
这个医疗纠纷,为何会持续一年的时间?
据了解,2010年5月14日,黄女士(化名)怀有33周大的胎儿,当天早上出现下身流血的情况,所以她马上前往家附近的医院。随后,医院给她进行了剖腹产手术,婴儿是早产儿,只存活了数个小时就死亡了。
2010年11月,黄女士向龙岗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12月,当法院开庭审理案件的时候,需要黄女士提供医疗事故鉴定,以作为证据。
但到这一步,事情却停了下来,黄女士因为担心事故鉴定“有猫腻”,对自己不利而不肯去做事故鉴定,甚至还认定了“跟医院商量就有赔偿”。而在其后的大半年时间,不时到医院门口拉横幅“讨说法”。
至今这场医闹已经有一年多时间,这场闹剧让街道派出所出警近百次。警方介绍,每次黄女士来维权,就会打来十几个报警电话,警方到场后,发现黄女士挂过横幅、堵过医院门口,确实影响群众就医,也影响了医院的医疗秩序。
医院出于无奈,曾主动报料媒体曝光这位患者的医闹行为。
出路
建立第三方调解机制
不久前,根据广东省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主任周继华的披露:2010年,广东各级公立医院去年约报告医疗纠纷2.5万到3万件,其中走司法诉讼途径解决的只有500至600件,行政调解的只有1000件左右,其余超过90%的医疗纠纷基本是通过医患自行协商“私了”。但这种医患面对面的谈判,矛盾容易激化。
“目前,解决医疗纠纷有四种途径。”龙岗区卫生局医政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四种方式分别是自行协商、调解、诉讼和仲裁。“其中调解有行政调解,就是卫生部门组织的调解,和司法调解,就是街道司法所、司法部门等进行调解,方式由患者决定。”
另外,记者了解到,假如患者或家属一方采取法律途径进行诉讼,法院采证除了当时的就医病历等数据,少不了的便是医学鉴定,裁决时间短则三个月到半年,长则几年的时间。深圳市医学会是深圳进行医学鉴定的唯一单位,鉴定委员组由市内专家组成。
由此可见,不难理解为什么医疗纠纷的解决鲜走法律途径,因为环节多、耗时长,并且患者一方通常对“司法鉴定”有不信任的态度。
在《深圳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中,建立严格有效的医疗卫生监督管理体制,建立公益性医疗纠纷处理平台,是此次医改的重点之一。
改革的内容包括:建立医疗行业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在人民调解工作机制的框架内,建立公益性的医疗纠纷处理平台,积极开发医务社会工作岗位,形成医疗纠纷第三方调处机制。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尊重医务人员的良好风气。完善医疗机构防范医疗风险内控制度,降低技术性医疗风险。完善医患沟通机制和投诉处理机制,降低非技术性医疗风险。鼓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参加医疗责任险等执业风险保险。
在司法局和卫生局的支持下,目前龙岗中心医院设立了人民调解室,导入了第三方调解机制,让医疗纠纷处理更为公平、快捷和有效。通过为医务人员购置医疗执业责任险、与龙岗派出所合作建立警民联调室、与司法局合作设立人民调解室、引导医务社工主动做好病人疏导工作等综合措施,2010年,这套体系共解决了206宗医疗投诉,医疗安全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在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解决医疗纠纷方面,周继华呼吁,各地要加快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把医疗纠纷由院内引向院外,促进医患平等协商、加强沟通。
评论
余世猛
医改攻坚,攻在人心
医疗纠纷折射信任危机
近来的医疗纠纷,三个事件,分别显现了三种问题:
南海弃婴,是医生责任心少而导致的医疗事故;八角门,是患者误会医院诊断,从指责医院到向医院写道歉信的一片哗然;录音门,则是患者对医生存有质疑,用录音录下医生每个诊断过程的无奈。
三个事件尽管性质不同,他们却一致地折射了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患信任需要修复的现实。
有感于现在的医患关系紧张,家属打医生事件,甚至连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也在自己的微博上呼喊:“今是高考,唯告学子:要有尊严,别学医!”
医学是一门不确定的科学,不同患者对同一种药物可能表现不一样的抗药性,在未知的医学领域,还有很多的难题要攻克、破解,需要技术检验手段的创新和医生诊疗方式方法的创新。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上,医患双方都需要相互谅解和理解。
医生和患者,两者本不相识,但因为对抗疾病而站在一起,应该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他们应对的敌人应该是疾病,唯有医患同心,方能战无不胜。而现在却不是这样,相互的猜疑与不信任,搞得医疗卫生界人心惶惶,医生正常的病情排除环节被怀疑成医疗缺陷,搞得年轻的医护人员不敢进行临床试验;有经验的同志也不敢冒风险去尝试新的诊疗手段,怕“闹”到自己头上。这样下去谁还去探索医学新领域,谁还去承担医疗风险和责任呢?
诚信缺失是医患关系紧张的症结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在反思中,我们有了很多声音,这当中有机制、体制的问题,但面对这些硬件上的短板,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道德层面上的短板。
急功近利、利益至上的社会环境导致了社会诚信的缺失,多年来,以药养医、医生收回扣、过度用药、医保覆盖度不够广等问题相继在医改中爆发,加上医疗纠纷的增多,进一步导致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要打破僵局,医患双方需要重新构建相互信任的体系。
天下没有不想治好病的医生,作为患者,在康复的共同目标下,不能丧失对医生最基本的信任。患者更应该从医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他们8点钟上班,一天需要看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病人,有的没有时间喝水和上厕所,甚至每天无法按时吃饭和下班;他们没有节假日,休息只能以轮休的方式进行,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有的自己还正在病中,还常常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责难和不理解……这些都让医护人员变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作为医生,也应该从患者角度去理解患者:患者本就心情不好,看病还要排好几小时的队;他们害怕被误诊,花掉了巨额医药费,病情却没有好转;有的千里寻医,却遇上不负责任的医生,态度恶劣……这些焦虑都让他们对医生心生疑惑。
所以,医患双方都应该相互理解,达成一致目标。
医疗机构要“现代化、规范化、人文化”
近日,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接受电视采访,说医改当中牵涉的利益很多,有政府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医院的利益、医生的利益,但众多的利益当中,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大,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才会走出这种极其复杂的利益博弈的迷宫。
稍搁置病人的理解不说,仅医护人员的精神面貌本身,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目前,有一些误诊,反映了医疗机构管理不到位,个别医护人员不够责任心不够、素质不够、职业道德不强的问题,虽是个别现象,但也反映了医护人员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
医务人员在医疗卫生服务活动过程中,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是关健,其核心我认为就是要构建医疗机构“现代化、规范化、人文化”的“三化”建设。
现代化,就是政府要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从医院设施等硬件上满足当前的发展所需,提高医院的科研水平。近年来,龙岗加大了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中心医院综合门急诊大楼投入使用,为龙岗中心医院创三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当前区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已经开始了试用阶段,改善了患者的就医条件,未来还将有妇幼保健院、坪地人民医院等改扩建工程实施。
规范化,就是要规范医院运作,加强技术质量标准和医院管理水平,建立其科学的管理方式。目前,龙岗中心医院导入了“S-O-4P”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区人民医院实行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卓越绩效准则,从管理上提高龙岗软实力水平。
人文化,就是尊重人、理解人,提高医护人员的道德素质。医院是公益性的服务单位,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谐医患关系就要积极做好医德医风建设,医护人员恪守医德,处处以病人的利益为重,文明行医、礼貌服务。
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是构成患者就医满意度的因素之一。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影响着病人的心理状态,一个用心听诊、细心负责,遇到问题虚心求教,努力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和水平的医生,往往能给病人带来莫大的信心。相反,一个粗枝大叶,缺乏责任感的医生,往往让病人反感,导致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上,医院要紧抓医德医风的建设,提高医护人员内在的素质和提高服务的自觉行为,有责任感地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进而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
无论是近期让人哗然的“南海弃婴”、“八毛门”、“录音门”,还是更远发生在5月份的江西医生被打事件,医患和谐的话题,被推至了风口浪尖,也引发深思。
目前,龙岗不同的医院会有不同的口号和发展愿景,会有很多服务规范和医疗诊断的标准,但归根到底的一个标准,应该是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它是最直接、最根本的标准。
我认为,当前的医改攻坚战,要重在攻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