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各地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尤其是综合性非公立医疗机构,还没被老百姓广泛“待见”。一方面公立医疗机构人声鼎沸,另一方面,非公立医疗机构冷冷清清的窘境可见一斑。
如果非公立医疗机构上手目标就是利润,则自我角色定位必然和社会期望相左。恐怕难有宁静的心态去研究当前的市场机会是什么、应该如何切入,也根本不会认真思考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要为哪些消费者提供怎样的服务。更自然地对潜心培育医院特色缺乏耐心。
最近有媒体报道了外资非公医院对中国医疗产业投资环境的抱怨,从而曝光了非公医院正面临的共性“困境”。
其实,非公医疗体系建设问题在2009年4月国家医疗体制改革指导意见中已给予了明确,关于鼓励非公医疗体系发展的国家意见正从不同的角度出台、试点、丰富、完善。今年6月卫生部关于允许部分地区医生开办诊所的试点政策就是其中一例。非公医疗体系和公立医疗体系的竞争格局若不建立,就算“看上病”的问题得以解决,“看病贵”的问题也将长期存在,且“看好病”将成为新的课题,医疗体制改革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就难以实现。
然而,现实是各地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尤其是综合性非公立医疗机构,还没被老百姓广泛“待见”。一方面公立医疗机构人声鼎沸,另一方面,非公立医疗机构冷冷清清的窘境可见一斑。
非公医院是企业,企业面临的困境首先是没市场,因此就没有利润、就亏损;亏损的局面转机无望,则心生失望,然后就去寻找借口,将借口推到生存环境上,这对一般的经营者而言,是再常见不过的事了。幸福的理由是一样的,不幸的理由有千千万万。按照庄子的辩论原理,“我们不是非公医疗机构的经营者,又怎么能知道非公医疗机构的经营困境不是来源于环境呢?”
作为咨询顾问,笔者曾调查多家非公医院,在光鲜的宣传广告映衬下,其内在的就医环境、管理水准和人员素质,还真的找不出多少让消费者选择的理由。某民营妇科医院,到农村去进行免费体检的推广活动,传销式发放捆绑式医疗卡。其“你在村里卖掉一张卡,在你的卡上就多出210元奖励,就是你的医疗基金,只要是你的家人就可以顶医药费”所表现出来的经营理念,让人无奈到头疼。反倒是那些从正规医院退下来的医疗骨干开办的个人诊所,虽然就医环境一般,但从早到晚忙不完的患者,能让人感受到非公立医院的希望。
公立医院的弊端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如果非公立医院再不诚恳地对待患者,以此来解决医院生存的困局,生存空间只会越来越窄。
消费需求是多元的,本轮医疗体制改革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未来的工作重点是大力发展以县、区级医院为龙头的公共卫生医疗网络体系,以保障为目标,做到广覆盖。相应的,对服务水平的要求就难免是面向以基本需求为特点的大众医疗。对于特殊的高端医疗服务和特色专科服务,就理所应当有更广阔的医疗定位去支撑、去满足。于是,非公立医疗机构拥有了差异化的发展定位空间。当公立医疗机构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到动态平衡的格局,则医疗价格和服务的匹配关系即得以建立,医疗市场自觉的重视服务、自我修正的秩序就会建立。届时,公立医院和非公立医院人才的自由流动、服务的差异性得到明确,消费和服务定位的匹配关系将得以建立。如果非公立医院所提供的服务和公立医院一样,非公立医院发展的理由就值得质疑了。因此,完全否定当前的市场环境,既不利于非公立医院的发展,也是不现实的。
但回到企业自身来看,任何投资分析都不可能忽视环境因素,等千百亿元的投资砸完了才想起抱怨投资环境,也不是值得同情的。中国市场近年来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急功近利行为,不止一桩引起全民声讨。当前,消费心理更多地将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印象定义成“为了赚钱”,于是,民众不选择、优秀医生不加盟,非公立医疗机构的经营窘境产生了。作为投资方,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对消费行为的分析应该是不糊涂的,否则就不会挖空心思与知名公立医院合作,在人家的屋檐下获取利润了。
一个企业的发展,其初始动机和行业行为应该有高度的匹配关系。如果非公立医疗机构上手目标就是利润,则自我角色定位必然和社会期望相左。恐怕亦难有宁静的心态去研究当前的市场机会是什么、应该如何切入,也根本不会认真思考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要为哪些消费者提供怎样的服务,更自然地对潜心培育医院特色缺乏耐心。
非公立医院是企业,企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拼的不是资本和设备,靠的不是投机;就算善于投机,当前也还没有急功近利的市场条件。非公立医院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虽然还没到大张旗鼓的时候,但也不允许追梦者没止境地瞻前顾后、畏缩不前。非公立医院产业目前最需要的是在清晰的战略体系下,以平和坚忍之心,草创、扎根、养元、塑性,等待时机。
当人们都认为非公立医院大有可为的时候,那一定是先行者建立了优势,树立了标杆。非公立医院前程美好,但道路艰辛,能使企业从众多在窘境中挣扎的群体中杀出来、成就非公立医疗产业标杆的,是医疗企业家们,他们在改变医疗机构经营行为的同时,引领着社会认识的转变。
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地区将扩大至全国。此前在广东、北京、云南、海南、四川等地开展的试点遭遇冷场,被指面临着诸多的障碍,比如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和保障制度等让医生很难自由起来,而且超负荷的工作让医生根本无暇多点执业。在卫生部医政司发布的关于扩大医师多点执业试点范围的通知中,的确能发现在医生执业资格设定方面已经有所放宽,但对医生多点执业的责任、权利、薪酬分配、风险等更关键的配套政策还没有出台。另外,试点地方部门制定的多点执业管理办法是否有效推动也依然等待实践的考验。
验证码: | 点击图片可刷新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