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6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稳步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此意见一出,医师多点执业立即备受关注。实际上,医师多点执业并非新鲜事。多年来热议的医师兼职、院外行医、外出会诊,以及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的卫生援疆、援藏,对口支援社区、农村等,虽然形式上不称为医师多点执业,但实质是医师多点执业。2009年9月,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随后,广东、海南、云南、四川、北京、江苏等地相继展开医师多点执业试点。
经过2年多的试运行,2011年7月25日,卫生部医政司公布了《关于扩大医师多点执业试点范围的通知》(以下称“通知”)。通知称,在前两年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工作基础上,扩大医师多点执业试点范围。按照通知要求,扩大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地区包括: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和省级联系试点地区;每个省(区、市)除上述城市外的两个地级市。这意味着,医师多点执业将在全国大范围铺开。
笔者认为,在医改的最后一年,卫生部理应大力施行该项政策。
一、2、8、8的迫切性
2%的世界卫生资源,解决20%人口的医疗,人均位于世界100为之后
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
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医院
势必形成我国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已经成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突出问题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说,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就是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医师则是医疗卫生资源中的核心人力资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医疗保健服务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广大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居民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渴望更加强烈,形成巨大的优质医疗资源需求市场。
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对大部分医务人员来说,允许多点执业意味着在今后的执业生涯中不需要通过收受患者的红包与药品回扣,而是凭借自己的医术来提高收益,这不仅有利于医德医风的建设,也有利于缓和医患之间的矛盾,符合新医改精神,也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医师在相互交流时也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医疗技能,提升社会责任感与认同感。
三、国际趋势的借鉴性
在国外, 医师多点执业是医师管理体制的主流,医师不用为医院创收,依靠自己的能力,收入得以提高。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医师在取得行医资格并经过申请后,可在多家医院自由流动进行执业。例如在德国卫生部门对医生兼职设定上限,规定医生每周工作五天半,剩下一天半可以自动调节,公立医院医生每周4天为公立医院服务。
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可以打破公立医疗机构对高端医疗人才资源的垄断局面,借此弥补医疗人才资源的分布不均。人才的纵向流动使得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基层医疗机构能够共享大城市中大医院优秀医疗资源,横向流动也能使民营医院顺理成章地从大医院引进优秀人才。人才的合理流动可以大大改善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衡,有助于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因此此方案的施行是民心所向。
但也应看到实施多点执业的困境。以我国第一个省级试点广东省为例,2010年1月1日起《广东省卫生厅关于医师多点执业的试行管理办法》施行,但医师多呈观望态度。基于医院目前的管理制度,医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以及社保关系都是由第一执业地点的医疗机构提供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医师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是卫生行政部门、医院管理者应面对的问题可见,如果处理不好这一问题,医师很难真正实现职业身份的自由,更达不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的目的,他们顾虑的正是不知如何处理这种关系。
现阶段,医师多点执业与现行的一些相关法律法规是存在冲突的,如何规范多点执业管理,对行政管理者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必须要进行一系列的深化体制的改革,才能达到施行的初衷。
医务工作者期待着、广大民众期待着。